从财富积累的视角看待人口结构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4

从财富积累的视角看待人口结构问题

卢朝晖

浙江长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 湖州  313100

摘要: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多力量大”思想的影响下,建国初期我国产生了一波婴儿潮,如今已步入老年。加之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的影响,目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经由人口红利转向人口负债。劳动力逐渐减少,而退休人口逐渐增多。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发展政策必须审时度势,根据人口结构特点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实现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从财富积累的角度分析了人口结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结构;财富积;经济发展;

  1.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特征有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我国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较多。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中国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但占世界比例逐年降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人口问题是人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统称。泛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包括人口自身的发展以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存、发展问题。人口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两者的相互适应问题。人口问题,按其性质可分为人口社会问题、人口经济问题、人口生物问题和人口生态问题。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人口数量问题,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迁移造成,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和调控迁移来解决。 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年龄(多子化、少子高龄化)、性别(男女比例失调)和收入(基尼系数高、中产塌陷)结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来解决。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只有通过限制堕胎来解决。人口收入结构问题,原因较复杂,但最终都只有通过壮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解决。 人口分布问题,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连绵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片乡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内)特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难题、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迁移等问题。人口分布问题,主要是通过城镇化的合理布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来解决。

  1. 人口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为适应形势变化,我国于2013年和2015年相继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和全面两孩政策,短期内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自2018年起,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呈现出连续下跌态势,且跌幅较大。2018-2020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分别是1523万人、1465万人、1200万人,2019年新出生人口数量较2018年减少了58万人,下降3.8%;2020年较2019年又减少了265万人,降幅达18.1%。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限制生育政策并不是当前中国生育率逐渐下行的主要原因,而一系列社会性和经济性因素才是阻碍生育率上升的核心因素。

2.1人口红利降低,经济潜在产出降低

近年来,劳动力短缺及真实工资迅速上涨给中国经济的传统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给资源和收入分配、自然环境、经济增长率、储蓄率、投资率与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新模式》一书在北京发布,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以及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人口红利将会消失。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推动中国过去30年高速经济增长的所有因素从2010年开始都趋于减缓经济增长。中国的潜在产出增长率在“十二五”时期为7.2%,在“十三五”期间为6.1%。保持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提高潜在增长率。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的劳动力能否适应一个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的新经济模式。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一定会降低中国的潜在GDP增长率

对于人口红利,蔡昉认为,人口红利并非人口总量问题或人口增长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结构问题。简单概括来说,当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抚养比较低时,整个国家会呈现出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此时就出现了人口红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很少能够预见到,人口年龄结构可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但是,人口结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以及人口扶养比停止下降,人口红利将会消失。

2.2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障体系承压

在养老保险制度运行问题方面。因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太低、管理运营中不规范,导致养老保险的基金投资无法获得规模效应,限制了基金保值、增值,影响了居民的参保热情,同时对居民养老保障造成威胁。目前出现的养老保险冒领、重复参保问题,是由于道德因素及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我国的养老保险政策缺乏法律层面依据,居民对制度产生疑问时,由于缺乏法律权威解答,影响了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对进一步提高参保率造成了障碍。由此能够得出,当前国内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实现了飞速发展获得显著成果,依然是出现诸多制度问题需要给予完善。在参保者方面。身体状况越差、收入处于中低层次的居民参保意愿更加强烈。

在缴费档次上参保者会受到周边居住环境的影响,同时环境还会影响居民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不断提升居民收入,能够更为积极促使居民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承受力也会不断提升。弱势群体在社会保障群体中是最为薄弱的,只有让这些群体都参保,才可以让全社会保障变成现实。

在政府履行职责方面,政府对养老保险强有力的稳定支持能影响居民的参保行为及认可程度。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对政府履行职能有较大影响,而政府职能会显著影响到居民参保意愿。

在提高居民参保率方面,政府可以在加大社保政策宣传。由此可见,各级政府作用的发挥是有效提高参保率的重要保证,只有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升居民的参保意愿,参保率才会得以增长。

2.3少子化来临,生育意愿仍需提升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速度远超欧美日。1962-1976年的婴儿潮人口即将退出劳动力市场,步入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带来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挑战:低成本人口数量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年轻人口减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下降,社会阶层固化,投资率和储蓄率下降,社会抚养比和养老负担加重,政府债务和社保压力上升,等等。人口红利加速消失,放开生育被人为拖延太久,生育意愿大幅降低。

我们这几年呼吁“全面放开生育,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开始逐渐看到曙光,长期保守的计生政策终于逐渐松动,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

2021年1月20日全国人大要求各地清理各地不合时宜计生法规,停止执行过严处罚处分。这可理解为对放开生育的默许,从默许到明示,未来或已不远。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3.人口结构问题下的财富积累

3.1劳动人口占比下降

劳动人口下降,意味着实际参与劳动的人口减少,市场劳动就业人口的供给减少了,但我国的经济仍然处于高速平稳增长阶段,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依旧旺盛,尤其是劳动力指向性产业。市场供给的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会继续快速提升,这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或者有了使用机器代替人的办法,但是未来企业还可能面临工资成本高、招人难的问题。

就业是创造财富的一个重要的源泉,就业人口的减少肯定会影响经济发展,这意味着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少甚至消失。因此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筹备应对方案,减少人口下降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

3.2养老的财富积累消耗

养老金在中国,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难题:一是消失的人口红利,将导致养老金体系在未来面临极大挑战。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更是养老金体系的重要支撑。由于出生人口大幅下滑,2018年中国人口仅增加530万,人口总量将在2024-2031年见顶。可以说,压力才刚刚开始,现在中国45-50岁这部分人群占比最高,在未来的10-15年之内,这些人会逐渐退休。而整个国家的养老压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大。二是通胀正在吞噬着大家的财富简单理解就是以前100元可以买到的东西,现在可能要130元才可以买到同样的东西。这个现象,可以直接从宏观数据中看到,M2年年超越GDP。

M2是“广义货币”,可以简单理解为大家手上的现金和存款,即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如果将GDP增速看做大家赚钱的速度,而M2增速就是金钱贬值的速度了,而在这接近20年间,M2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在15%以上,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下降。所以说,尽管大家在努力工作不断赚钱,即使不做任何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钱放在银行躺着,也在天天缩水。

3.3有限资源下的下一代抚养

虽然国家允许生二胎,可以说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形态早已松动。不过通过实践和调查发现,有些年轻人依然延续"只生一个好"的惯性,甚至有些年轻人一个孩子都不想生,目前中国选择丁克家庭的数量已经达到60万户。到底是什么阻止了年轻人生孩子的脚步?其一,经济压力的制衡,现在将孩子培养成人的成本太高,动则百万,这对于工薪阶层是最大的生育障碍。其二,一胎的态度坚决,有些一胎已经十来岁,他们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想再有一个孩子和自己分享生活资源,他们会阻止父母生育的愿望。其三,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有的家庭并不缺钱,但恰恰缺少陪伴的时间。其四,养儿防老的观点已然被颠覆,过去当农民的父母没有退休金,需要孩子们轮流抚养,但现在的父母多数已经没有这样的养老需求,而且忙碌的儿女根本无暇顾及父母。可以说,生育成了年轻人普遍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年轻人从不能生迈入不敢生和不愿生,其实大多数人都很无奈。毕竟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养活自己有时候都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自己都要蜗居和啃老,又何谈抚养下一代。

将家庭和社会对立起来的逻辑是必然有问题的。现在的问题是父母越来越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去养育子女。所以需要社会承担一部分责任。这才是正常的逻辑。父母承担不了足够的责任就直接全部交给社会这个逻辑肯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说社会化抚养没什么好说的。我们需要讨论的应该是社会的抚养下一代的责任,随着培养下一代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不能让社会和学校把责任都人给父母,然后再让各种培训班把父母最后一分钱榨干。

4.一些解决方案的设想

4.1持续推动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其实人才是比科技更重要的生产力,哪里聚集较多的人气,哪里就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中国人口才能在政策红利下走向平衡。
人本质上是自然界各种元素,融合能量,所组合成的生物体,物质不灭定律告诉我们,人类的诞生与逝去是对外部能量的聚集与耗散。所以,这种利用能力越强,效率越高,自然会导致人口数量的增加。当然,题主的问题是一个社会范畴的问题。我们目前看到的现象却并非如此,似乎科技越发达,人口增长速度越慢,这在生产关系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人失业、劳动者被机器排挤,劳动力的再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是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所带来的必然现象。

人口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科技的这种应用对劳动者具有排挤作用,也是内卷的因素。不过这时候矛盾出现了,因为商品要再转化成资本才能够完成资本增值的目的,所以,它渴望使用价值转化成交换价值,也就是又希望消费者们尽可能多的购买商品。

但是社会上,生产端的劳动者同时又是消费端的消费者,从而产生了矛盾,这也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简而言之,资本增值的逻辑在于资本本身无法增值,需要依赖劳动创造价值,那么资本要增值就要支配更多的劳动力或者更充分地支配劳动力,这应当是促进人口增长的因素,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资本却又排斥在可变资本上的投入。尤其是在科技进步不明显的时候,为了满足增值需求,这种对降低可变成本的需求,也就是对劳动力的排斥便更加明显,从而内卷更为激烈,最终影响到劳动力的再生产,甚至导致潜在劳动力减少,而这又影响了潜在的价值创造,为了满足增值需求,便又进一步压缩在可变资本上的投入,从而恶性循环。

4.2养老产业规模化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市场呈现一片蓝海,既覆盖医药、地产、金融等传统领域,也涉及包括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新兴科技领域。在养老服务体系中,《规划》强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其中包括发展壮大老年用品产业,针对不同生活场景,重点开发适老化家电、家具、洗浴装置,以及智能轮椅、生物力学拐杖等辅助产品,发展老年益智类玩具、乐器等休闲陪护产品,发展辅助搬运、翻身、巡检等机器人以及老年人监护、防走失定位产品。促进老年用品科技化和智能化升级方面,《规划》提出,强化老年用品的科技支撑,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领域的深度应用,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康复辅助器具、健康检测产品、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适老产品的智能水平,开展多场景试点使用。加强老年科技的成果转化,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老年用品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服务创新及应用推广,促进产业发展;加快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可穿戴等新技术在健康促进累康复辅助器具中的集成应用,发展外骨骼康复训练、认知障碍评估和训练等;发展用药和护理提醒、呼吸辅助器具、睡眠障碍干预以及其他健康检测检测设备。

老年用品研发制造应用重大科技攻关,围绕神经系统损伤、损伤后脑认知功能障碍等康复治疗需求,突破脑机交互等技术,研发穿戴式动态心电检测设备和其他生理参数检测设备,开发新型信号采集芯片和智能数字医疗终端。

在有序发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务方面,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养老保险和适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险,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加快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等多样化护理需求的产品;支持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发展;加强涉老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等。

4.3少子化向多子化转变

大家普遍认为造成少子化的原因是工业化带来的产物,由于工厂和企业对工人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城市。使人们的养育成本增加。受教阶段与生育年龄重叠,造成育儿的延后。看上去很有道理,但这些并不是造成少子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则是生得起养不起。政策做适当的调整可能会有所改善,虽然改变不了趋势,但是可能会改变斜率,或者说能让老百姓生得起、养得起,提高幸福指数。让生育权回归家庭,加快构建生育支撑体系。

进行个税的抵扣和经济的补贴;加大托育服务的供给;完善女性就业权益的保障,坦率来讲这一点我们跟欧美还有一定的差距;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相关的支出,推动住房制度改革,让大家生得起、养得起。

结论

近年来经济发展态势表明,人口结构的变化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劳动力的减少导致了人力成本的上涨,而高素质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促进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针对此,笔者在对人口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等对策。在人口结构的转变背景下,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实现财富积累。

参考文献
[1]宁景超. 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模式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7,(03)
[2]李仲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0-272
[3]封进,《人口转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0-143
[4]国家统计局编制《国家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各年版
[5]张粉绒等,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健的研究进展[J ] .Modern Nursiing.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