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3

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的应用研究

胡俊霞 ,游巧红,贺提胜,丁晓庆,宋亮亮

国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河南)有限公司

河南省 郑州市 4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所以计算机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社会各个领域的生产也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对于计算系统软件开发来说,这是一项逻辑性和系统性都极强的工作,所以系统软件开发人员一定要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经验和专业的知识储备。而在计算机系统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软件工程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开发工具。因此,该文就计算机系统软件开发中软件工程技术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此来促进软件研发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进而对计算机运行的实际需求更好地予以满足。

关键词:软件工程技术;系统软件开发;应用

前言

互联网是目前全球技术走向的主要方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展,而对系统软件开发工作来说,更是促进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一项研究工作。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为了保证系统开发的综合质量和实际效率可以优先使用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技术是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逻辑,学管理学的原理,对软件开发过程加以规范化。有效完成现有资源的规划,提升软件开发质量。从目前对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来看,其主要应用方向是将软件开发过程变得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从而减少软件系统无法运行的风险。所以说如何将软件工程技术应用于系统,软件开发是保证开发质量的重要工作原理和技术解决方案。

1系统软件开发基本现状

1.1系统软件开发现状

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软件的开发,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对于传统技术开发方向系统开发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发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在系统开发传统技术设计中,首先需要对系统软件进行建模,建模完成后在按照软件功能需求。从软件开发基本结构来说,既是高层次特征,概念至低层次概念的映射过程,是软件设计由高至低的处理转移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初步模型是软件设计的基础模型,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开发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开发方式较为复杂,开发周期较长,维护相对困难,这些问题都将导致系统软件开发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但目前随着软件开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软件开发方式,已经基本脱离传统开发流程,螺旋式开发模型的应用优势正在不断凸显,被广大软件开发者所运用。在开发过程中融入了管理与合作的相关基础结构,从根本上提升了软件的响应效率。并且在大量实践的积累下,模型方案正在逐渐完善,软件工程学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构建完成的,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成功,更加具有现代化特征,能够确保系统软件功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实际需求,在开发过程中软件工程技术成为了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1.2软件工程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注重以下几点事项。首先开发软件要具备实用性,系统软件在开始开发之前,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对软件实用性进行考核,软件工程技术就能够有效提高软件开发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应用性和辅助性。软件开发后必须要获得充分的利用,并且遵循实用性原则要为不同的系统设计软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开发设计。其次软件的开发必须要具备科学性,设计人员对系统软件进行开发时必须要有科学性保障在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遵循科学性原则,无论是设计流程还是细节,都要有科学的安排和规划。同时还需要保障软件开发工程师的技术水平能够符合软件开发的质量需求,这就需要在软件开发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需要根据软件开发方向和基本特征来对考核内容加以匹配,考核也必须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在完成系统软件开发之后,还需要对使用效果进行初步评估,按照科学的评估和参考依据来调整系统软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而保证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减少功能障碍或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最后开发软件必须要符合当代技术发展方向,系统软件在互联网时代下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之快,想要紧随时代和互联网的脚步,就必须要不断提升软件工程技术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原则,要紧随技术发展方向,技术应用方向保证技术可以得到长久的应用。这也是工程技术人员所需要克服的重点难题之一,要对创新型开发技术进行完善与考核。在拥有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再研究更强的开发技术路线,提升软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2.1软件项目开发计划

软件项目开发计划主要工作内容是确定系统软件的开发目标和综合需求,针对相关需求进行程序开发可行性评估,并制定对应的开发计划。具体的可行性评估报告包含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四个指标。

2.2软件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是系统软件开发的前提,也是软件工程技术应用的基础,需要开发人员结合系统软件模型、软件需求、可行性报告等信息数据进行功能进行研究,确保在接下来的开发过程中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目标,明确系统软件的开发方向和重点功能需求。现阶段软件需求分析常规的软件需求方法主要面向数据流结构化分析法(SA)、面向对象的分析法(OOA)及结构化数据系统的开发方法(DSSD)。

2.3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包含开发模型、项目管理模型和组织公共模型。目前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基于结构化分析法开发的模型,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开发任务如瀑布流水以下逐级开展,因此被称为瀑布模型。瀑布模型具有任务流程清晰、各阶段开发任务层层递进的特点,有利于开发人员更好的控制软件开发进度,在需求功能上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2)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瀑布模型的升级,在螺旋模型下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制定明确的软件开发目标和计划,完善技术限制条件和功能需求;其次,重点分析软件开发需求的相关风险,其中包括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等;最后,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成果验证,并结合用户评价来调整后续的开发计划和功能需求。

2.4软件实现

软件实现阶段是针对软件应用程序进行开发,利用软件程序编码将用户需求文档和软件功能进行转换,实现程序功能,如在编码器制定统一、规范的程序语言来提高软件的运行效率,并结合用户需求功能编写出正确、易维护的程序模块。

2.5软件测试与维护

系统软件开发的最后阶段属于软件测试与维护工作,通过软件测试能够检测出软件的功能实现和运行效率,较常见的是利用黑盒法和白盒法来进行测试,挖掘系统软件中的程序问题,以便于开发人员做出更好的优化调整。软件维护是后期的保障阶段,能够针对系统软件的应用功能效果和运行情况进行有效记录,为系统软件需求改进提供数据理论支撑。

3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3.1软件工程技术在软件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从软件工程技术原理来看,在系统软件开发之前,工作人员首先需要针对软件的应用方向进行针对性研究,随后对软件系统级别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判定。这样就能够保证软件开发能够拥有具体的方向和定位,从而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受到其他不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技术发展方向和软件结构方向出错。随后在确定完基础的技术开发方向以后,技术人员需要根据软件功能建立组织框架,随之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对软件框架进行细节化规划。制定具体的开发流程与计划并进行汇总,以此来为软件开发的顺利推动而奠定良好基础。最后工作人员需要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更新与维护,在更新之前需要对软件的整体性能和改进方向进行综合判断,寻找到软件发展的潜在能力。技术开发人员需要从综合宏观角度来看待软件的发展方向,综合研究软件,基础功能和系统功能,从而开发出软件的潜在价值,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在用户使用软件过程中的习惯来改良软件的功能性和操作的逻辑性。所有的开发与改进都必须要将客户的使用需求放在第1位,对客户的反馈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在系统软件设计和优化过程中进行讨论,对于可行性内容加以体现,从而获取软件开发改良的重点方向[3]。以迭代模型为例,迭代模型是建立在使用者不同软件需求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一种增量模型,迭代模型应用于没有完整定义的软件。以此来为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做好下一步规划产品,在下一个迭代中有所创新。每一个迭代都是软件上一个基础的迭代产物,在使用迭代模型所推出的系统软件中如果迭代产物未能有效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那么也可以根据迭代情况快速回复着上一个版本。而早期的迭代过程也能够帮助用户和开发者有效挖掘用户需求和软件潜能。

3.2软件程序模型构建中软件工程技术的运用

模型的建设是系统软件开发工作开展的基础性组成元素是保障软件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建立合适的系统软件,开发模型可以有效降低软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的失误概率和出错情况,提升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在建立模型之前,需要有工程师对应用软件进行基础判断,了解软件的相关性和功能性,这样才能够在满足软件所有技术条件下,对软件进行模型开发,提高模型的使用质量。此外软件工程师还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系统软件开发工作流程,开发周期以及开发管理工作要点。这样就可以按照软件开发方向来制定相应的开发时间和对接节点,从而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而软件应用单位应该针对组织和项目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型,分析模型在实际使用和对接时所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在系统软件开发阶段就将问题加以规避,这样即使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风险也可以按照事先预案来,第一时间有效解决,能够保证软件开发进度不被耽误,为软件开发后期提供技术支持和便利性。以结构化编程为例,结构化编程是一种具体的编码方式,有着具体清晰的结构目标,并且结构化编程易于测试,便于其他程序设计者理解,并且在原有基础上对程序加以优化。结构化编程体现了软件工程技术对于编程方案的有效性管理。可以在编程过程中保证以下几点工作要点,首先为编程的正确性,编程目的必须要与程序的使用功能具有统一性。在大体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再对系统功能进行针对性改革。其次为易读性。每一位软件程序设计人员的编程思路和理解措施都有一定的差异,软件需要在基础模型之上进行不断的优化以及功能的进化,如果软件程序只能够被软件原作者所读懂,那么在计算机行业内,该程序工作者是无法被其他工作者所接受的。而结构化编程符合现代软件开发企业管理的综合技术指标和要求。便于其他工作人员理解软件程序。再次为可检验性原则具有易读清晰的结构,可以帮助软件开发设计人员快速寻找到程序中所存在的错误相对于复杂的逻辑路径结构化编程的检查要容易得多。最后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在上述目标达成之后,工作人员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将会快速较低成本的将系统软件开发完成。结构化编程的精髓是采用三种逻辑结构就能编写一个正确的程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运用软件工程技术,若是想要更好地运用该技术来使得计算机软件的运用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那么对于软件工程技术的特征以及运用原则等方面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软件开发人员对于程序的工作质量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并且对于技术标准也应该要进行重点的把握,这样可以使得软件工程技术在计算机系统软件开发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进而使得计算机系统软件开发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忠菊.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工程技术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8):83-84.

[2]纪长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在自动化仪器仪表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1,38(9):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