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景融合视角下的景郊型乡村规划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村景融合视角下的景郊型乡村规划设计

李大洋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摘要:在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大力推行下,国家对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由于乡村地区本身的自然环境优势较为突出,在进行景郊型乡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可行性,能够有效打破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环境壁垒,打造了更多宜居环保的乡村,促使这些乡村地区能够形成一定的旅游资源储备,完善风景村景的建设。因此,系统介绍村景融合的概念、优势和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讨论打造景郊型乡村规划设计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村景融合;景郊型乡村;规划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好转,许多城市居民更乐于在空闲时间选择近郊地区进行旅游观赏,包括了自然风景、美食体验等不同的活动方式。由于许多乡村地区本身的自然环境更加适宜,基础条件建设较好,通过村景融合的方式,对当前的乡村地区进行科学的发展和规划可以更好地为其带来旅游经济发展产业,是实现城镇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思路。针对景郊型乡村的规划建设必须要保证方案的可行性、持续性和前瞻性,通过因地制宜和合理优化来提升设计水平。

一、村景融合的概念与发展优势概述

村景融合是指在进行乡村生态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从美观性的角度出发为其打造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乡村景观,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能够为乡村地区带来一些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于许多乡村地区所处的地区距离城市周边很近,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当中具有自然生态的优势性和广阔的市场性,这也为这一规划工作的落实奠定了前提和基础[1]。以村落自身作为基础、融合自然景观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乡村本身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包括了许多知名的文化村落都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开发了许多不同方向的旅游资源,打造了具有一体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村景融合背景之下的乡村发展优势性。

二、村景融合发展进程中带来的风险问题

在进行景郊型乡村的规划建设过程当中还面临着一些风险问题,必须要引起规划人员的重视,并在实际设计过程当中有意识地进行预防处理,尽可能保证乡村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兼容性。在一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当中可能会造成乡村居民居住区域的侵占问题,在设计时,技术人员需要根据规划需求进行建设范围的合理考量,确实需要进行搬迁处置的情况下,必须要保证和居民的充分沟通和对新居住环境的合理选址,必须要在满足基本居住和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乡村的其他开发建设。另外,在进行规划方案的审批与监察过程当中,必须要关注是否存在生态污染和破坏的情况,所有的建设工程都需要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充分保护基础之上,不能够污染和破坏乡村本身的山水风貌。

三、打造景郊型乡村的规划设计分析

(一)发展模型建立

首先,在近郊型乡村的规划和选址过程当中必须要尽量和城市的近郊旅游需求之间形成融合,一般认为在一小时车程之内的选址更为合适,过于偏远的乡村则会影响其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其次,在进行乡村地区的生态和文化潜力开发过程当中,必须要形成以旅游产业建设为目标的前提,更有利于提升规划设计工作的前瞻性与可行性。如在生态景观的建设中应当以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始面貌为主,而在还原乡村文化中可以通过保留原始建筑的风貌和农具用品等打造特色产业文化[2]。最后,景郊型乡村的规划设计必须要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中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必须要形成较好的兼顾,使村景的融合建设工作能够更好地遵从原有的环境特色,采用因地制宜和优点放大等方式进行科学规划。

(二)生态布局建设

在景郊型乡村的生态布局建设过程中,提前对建设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实地勘察和资料收集,将乡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打造为整体化结构,分别从景观建设、缓冲建设和生态保护三个层面出发。第一,自然景观的建设当中需要考虑到游客游玩的基本需求,如山区景观则需要有畅通的道路、台阶等便于游客通行。第二,缓冲建设是指在参观景观和原始生态环境之间需要有一定的区域作为防护,尽量使缓冲带的规划和地理环境的自然风貌等形成有效融合,避免过多的人类活动影响了乡村本身的生态水平[3]。第三,对于一些开发难度大、生态水平高的区域应当不予开发形成保护,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地区必须要予以更高程度的关注,避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宝贵资源的流失。

(三)产业规划设计

从产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在进行景郊型乡村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考虑到产业体系的建立,确保乡村居民能够从中获益。以旅游产业为例,所带来的住宿、餐饮等服务是保证旅游体验和口碑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这些基础产业规划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近郊型乡村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在闲暇时进行近郊旅游参观。在许多景郊型乡村的规划设计当中,都将乡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观赏进行了融合,通过产居玩一体化的方式进行乡村体系的打造和建设[4]。其中,重要的产业环节还包括了对于乡村基础资源的充分开发,一些地区的农作物特产等可以更好地提升乡村景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如葡萄、水稻等,也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乡村功能开发

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体系当中最重要的第三产业,但为保证景郊型乡村经济体系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要在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对其功能进行重点开发,特别是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能够更好地形成文化和景观双融合的发展模式。乡村功能的开发和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对于设计规划人员的综合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部分设计人员会在规划过程当中根据村落建筑的特色等进行创新,如许多南方地区的水乡、安徽地区的徽派建筑和北方地区的窑洞文化等,在这种乡村功能的开发和特色打造时能够形成具有差异化和区别性的吸引力,逐步将乡村旅游产业和景郊规划形成了一体化体系。

四、景郊型乡村规划设计的实际案例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周边已经形成了具有知名度的景郊型乡村,包括了彝族地区的椅子村、漠河的北极村等,在其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能够较好地结合地域优势与乡村文化等进行综合规划与开发,其中的北极村还入选了我国“最美乡村旅游地”,也在侧面印证了这种景郊型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可行性。在北极村的规划当中以极光特色为宣传重点,在较为基础的交通、素素和餐饮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配套体系,也成为了漠河地区较有知名度的旅游代表之一。

五、结束语

总之,景郊型乡村目前已经成为城镇一体化发展影响之下的重要趋势之一,在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提前对乡村区域内的发展模型进行构建和分析,分别从生态、产业和功能都不同的角度进行开发建设,不仅需要通过景郊型乡村建设的方式改善当前的乡村生态环境,更需要在建设过程当中帮助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规划,通过旅游引领、多产业融合的方式赋予乡村更多的功能性,使其从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层面能更好地和城镇发展形成融合。

参考文献:

[1]孙瑶,马航,乔迅翔.景区依托型村落功能及空间更新路径:以深圳市较场尾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31(5):86-91,99.

[2]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2,36(10):58-62,92.

[3]周阳月,朱霞.“低冲击”视角下景中村和谐共生的规划应对:以武汉东湖景中村为例[J].华中建筑,2016,34(2):115-119.

[4]徐倩,李阳兵,黄娟.景区依托型乡村聚落用地格局与功能演变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7):1545-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