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实践与飞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3

收入分配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实践与飞跃

高梦琳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 266061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涉及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课题,对我国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从创建至今,在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学说的指引下逐步确定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基本价值方向,并对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分配正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完成了飞跃。这不但反映了我们党一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宗旨,同时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特殊性,更表现了我国现代化生发的独特轨迹。通过总结与整理收入分配学说脉络和实践轨迹,将有助于完善新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收入分配在中国的再次飞跃,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重前行。

关键词:收入分配;实践探索;共同富裕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努力探索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造福于中国人民,在分配正义这一基本问题上始终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实现和飞跃。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我们党已经制定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准则;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逐步确定了将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的新分配方法,逐步摸索出“先富带后富”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不断深化,收入分配理论的马中化程度也不断加深,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在各方面都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二、收入分配理论的相关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马克思指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这些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特殊规律下,马克思抽象地凝练出人类社会分配的一般规律,即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分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地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生产决定分配,具体表现在决定分配的对象、方式以及形式。生产关系最基本和最首要的内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它规定了生产资料决定消费资料,并决定其分配方式。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构想中消灭了资产阶级和伴随其剥削和压榨的分配关系。第二,收入分配的实现形态存在着阶段性。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采用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则采用了按需分配的分配方法。马克思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劳动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为了第一生活需要。只有在那个时候,将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过程划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首先在生产领域进行并收尾,接着在政府和市场范围内,包括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再分配,政府层面主要是通过税收、社会政策等方式进行资金回笼以此来参与初次分配的过程,然后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行政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转移支付等方式进行再分配。市场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将社会上闲散资金进行集中,再依据需求程度转移到企业和个人手中。依据不同的分配对象,再分配针对社会部门、企业和个人进行再次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过程上是相互连接,互为补充。

第二,第三次分配。20世纪90年代,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初次阐述了第三次分配概念。他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包括三次分配。第三次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再一次进行分配”。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人民日报》中明确指出:“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综上,我们明确了第三次分配是由社会机制主要是社会慈善组织进行主导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分配活动,是在初次分配和再次配基础上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公益慈善,具有自主性、自愿性、公益性。

三、收入分配政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三重飞跃

(一)分配理念:由共富到共享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是这一重要价值遵循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收入分配的探索方面,邓小平曾指出共同致富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更是提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思想。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经济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从社会发展中的贫富不均、阶层固化等顽瘴痼疾等方面,提出了“共享”这一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旨在以“消除贫困”“缩小分配差距”“打造公平社会”为抓手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的继承与超越。如何让人民共同享有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毫无疑问成为关键所在。在共享发展理念的引导下,收入分配理论在中国实践发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不断深化,党领导人民并进行了一些新探索、新实践,提出了一些新论述、新思想,促进了收入分配改革的创新发展。

(二)分配要素:由单一到多元

促进各种非劳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以提高经济效率的问题上。1987 年党的十三大已经明确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和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但由于当时还没有确认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按要素分配还属于非制度性的概念。而当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目标以后,就必须将包括资本(货币及各种不动产)、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等在内的所有资源,都融入到市场要素的流通中,充分展示其价值,发挥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显然,能否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非劳动要素的作用,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建立、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各种要素在充分发挥功能提高效率以后,所得利益的大小是否公正合理,必然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键所在。

(三)分配逻辑:由高度集中到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现代市场经济无论是生产条件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或分配,还是收入分配,都是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下,国家或政府以不同形式发挥作用,调节着生产条件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和收入分配。这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调节可以避免市场失灵和生产条件的巨大差别下导致收入分配悬殊带来的弊端,即损害收入分配公平,降低效率。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取得收入的过程和通过转移性支付、社会保障支出、举办公益事业等进行收入调节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收入分享过程,我们把这种意义上的分享称为一般分享。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意味着社会成员在生产条件的占有方面还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在市场经济中必然带来收入分配的差别。这种差别与由劳动差别造成的收入差别是不同的,需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有利于提高效率。

四、推进收入分配政策中国化的实践方略

(一)科学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

社会公平问题涉及广大人民利益,必须高度重视。要警惕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收入结构,形成以高收入者少、低收入者多为布局的金字塔形。加快物质财富涌流是促进分配再公平的必要要求,因此在分配方针上首先要加快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多数人获得更多的福利创造条件。如果形式上分配是真的很公平了,可是人们所实际得到的却越来越少,那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两者关系的基本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但在具体工作中,又应该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例如在一定时期生产效率出现降低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就必须更侧重效率;而当分配差距过大,甚至出现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就必须更加注重公平。但是这种注重公平,并不否定始终要将效率放在优先位置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绝不能够通过降低效率来实现公平。

(二)继续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解决公平问题

重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促使二者叠加发力。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初次分配的机制体制。以按劳分配原则为基础、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工资分配体制,不断完善了各种劳动产出要素的初次分配的机制体系。并通过完善企业职工报酬水平的确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出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调机制,提高劳动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完善职工个人技能和贡献所得,以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率与市场价格水平的增长或同步增长。处理好了区域、产业、部门之间劳动者收入差异过大的问题。完善国家社会供养政策,实施工薪透明,公正公平。加快完善基本工薪正常增长机制,在初次分配中保障公平,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在再分配中注重效率。国家要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的管控,实施双重控制政策约束工资总额与工资水平,减小收入差距。同时健全国有企业工资绩效管理,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国企运营人员的奖励与约束,依法做好国企用工监管,进一步完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引导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调节,保障农民工、临时工和劳动派遣工等人员相应的基本工资,保障最低收入,缩小工资差距。

(三)推进第三次分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针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工作形势,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在发展中国经济的具体实践中,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累并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今天,必须要防范社会两级分化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我国的大地中不断推陈出新,认识和掌握我国的基本状况,发挥社会主义分配的调控功能和促进作用,牢牢巩固以按劳分配为主导的社会战略地位,不断完善按要素参与分配改革的政策,完善各种方式进行分配调节的力度,健全完善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方式。扩大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把范围扩展到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要坚持尽力、量力的原则。因此要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从政府、公民、慈善组织、社会文化、法律政策“五位一体”的角度出发开创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再分配机制和中国特色公益慈善道路,在新时代保障社会分配公平正义的夙愿能够达成,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扎实迈进。

四、结语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发生了改变,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也由过去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解决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要坚持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特别是按劳分配原则不动摇,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要加强政府的作用,对高收入阶层征税,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这样才能有助于解决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