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3

试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石彬

广西景鹏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市530201

摘要: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和土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必需环境,同时它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河流既是其中的重要资源,同时又起到充当环境载体的作用。另外,城市中河流的整理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形象。因此,城市中河流的作用不应只局限于防御洪水、排涝减灾、调水引清、蓄水灌溉、内陆航运等,另外,考虑到水土资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应着重实现在平衡区域生态系统上做更多的贡献。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系统

1 生态修复的内涵

生态修复在宏观意义上是指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实现的环境修复。但在生态修复的实现过程中,为了能够使生态修复效果更明显、效率最大化,通常会使用一些人工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干预。需要着重注意的一点是,即使此过程有人工技术进行干预,但干预活动必须建立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之上,生态修复过程主要还是它自身的自我修复功能,人工技术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这样才能够使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生态系统修复工作进行中所采用的人工技术手段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封山禁牧。通过禁止进山和禁止家养牲畜吃山上的草木,一方面能够给生态系统带来足够的自我修复时间,另一方面也能直接减少因人类生活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第二,科学造林。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情况,制定不同的造林计划,人为帮助生态修复;第三,开展退耕还林工作。针对性的退耕还林工作能够有效减少人类生活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第四,综合治理。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能够大大提高生态修复工作的效率;第五,科学调整产业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移民工作。开展移民工作,给大自然更多的生态修复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是改善水土流失问题的关键一点,并要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生态修复理论进行完善。

2生态修复技术

2.1沿河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为了通过生态修复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在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应将河流两侧沿河部分的生态修复工作做好。在沿河部分生态修复工作的进行中,应当考虑到人为施工也极易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水利工程建设方式进行合理调整,使因施工带来破坏的可能性尽可能减小。另外,生态单一性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一项基本特征,单一的生态环境会造成部分害虫丧失天敌等情况,从而对生态系统的修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时,为了能够使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明显、实现更高效,工作人员应以生态多样化思想为基础,在保证河流连通效果、连续效果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在开展护堤地、主河槽等的生态修复工作时,应当将其具备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另外,在施工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相关人员还应该立足于实际,合理建设、借助季节性河道辅助工作。

2.2过度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是造成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出现问题的一大因素。因此,应该针对此现象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对生态修复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比如,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科学制定退耕还林工作计划,并积极落实工作计划,实现生态修复。

在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时,应该对坡地坡度进行测量,再进行合理安排。比如,分别以25度、15度的坡地为例。在坡度超过25度的地区,工作人员应严格参照退耕还林有关要求,做好坡度生态修复、退耕还草相关工作;在坡度低于15度的地区,相关人员应该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对村镇、公路等区域进行合理改造、重建。经实践发现,工作人员在确保周边群众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水土保持耕作工作,能够使生态修复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在不同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原因,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的生态修复工作计划,并积极落实。例如对于“樵采”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封山育林的方式辅助生态修复工作。

2.3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分析

通过对生态修复的大量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凡是充分考虑到生态修复地的实际情况并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开展的生态修复工作都能够取得很大的成效,既能够直接控制生态问题,又能给后续的生态修复技术有效应用打下夯实的基础。比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时,充分考虑地理优势,合理借助地表水辅助施工,既能够使水利工程建设效果得到保障,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所在区域植被状态。

因此,对于某些因自然退化造成的生态问题的区域,应以此现实原因为依据,围绕自然退化制定一系列工作计划,并结合地区情况开展。比如,在面对因自然退化的生态系统时,工作人员可以合理制定生态修复标准,并借此开展分级、分块修复工作,能使所在地区生态修复效果得到保障。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也能够在上述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2.4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参与,因此很容易会对施工地的生态造成影响。并且还有一些施工方不把环境修复、生态修复放在心上,只关心水利工程的开展,这样就提升了对生态造成影响的可能性,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当出现因开发建设引起的生态退化时,应及时要求水利工程建设停止作业,在大范围排查隐患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另外,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将成活率较高的自然植物种植在水利工程项目区域,既能够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能够落实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因此,各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对此问题加大重视程度,在工程施工期间,做好生物覆盖工作,以控制、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3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3.1提高植被覆盖率

通过对生态修复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之后,修复地的植被覆盖度有了明显的改善,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30%~50%,这不管对任何一个城市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一方面能够使城市更具美感,另一方面还能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改善,使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大大降低,从而使农业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高城市植被的覆盖率的提升,还能够有效降低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压力,切实提高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进而减少水土流失问题出现。

3.2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生态修复技术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系统,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使得当地的植物相比于其他地区更少,生态系统也要比其他地区更脆弱,这就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而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可以使土壤流失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有效地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且能有效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从而为当地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3增加区域的储水能力

采用科学有效的生态恢复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区域的蓄水能力,增强区域的抗洪能力。在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相互作用,形成强大的蓄水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的持水能力,有效地保护了该地区的土壤和植被。

3.4推动生态修复领域的发展

通过加大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能够更加及时掌握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真正实现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所以,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在国际上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切实提高我国生态修复技术手段。

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要点

4.1水生动物治理技术

对水生动物进行治理的科学依据就是充分利用生态链中不用种类生物的克制关系和促进关系对水利工程中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整,使水利工程中生态具备多样性,从而起到恢复生态系统内在平衡,改善水质的作用。比如,当水利工程为富营养水体时,微囊藻类会大量繁殖从而造成水华多的现象,此时就可以利用生物链的克制关系,养殖滤食性的鱼类来遏制微囊藻的繁殖,并搭配使用浮游生物滤清器,就能够有效消除水华。或是对于一些底栖软体动物例如河蚌、螺丝等等,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取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COD值。因此,从食物链的角度,充分利用水生动物来治理富营养化水体,能够有效改善水体中的生物关系,并要优先选择利于生态运行,不会产生大量威胁的动植物群种,防止出现生物入侵的现象。

4.2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

通过对我国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首先必须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对于沼泽地的侵蚀,可以利用秸秆作为沼泽地的植被,也应尽量靠近周边地区的丰裕,减少植被的流失,对于一些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水利部门要建设水利工程,加强对侵蚀的治理。

4.3注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配置

在坡面水系设施建设中,要特别注意集雨节水、自然灌溉以及河谷工程的配置工作。首先,可以在废弃的坡道或耕地上修建路堑或排水沟,以切断地表水体。从而有效地排出多余的水从而解决剖面冲刷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护坡工程的建设价值。其次,可以在一些有水源的地区修建旁通沟渠,或在缺水和没有水分配的地区,修建蓄水池和地下室等设施来拦截地表水流,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加灌溉面积,将旱地变成灌溉地。最后,根据自上而下、先毛沟再支沟的顺序先在毛沟的内部设置一些谷坊,并在支沟的内部安置拦砂坝,以此来拦截洪水和泥沙,具体细节如图1所示,能够有效减少洪水和泥石流对农田和交通产生的影响,并且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由于对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大,所以取得的收益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拦砂坝和谷坊工程,其效果非常显著。

图1拦砂坝示意图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生态修复工作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进行,可以大大改善自然灾害频出和土壤环境差的问题。但现阶段的这两类工作在开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对其效果的实现具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能够与使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力的宣传使人民具备生态修复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管理体系,确保杜绝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确立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现代理念,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伟武.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分析[J].居舍,2022(12):67-70.

[2]芮茂刚.探讨水利施工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居舍,2021(31):88-90.

[3]吕波,余凡,付健.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应用探析[J].河北农机,2021(10):155-156.

[4]周红珊.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1(24):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