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00后大学生乡村振兴观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高职院校00后大学生乡村振兴观教育研究

方雯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振兴观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与可能,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为其传播和理念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发挥的平台,没有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乡村振兴观教育就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乡村振兴观的广泛传播和宣传教育,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唤醒他们的乡土意识责任感和乡土文化记忆,有利于鼓励当代大学生扎根乡土,复兴乡土文化,共创乡土文化繁荣。

关键词:大学生 乡村振兴观 思政育人 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其主要受众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尤其是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紧密的大学生。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振兴乡村的专业优势与情感认同,对他们进行乡村振兴观教育势在必行,要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乡村振兴观,从而关爱农民、融入乡村、奉献农业,促进乡村的振兴和繁荣发展。

1、乡村振兴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1.1乡村振兴文化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增强地域认同感。

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因为一直受到自己生活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行为处事思想等都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并且还不能快速融入到大学生活中,还不能根据身边的环境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活动,有时候甚至因为自己的行为与其他同学不同而产生被孤立的感觉,长此以往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将所在地域的优秀地域文化差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思想基础,根据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去让学生在精神上接受思政教育,从深层次接受思政教育知识的感染,主动的认同教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1.2有利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地域文化本身具有能够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地域文化丰富的内涵,如历史文化、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都是其文化内涵的一部分,都能够成为思政教育的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拓展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思政教育者如果能够将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内涵融入到教学之中,那么就能针对那些具有地域个性的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不仅能够利用地域特色进行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有利于其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乡村振兴文化资源的利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本土化。

本土文化资源中的红色文化、红色人物、红色事件是生源地学生耳熟能详的载体,在主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不仅将之前对本土红色文化的感性认知进阶至成熟的理性认识,更能把这种理性认识在思政教育中通过多种形势展示,让更多学生了解到党和人民在革命时期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增强学生对革命时期的历史认同, 从而更加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更加认同马克思主义。本土文化中的红色文化为思政理论内容提供直观的、大众化的、具体的、可信的论据,有力的增强了学生对思政理论的吸收力和鉴别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2、乡村振兴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以浙江为例

浙江地方文化内涵丰富,包含了诸多乡村振兴文化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重大价值。在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对这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到底如何,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才能得出结论。本课题以所在浙江杭州下沙大学城为例,选择杭州市的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作为调查方式,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3份,其中有效问卷291份。(调查问卷见附页)

表1:高职学生对于浙江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根据题1)

非常了解

了解一些

不了解

高职学生

30%

65%

5%

根据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浙江地方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占极少数。这一结果表明,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可行性是较高的。

表2:高职学生对于学习中利用浙江地方文化的态度(根据题2)

非常必要

有些必要

没必要

高职学生

30%

54%

16%

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总体而言,学生普遍认为有必要在学习中利用浙江地方文化,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据统计所得,高职学校中有近两成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学习中使用地方文化资源,持这一态度的学生多数来自大二大三。由此看出,在大一学生中,更易接受新理念。

3:高职学生日常接触浙江地方文化情况(根据题6)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名人文化

民俗风情

文学艺术

饮食文化

54%

48%

67%

35%

10%

由表3显示的数据来看,利用的浙江地方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所涉及的程度有明显的差别。利用率最高的是民俗风情,其次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再次是名人文化和文学艺术,相对而言,饮食文化少有问津。由此而知,浙江地方文化资源在日常中的利用与学生的想法有较大关联。

表4:高职学生认为应该多采用的了解方式(根据题13

多媒体授课

自主学习

课外实践活动方式

传统讲授教学

57%

38%

73%

40%

从上面表4呈现的数据可以得知,高职教师选择

教学方式最多是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一项的选择高达73%,其次是多媒体授课方式。由于问卷中标示该题可多选,学生的选择多样化,说明学生同样期待的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从访谈中也得知,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方式的思政教学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综上所述,开发和利用浙江地方文化资源并融入思政教育,是顺应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思政育人的质量。

3、大学生乡村振兴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3.1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引导,坚定文化振兴立场。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追求与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共存共融,创建和谐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价值追求。所以,在新时期振兴乡村文化过程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有关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指示作为指导思想,传承并发展优秀的乡村文化。中国乡村作为中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风雨沧桑的见证者,留下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乡土文化资源,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可以作为良好的课程思政资源纳入如《商务数据与分析》等课程体系之中,对于大学生乡村振兴观教育具有很好的补充说明和精神启迪作用。

3.2拓宽教育培训平台,完善乡村振兴技术支撑体系。

结合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促进乡村振兴观教育发展教育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每个层级的教育都对人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大学生乡村振兴观教育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教育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乡村振兴观教育还应统筹农村“三教”协同发展,共同育人,取长补短,结合不同专业的市场变化,找准育人方向,对接市场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人文教育与技术文化相结合,促进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养成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乡村振兴观教育起到实际作用,得到长远发展。

3.3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形成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要构建农村、农业实习实训长期化制度化平台,使学生深入到农村、农业中去,使他们在真实的外界环境中汲取养分,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培养开放性思维,提高境界。要实行专业实践活动学分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观教育的补充课程纳入必修课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亲近乡土、服务乡村的农业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农业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 高他们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 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农民日报,2018-3-9(1).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二论学习贯彻中 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N].经济日报,2017-12-31(1).

(3)周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 [J].江南论坛,2018(06).

(4)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 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5)何兴华.振兴乡村的探索及其启示[J].建筑师,2016(10).

(6)樊晓燕.中国农村文化在城市化背景下面临的困境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浙江省供销社2021年度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号:21SSY10)

作者简介:方雯,女、汉族,出生于1989年、籍贯安徽黄山歙县。专业技术职务为讲师、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