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诗词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浅探诗词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邓小奎

重庆市万州国本中学校  404100

摘要: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家国情怀知行合一教育的最好载体。在爱国题材诗词教育中,我们通过群诗阅读方式,可以去深刻感受中国文人炽热的爱国情,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家国情怀的实质及表现形式。杜诗无论是青年时的凌云壮志还是中年的忧国伤时晚年的担忧民生,都是在践行家国情怀。老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真切感悟,并在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这样的群诗阅读方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诗词教学  家国情怀    杜诗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知识分子把家国情怀作为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投身报国建功立业成了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儒道并举的理念折射出家国一体的文化心理,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家国情怀知行合一教育的最好载体。在爱国题材诗词教育中,我们通过群诗阅读方式,可以去深刻感受中国文人炽热的爱国情,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家国情怀的实质及表现形式。

民为国之本,关注民生是最实在的爱国情。在历史长河中,不写空话,时刻牢记家国情怀的以至情至圣的诗人杜甫为代表,他们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一、年少时的凌云壮志

青年时的杜甫,带着满腔热血,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他不畏困难,卓然独立,迎难而上。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不像陶渊明消极避世,而是积极作为,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兼济天下,经世治国,能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为国出力,展示一个热血青年的满腔报国情。诗作《望岳》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诗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之美,美到看了一天都不厌倦,极力睁大眼睛,好似要将眼眶撑裂。诗中展示出爱国的具体体现就是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在年轻的作者看来,祖国的大好河山何其美,为了守卫这种美,一定要为他做些什么。杜甫发誓“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登上人生顶峰”。要守卫这种美,创造新美,自己就要有足够的平台,唯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称为人上人,才能给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实现自己报国的愿望。

二、中年时期的忧国伤时

中年杜甫,恰逢安史之乱乱世,杜甫的“梦”被打碎,他没有像王维一样沉醉于佛教的迷狂,依然怀着对祖国执着的爱慕。《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城被破,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阔寂寥,国将不国。只有像杜甫那样对国家高度关注的人,才能写出内心如此的荒凉寂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眼观物,物著色彩,如此的苦痛悲伤,没有对国家执着的爱慕,是写不出这样的心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早已在心力憔悴中白了头。

《石壕吏》写了安史之乱中一个家庭的悲剧,是无数个家的缩影,老妇啼哭和她最终被抓去服役的故事中,作者一直在旁观,在痛心与默许中挣扎。我们看到了一方面为战争给人们带来苦痛的悲痛和一方面支持唐王朝平叛战争,希望战争能早日胜利的矛盾心理,正是这矛盾,更展示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登高》一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浩瀚长江水在诗人看来不是美景,皆因自己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心境反应。

三、晚年时期担忧民生

晚年时期,杜甫客居成都,生活潦倒,靠朋友周济,但家国情怀不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因茅屋为秋风所破,恰逢大雨连夜,屋漏难眠,坐等天明。这段痛苦的经历让诗人杜甫从眼前的凄苦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盼雨停、盼天明、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他把自己所受的困苦丢在一边,想到的是广大与他一样受苦受难的百姓何时能摆脱这种苦难,自己死亦足以。诗人即使一无所有,心中那份对民生的担忧也至死不变,这就是杜甫,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我,这是何等崇高的家国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53岁那年,听闻收复蓟北,安史之乱结束,诗人惊喜欲狂,百姓多年颠沛流离,感时伤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祖国重新得到统一,自己哀怜民生忧国思家的日子也结束了,这是何等真挚的爱国情。

从杜甫诗看杜甫一生,他在成长过程中,一生以大爱,一直在为国担忧,为民祈福,他尽自己所能去关心,去体悟,其行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向他那样一生践行为国添砖加瓦,国家自会强盛家庭自会安宁。

用诗文的形式来表达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诗词教学来增强家国情怀正是语文教学应有的责任,老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真切感悟,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是家国情怀教育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路径。

附录:参考文献

    [1]沈正晖《浅谈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S].《中国教师教育》,2013年第01期部分.                          

[2]《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S],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2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