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孝道教育的意义和提升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3

浅论高校孝道教育的意义和提升路径

何艳芝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吸取传统孝道教育的精华,剔除糟粕,孝道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具有现实意义。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融入传统孝道文化,探索一条更加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德育新思路,则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孝道教育;意义;提升路径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维系社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孝道教育与大学生的德育相结合是新时代的产物,是大学生德育理论的新发展。其存在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理应开发教育资源、改革教育方法,加强并完善大学生的孝道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孝道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与前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浓墨重彩地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其中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对未来我国道德建设提出的四点重要部署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这一重大部署坚持了“四位一体”的道德建设,其中,居于首位的自然是家庭美德,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其成员素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应从家庭美德入手,完善道德的四位体系建设。报告的指向承古袭今,充分关照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特点,也体现了新时代道德建设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前人常说:“孝为百行之首”,人类文明不管进化到何种程度,出生、长大、衰老这个过程乃是必由之路,从这一意义上讲,“孝”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株根深干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那么“孝”则是大树上的一片绿叶,虽然经历了时代变迁,但仍然婆娑卓越。处理好家庭伦理关系的首要自然在孝,今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家庭美德入手,实属必然,而这一德育资源当然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莫属。

(一)孝道文化是道德教育的文化资源

孝道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其蕴含的思想品德素质,对于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生命意识以及爱国情怀的培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孝经》中提出的孝的阶段与层面,所谓孝道,开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家、为君主尽忠,最后实现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这就是由小孝到大孝的递进,它教育着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父母尽义务,对时代负责任,对社会做贡献。这实际上就是孝道文化的精神实质,根据这一点,后来的儒家教育衍生了很多信条,以孝立身、以孝齐家、以孝治国、以孝平天下,逐渐形成了“百行孝当先”、“百善孝为本”的儒家孝道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就是源于孝道文化。

孝道在历史曾经有过显赫的过去,也曾经遭受质疑批判,但它作为一种文化曾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维系着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既是一种文化资源,又是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的巨大力量,因此,充分发掘其所包含的德育资源,激发这种力量,必将对社会人心的纯化、日常行为的规范、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孝道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孝道教育符合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教育规律。人生最初的人际关系是亲子关系继而才是其它的人际关系。“生我者父母”,因而教人要从孝敬父母开始,这也是容易实践、实现之事。由爱己之父母而知爱人之父母,由爱己之兄而知爱人之兄。这种由易及难、由近及远的教育规律,既符合中国人血缘亲情较重的心理需求,也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极易为人们所接受。

亲亲是人性的基础,也是爱心的基础。人只有有了爱心才能有善心,继而才能有善行。有了爱心和善心才能培养美德,才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即孔子所主张的“泛爱众”、墨子所主张的“兼相爱”、孟子所主张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道在古代社会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今仍然没有过时,依旧是教育的重点,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完全可以从孝道教育入手,从培养大学生爱父母做起,逐步推进到爱祖国、爱社会,由对亲人的责任而担负对他人、社会、国家乃至自然万物的责任。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学生乐于接受,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因此在今天,我们要建设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要求的和谐社会建设同样需要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文教育的精神。当下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指向人的主体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的理想、价值体系的构建与维系,通过构建一个精神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超越的世界来实现对现实物质世界的精神超越。”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充分发展人自身,发挥人的潜力,引导人探索人生的意义。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以知识教育代替素质教育。台湾著名学者韦政通认为:“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凸显个性、发挥潜力、创造自我,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历程。要实现这些价值,学校教育只具有启发、唤醒、激励的作用,此外,有赖于持之终身的自我实践、才能完成自我教育。因此,它不可能是技术性的问题,它是超越实用的;它也不可能是‘效率’导向,而是‘意义’导向或‘理想’导向的。也因此教育本身就是目的,不应是经济发展或政治发展的工具。”现代的高校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的是适合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是各种专业的技术人才,突出的是“才”,而不是“人”,是教育功利化的结果。这样的教育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整体下降,道德水平出现滑坡,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近来频见报端的大学生为读研究生逼迫母亲刷厕所、贫困生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虐待动物、甚至杀害父母等等事件,都以鲜活的事例表明当代大学生种存在的严重的道德问题、做人问题。

高校的大学生德育缺乏人文教育的支撑,就没有了实质性的内容,德育从本质说是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孝道是人文教育一个很好的体现,它从学生本身的敬亲情感出发,从感恩父母到感恩师友,再到感恩社会百业,感恩大自然,进而学会关注生命,完善自身。因此,在高校加强孝道教育应是一个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切入口。

孝道教育有助于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现代的高校德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脱离大学生思想、心理现状;其二,脱离本土文化支撑。高校教育的目的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开始下降,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刻不容缓。新时期的高校德育改革,孝道教育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未来人类文明前途和走向的力量,能否关注人性善的生发与人性恶的改良,是人类能否掌握其未来命运的关键所在,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一个不言自明的伦理基础上,这个基础,就是孝与悌。将科学的现代孝道观引入校园,通过多方努力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教育,使学生学会敬亲爱人,律己修身,提高认识,完善人格,热爱生活,奉献社会,从而解决高校德育的困境。

(三)高校孝道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孝为入德之门, 德为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 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道, 其他的品德便无从教起。孝道教育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与核心,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助人为乐、推己及人等,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必要内容。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其健全人格。 “孝”是建立在对父母等亲人的自然情感基础上,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孝心。这种亲亲之爱是可以推广的: “对待社会,他就会去扶贫济困,关爱别人,有意识地回报社会;对待自然,他就会改变单纯的索取的态度,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自然资源。

第三,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忠”与“孝”是两种不同的道德规范,然而古代儒家思想家把两者统一起来,对孝的内涵进行了延伸,把孝道从家庭推向了社会,移“孝”作“忠”,“忠孝一体”。诚如孔子所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奚;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在现代社会,愚忠愚孝毫无疑问应该进行批判,但是古代的忠孝思想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把对父母的孝扩展为对国家的忠。一个爱父母,孝敬父母的人也会忠于自己的祖国。但是,孝敬父母,忠于国家都不是最终目的,孝道的最终目的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也就是个人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的同时,为社会做贡献,报效国家和社会,由对亲人的责任而担负对他人、国家、社会的责任。

第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其中唱出了子女对父母千辛万苦养育自己的感恩意识。传统社会对感恩意识的推崇, 也给我们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供重要的启示。感恩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意识,也是大学生品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父母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命,而且还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培育成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可以说是世界上给予我们最多的人。所以,感恩最基本的就是要对父母进行感恩。而孝本身就包涵着对父母养育自己的感恩,这就决定了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直接着眼点。

二、提升高校学生孝道教育的路径

高校孝道教育要取得实效需要强化合力教育观念,整合课堂、网络、实践活动三方面教育载体,综合打造大学生孝道教育的整体平台。

(一)开设孝道教育课程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所以要充分加以利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一定的教条化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缺点,而中国的孝道文化内容丰富,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入孝道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足,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应该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孝文化教育的内在联系,将孝文化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高校课堂中加入孝道教育,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形式,如开设孝道教育的公选课程;教师可以进行有关孝文化的专题讲座,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大学生对孝文化理论有一个深入地了解;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适当增添孝道内容,例如在法律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宪法》中对赡养父母的有关规定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孝文化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行孝不仅是一种爱父母的体现,也是每个为人子女的义务;此外,高校针对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单独开设孝文化教育课程,通过系统专业的孝文化教育来加强大学生的孝文化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孝文化意识和行为,让传统文化走入课堂,引导大学生了解传统孝道。

孝道教育课堂教学还应注意加强主体教育,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孝道教育中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应对孝道有准确的认知,并能身体力行,加强自身的修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发挥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用自己优秀品德来感染学生,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

(二)构建网络孝道教育平台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构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现代化平台,平台中丰富的信息和资料能为孝道教育提供有力的素材支持,同时,网络世界广阔空间能建立大学生孝道教育网站,扩大孝道教育的覆盖范围;创建专门的孝道教育网站,以此宣传孝文化价值,弘扬孝文化美德,宣传和赞扬行孝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同时也要宣传孝文化缺失的严重后果,鞭挞不孝行为,以此来形成良好的孝文化教育氛围;同时可以利用论坛、在线咨询答疑、网上调查等网络工具了解大学生对于孝道的所思所想,把握其思想特点,研究其存在问题,从而提高孝道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创造性和渗透性,全方位地增强孝道教育的实效性。

(三)丰富孝道教育实践活动

孝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感情和机械的伦理道德理论,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表达和生活实践,因此应该重视孝道践行教育。正如苏霍林姆斯基所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被学生追求,并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高校在实行孝道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如果只具备了孝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而不能在生活中践行,就不能说真正习得了孝道。因此,孝道教育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切忌形式主义,必须走向社会,开展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可以成为一个重要平台,因为社团组织的活动学生容易接受、更感兴趣,在这个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社团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诸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教师节等节日,以贴近个体生活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孝道风气,强化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感恩意识;组织学生观看如《暖春》等宣传孝道的电影;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举办公益签名活动、孝道征文活动、社会调查、主题班会等。通过创设这些形式各样的教育情境,把正确的孝道价值观念融入到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孝道的认识,让他们把握孝道的内涵,加深对孝道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孝道教育实践活动要务实求效,切忌形式主义、纸上谈兵,不仅要在校园内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走向社会,开展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要引导他们从细微人手,从日常生活做起。例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多关心体贴父母等,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孝文化行为习惯的锤炼;让大学生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家庭美德和社会道德走访调查;组织志愿者活动,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中做义工。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功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关爱他人,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知、情、行的交融,达到孝的情感体验,完成由爱亲到爱人、爱家到爱国,由负小家之责到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升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 .北京:中共十八大报告,2012.

[2]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 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 谢幼伟.孝治与民主[M].上海:上海书店,1994.

[6] 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7] 肖平.关于孝道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4,(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