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医教结合背景下“送教上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谈谈医教结合背景下“送教上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唐凤实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邮编:530600

【摘要】为了让残疾学生、特别是重度残疾学生都能接受教育,全面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我校积极开展送教上门服务。随着医教结合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在送教过程中对教育与康复的策略、方法、手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制订了符合学生需要的个别化训练教育方案,摸索农村地区家庭康复训练的策略与模式,以促进送教上门的有效开展。 本文从科学的评估,有针对性的个别化训练、合理的课程配置等谈谈“送教上门”的操作实践,探索了送教上门的医教结合之路。

关键词医教结合  送教上门  实践与探索

目前,医教结合是我国对无法上学的残疾儿童进行教育与康复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在让他们受到教育的同时,身体和心理也得治疗,重拾他们的生活希望和信心。从2017年开始,我县对无法上学的残疾儿童陆续开展了送教上门,逐步推进马山县的“全纳教育”。现今共有送教学生80人中,智力残疾35人,其中一级26人,二级8人,四级1人;肢体残疾15人,其中一级6人,二级8人,四级1人;多重残疾24人,其中一级18人,二级6人;言语残疾6人。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我校送教上门的各项管理机制日趋成熟,送教上门的成效也逐步凸显。随着医教结合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在送教过程中对教育与康复的策略、方法、手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制订了符合学生需要的个别化训练方案,摸索农村地区家庭康复训练的策略与模式,以促进送教上门的有效开展。  

一、科学评估,实施“送教上门”医教结合的个别化训练教育。

评估——“送教上门”的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又是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教育教学工作改进的依据。它从始至终贯穿于送教工作的过程,评估的每一次循环,都使学生教育与发展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1、做好送教、送医上门对象的确定  根据实际情况,我县成立了医教结合研究小组(由马山县人民医院康复组的医生和马山县特殊学校的送教老师组成),做好了送教、送医上门的学生对象的确定,他们都为重度残疾儿童患儿,年龄在9岁到14岁之间,无法上学。 

2、明确责任,分步进行  对象确定之后,首先是学校与医院分工合作,各就其职。诊断、康复脑瘫学生的评估由医院负责;指导教师负责脑瘫学生的教学评估、制订训练方案和为脑瘫学生家长提供咨询及康复训练指导。评估小组根据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多方面的资料,对被评估送教、送医上门学生的身心特征、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作出判断、解释。我们经过评估了解学生生理、个性、认知功能等方面情况。 

3、科学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  根据评估结果,尚未达到的发展项目设置目标的儿童,教师和医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如家长训练学生的目标计划,并使之与教师的训练目标和方法统一。我们的教育训练方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训练场所设置在送教学生的家里,干预的内容以发展儿童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主,努力弥补残疾儿童缺陷,使针对性的训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送教学生受益。  

二、合理配置课程,实现“送教上门”医教结合的有效性。 

  1. 课程设置以生活为核心,树立生活质量为导向

中、重度脑瘫学生学会生存是首要任务。教育和训练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符合其身心特点的训练的内容;训练方法要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学习。主要课程有:适应生活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语言和生活数字、感觉统合训练等。 

  1. 以生为本,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 

我们在进行课程配置时,根据每个送教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的不同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设置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康复等课程,有时候还对现有教材进行改编。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制订长短期目标。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学生情况,重新评估,重新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重新定长短期目标。每个月每个学生送教上门两次,一次三节课,每节课40分钟。以适应送教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案例:李某明,经过观察和评估,语言障碍,口齿不清,行走困难,走路时两腿开得很大,左脚只能脚尖着地,重力不平衡,每走几步就要停下休息,否则就摔倒。综合评估结果,李某明康复训练的重点为行走能力训练和语言功能(运动性失语:患者说不清楚话, 但能听懂)训练:一是走姿训练、行走耐力训练,二是语言训练(训练发单音节,比如妈妈、爸爸等单音节,逐渐从单音节变到短语,再逐渐到长句子,逐渐恢复语言功能)。我们设置以功能性课程为主,附加心理康复,以培养孩子的信心和耐心。总之,我们实施医教结合,以教育促康复,发挥“特殊教育”的独特作用,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进行相应教育与训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成长,甚至能自立、自理。对于李某明,我们的最终目标达到四会同步,即会走路、会抓物、会讲话和会认字母的康复目标。经过学科合理的训练,从而达到患儿大脑在其生长期使用中生长,肌肉在运动发达期中发达。另外,我们运用鼓励和表扬和办法,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训练和配合训练。当孩子对训练的内容不感兴趣或产生畏惧退缩时,教师和医生配合着做,以此制造出活跃的气氛来影响和带动其参与。 

3、农村资源合理利用,使康复训练有效性将得到提高 

山区农村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而且孩子天生亲近自然,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和热爱,我们因势利导,让孩子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构建以新农村社区自然环境为课堂教育新体系,使之在自然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康复训练有效性。 

在医生和老师共同进行上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实问题:康复器材有限,不能所有送教学生完全配送;就地取材,砖头、小板凳、果实、豆豆等都可以成为替代训练器材。这既有趣又解决了现实的问题。在训练学生手部小肌肉的过程中,我们用一些田间的瓜果等来替代训练器材,如采取分豆豆、剥蚕豆等方式进行精细动作能力训练。这些东西与医学材料相比对学生来讲更有吸引力,使之成为训练工具更具生命力,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更具成就感。  

三、整合资源,提高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的实效

1、我们争取村委工作人员配合,利用村屯活动室,开展系列活动,组织特殊儿童参与,以填补他们的空余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对生活、社会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生理、心理的康复,练就生活技能。

2、发挥当学校教育教学的优势,我们与送教学校老师一起,定期组织未上过学的残疾儿童到学校里,体验学校的生活学习,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促使他们加强训练,早日康复,能够来到学校学习生活。

3、发挥家庭的作用。我们指导和培训家庭成员学习和掌握康复训练方法,使康复的效果得以加强和提高。通过家庭成员的参与,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和无意之中,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纠正其心理行为障碍,提高其生活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生活。总之,孩子的康复训练和日常学习,家长发挥的作用最为明显。

总之,对特殊儿童进行医教结合“送教上门”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人力、交通、辅具等的设施,设备和课程的个性化对特教工作者都是一种挑战。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通过资源的整合,才能科学性和针对性地在有限的时间里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因此,“送教上门”必须实施医教结合,提高残疾儿童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彰显“送教上门”工作的区域特色》《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6期;

2、《没有什么不可能:残障儿童心理生理教育干预案例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08-01;

3、《让大自然 为科学教育所用》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