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灌溉节水工程的实施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农田灌溉节水工程的实施要点

梁燕 ,马善友

身份证号:13010519870322184X

   身份证号:22062319650609213X

摘要: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在于水资源。同时,水资源能够推动农业的不断发展,因此在进行农田灌溉时应重视合理运用节水灌溉相关技术,从而推动绿色化农业长期发展,提升农业水平。在农田灌溉相关水利工程开展过程中,应投入更多的资金与设备,改善传统农田灌溉中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将节水措施所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提升实际灌溉成效,这也与我国要求的节能环保有关标准相符。

关键词:农田灌溉;节水工程;实施要点

1农田灌溉节水工程的建设意义

1.1节约水资源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偏低,且存在着区域、季节不均衡等现状。近些年来,节水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在农业灌溉用水方面还存在着浪费问题。传统的沟灌、畦灌等地面灌溉模式不仅难以均匀灌水,还存在着较大的蒸发量,导致水资源遭到严重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要通过建设农田灌溉节水工程,进一步挖掘农业灌溉的节水潜力。相较于传统灌溉模式,滴灌、微灌等技术可整齐灌溉的精确性,有效减少水渗漏及水蒸发,有助于提高水资源使用率。

1.2合理规划农业发展

为提升农田灌溉相关水利工程的工作成效,相关工作者通常需要依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灌溉模式,合理运用喷灌、滴灌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农业灌溉成效。为达到预期目标,需不断调整农业整体发展方式,并制订合理性较高的农业发展规划。

1.3提高农作物产量

和传统粗放型浇灌模式相比,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结合各类农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的需水特点,向作物根部区域均匀、缓慢、适时、适量地供给水资源,将作物根层土壤的最佳水分、通气状态保持下去,进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种植人员能够有效调控田间土壤湿度,这样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几率及产量损失可以得到减小,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农作物产量。

2农田灌溉节水工程的实施要点

2.1调整节水方案

在实施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中合理运用相关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节水措施的有效运用,可在发展农业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推动其可持续性发展。为充分发挥节水相关技术的作用,相关工作者需依据实际水利工程实施情况及区域内的农作物结构状况,不断调整、完善灌溉方案。我国区域跨度较大,地理条件及气候环境在不同的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农作物生产对水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此外,由于地区所颁布的政策可能会不一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业种植结构,因此在制订农田灌溉节水方案的过程中,相关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地区实际状况及农作物的种类,不断完善灌溉措施。一般来说,农作物的生产周期可划分为幼苗阶段、拔节阶段、孕育阶段和成熟阶段,为使农作物在不同阶段正常、健康生长发育,应保障有效性的灌溉。相关工作者可通过实际调研,对水面的蒸发量、水资源土壤的渗透量和渠道漏水程度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损水量相关模型,进一步明确合适的农作物灌溉时间、灌溉量大小,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保障灌溉的有效性。

2.2确定灌溉技术

近些年来,节水灌溉技术的类型显著众多,不同灌溉方式具有差异化的优缺点。因此,在农田灌溉节水工程建设实践中,工作人员要将农田实际情况纳入考虑范围,从经济、技术、节水效益等方面全面对比各类节水灌溉技术,将最适宜的技术类型筛选出来。以常见的管灌、喷灌以及微灌三种技术为例,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节水节能效果显著,不需要较高的投资成本,但受农田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大,若农田所处区域存在着较大坡度,容易有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出现。喷灌技术的节水效果突出,能够十分均匀的灌溉,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可得到显著节约,且能够适应不同的地质类型。但在建设初期内,需将大量的资金投入进来,且对灌溉设备的耐压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微灌技术的节水节能效果显著,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形与土壤,但在长期灌溉过程中会堵塞到灌水器,若缺乏良好的维护制度,将容易损坏到灌溉系统,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通过这样全面的对比,工作人员即可确定出最适宜的节水灌溉方案。

2.3加强灌溉人员教育和培训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运用,主要是为农民高效开展农业生产工作而提供服务,而灌溉技术人员素质水平高低也会对节水灌溉技术实际使用效果产生极大影响。这时候就要积极开展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使用宣传工作,在深化农民群众节水灌溉意识的同时,使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使用技术进行有效把握,并在实际农业种植和生产中能有效应用。特别是在基本灌溉水平、节约用水思维、新的灌溉技术等方面,加强灌溉人员培训工作,既能够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广泛应用,又能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发展。

2.4推行科学化管理

为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灌溉水利工程中节水措施的成效,相关工作者应不断推行科学化的管理,具体来说可从3方面入手。1)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科学化管理程度,充分运用自动化及智能化相关技术,强化农田节水灌溉的成效。2)对目前较为先进的节水相关技术进行了解、学习,并加强与行业内相关专家及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从全局角度考虑设计合理性较高的管理方案,依据地区农业实际发展状况,与农作物的种类和对水的需求量等相结合,对节水相关技术展开适当的调整,真正意义上完成精准灌溉。例如,玉米这一农作物对水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一个地区将玉米看作农业主要经济来源,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者就应适当提升灌溉量,合理运用智能化的灌溉技术,进一步保障玉米正常且健康生长。3)如果一个地区的降水量严重缺乏、水资源过度紧张,则需依据管理种植的相关原则调整农作物的结构,使选择种植的农作物对水的需求量较少,进一步保障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2.5加强宣传教育

基层农户是农田灌溉节水工程的使用者及受益者,理应参与到工程管理养护当中。随着农田灌溉节水工程建设数量的增多,单单依靠职能部门的力量难以全面管护各个工程。因此,要依托电视、网络、宣传单页等各种形式,向广大农户深入宣传农田灌溉节水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必要性,引导农户树立良好的管护意识,主动管护周边的农田灌溉节水工程,及时发现各类潜在故障及安全隐患。同时,要定期挖掘、宣传农田灌溉节水工程管理养护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及先进经验,调动普通民众的参与热情,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管护局面。

2.6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

一些人为因素会导致水利工程受损,主要涉及灌溉渠道、传输管道、灌溉设备等内容,若管理维护不当,就会出现老化、损坏、功能降低等情况,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和节水灌溉技术优势会大打折扣,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为防止这类问题发生,就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引起重视,除了要定期开展设施设备检查维护工作以外,还要健全相应维护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维护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持续发挥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农业灌溉的节水潜力,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农田灌溉节水工程建设实践中,工作人员要综合考虑地区灌溉面积、农作物类型以及农田条件等一系列因素,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技术,科学制定工程建设方案,切实保证工程的建设效益。同时,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与养护机制,引导当地民众积极参与进来,及时发现与解决工程运行中的潜在隐患,促使农田灌溉节水工程的运行状态得到保持。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及实施要点[J].南方农机,2019(4):52.

[2]张建国.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与实施要点分析[J].新农民,2019(4):32-33.

[3]王鹏.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与实施要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