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职业道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浅谈教师的职业道德

邓四叶

云南省福贡县腊竹底完小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实现教育振兴的目标,则离不开教育园丁的支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主要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职能,也是传承人类知识和道德品质的引路人。因此,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一个关键点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具备扎实的专业教学能力同时,具备更加优良的道德品质,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举止,爱岗敬业,并且可以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真正的发挥教师榜样模范作用,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综合分析研究教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便于提高职业道德建设重视程度,丰富研究成果,为后续教育改革提供支持。

关键词:小学教师 职业道德

一、加强政治学习,坚定发展方向

    结合国家颁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来看,教师需要依法执教,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和制度内容,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相关规范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应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坚定正确的职业道德发展方向,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积极主动抵御不良风气,在自我完善中养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实现思想上的升华。

二、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教师作为学生日常学习中接触时间最久的人,教师一言一行会带给学生深层次的影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发挥教师高尚品格和优良品质优势熏陶和影响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这样才能保证后续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展开,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职业道德中关于师德的反映,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方面,如何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则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重点内容。热爱学生,则表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爱,有着鲜明的社会性特点,这一点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使命所决定。热爱学生,并非是溺爱,而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基于人民利益角度出发,对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爱。

    师爱还有一层深层次的意义,是学生社会情感培养的有效方法。学生是社会个体,维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缔造紧密的社会关系,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信任和关爱,令学生深层次感受到社会情感,进而滋生和焕发对他人、社会的情感。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变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看法,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这就需要教师信任学生,获得理解,进而收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交往环境,避免教育者随意批评、讽刺学生,消除学生的对立心理和逆反心理,拉进师生关系,对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热爱学生要面向所有学生,无论是好生还是差生,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偏爱,怀揣着同样的感情去教育。孔子就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即便到今天仍然具有极高的教育指导意义,因此教师需要站在更宽阔的视角去看待学生,挖掘不同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所在,为培养优秀的人才甘愿吃苦、奉献,耐心引导和帮助学生,促使好生、差生得到同样的教育,主动学习,身心健康成长。另外,热爱学生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充分践行传道受业解惑职责,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同步落实,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明确学习目的,确定远大理想,最终实现引导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正人先正己,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道德品质优良、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需要规范自身言行举止,言行一致,具有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坚韧不拔的品格等,具有丰富的个人内涵,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古至今,对于教师的师表看得十分重要,历代名师均有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优良品质。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引导学生看、听、想、做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熏陶和影响。如果一个言行不一的教师,是难以发挥榜样模范作用的,最终的教育效果同预期相距甚远。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威严,威严是一种敬仰的信赖,学生发自内心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戴,并非是空洞、强制说教获得,也非是他人赐予,而是通过教师自身优良言行和道德品质去获得。教师在热爱学生同时,发挥自身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优势,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被学生所接受,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和厌烦,影响到教育成效。

    除此之外,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品质,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素质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变革,带给学生良性的熏陶和影响。

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背景下,为了赋予教育事业持久发展动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十分必要。在夯实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可以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带给学生积极的熏陶,言传身教,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月利. 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质刍谈[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3):102-102. DOI:10.3969/j.issn.2095-3089.2015.13.098.

[2] 王燕.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8):73. DOI:10.3969/j.issn.1004-8502.2010.08.072.

[3] 李涛,石学斌. 生命哲学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体系构建[J].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0,35(3):88-93. DOI:10.3969/j.issn.2095-9303.2020.03.013.

[4] 陆家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2004(2):93-95. DOI:10.3969/j.issn.1671-8305.2004.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