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鸭瘟流行特点临床诊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1
/ 2

探讨鸭瘟流行特点临床诊治

李子敬

七台河市勃利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黑龙江勃利154500

摘要

鸭瘟病,属于鸭群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能够造成鸭群的大量死亡,并且存在引发继发性传染的风险。该种疾病一般由鸭瘟疱疹病毒引发,属于败血性疾病。当前,鸭瘟病作为一种致死率极高且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类型,对养殖行业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本文对鸭瘟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流行的主要时间、基本的表现以及病理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梳理,并进行针对性诊治的梳理,以及预防措施的整理和说明,为鸭瘟病的预防和治疗管理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鸭瘟病 临床表现 防治方法

引言

Duckplague,即鸭瘟病,是一种由鸭瘟疱疹病毒引起的鸭群烈性传染病,具备传染性极高并且致死性极强的特征,是对养鸭行业影响极为严重的一类传染性。由于其主要表现为血管以及消化道的损伤,且伴随有淋巴器官以及脏器方面的损害,因此在养鸭行业当中也被称之为“大头瘟”、“肿头瘟”或病毒性肠炎。本文从鸭瘟病的主要表现以及基本的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参考梳理。

1 疾病主要表现

1.1 流行特点

从主要发作时间而言,鸭瘟病全年均存在发病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疾病主要影响生物体的消化系统,因此其在秋季以及夏季发作的概率更高。从影响对象而言,该种疾病能够影响到不同品种的鸭群,且对各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鸭均存在危害。从传播渠道而言,感染疾病的病鸭为主要传染性,其血液、排泄物以及分泌物,乃至器官均能够引发感染,其中脑部、肺脏以及肝脏的病毒含量最高。从疾病影响部位而言,该种疾病主要能够产生消化道的反应,同时能够影响到病鸭的眼结膜、呼吸道以及泄殖腔等部位。从传播方法而言,昆虫、引水饲料以及鸭舍均能引发传染。

1.2 临床表现

鸭瘟病属于一种极为烈性、致死率较高并且发病周期较短的疾病。一般而言鸭瘟病的传染率能够达到90%以上,潜伏的周期普遍在2天到6天左右,发病后病鸭的致死率能够达到50%以上。另外该疾病能够造成鸭群产蛋量下降,下降率达到80%以上,甚至能够引发绝产。其发病后整体表现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食欲下降、肢体发软、翅膀下垂。同时该种疾病能够造成眼部变化,包括分泌物增加、出血甚至溃疡等;在呼吸道方面能够造成分泌浆液或粘稠分泌物;消化道方面能够造成稀便,同时引发肛门附近污染,甚至黏膜外翻形成伪膜。

1.3 病理性改变

该种疾病造成的死亡个体,解剖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病症状,其基本的病理性改变如下:皮肤以及内脏的表面、各黏膜以及浆膜的部分普遍大范围出现出血症状,一般呈现斑点状,同时伴有下部的淡黄色积液。食道部分出现灰黄色假膜,其剥脱后呈现出溃疡性痕迹,该表现对鸭瘟病存在指征作用。消化道变化方面直肠、十二指肠均出现出血症状,同时肛门附近出现绿色或灰褐色假膜,假膜难以剥脱,下部存在出血以及水肿表现。肝脏部分出现点状坏死灶,一般呈灰白或灰黄色,同时中心部分存在出血点。母体出现卵泡肿胀破裂。

1.4 诊断方法

诊断方面,养殖过程中根据以上所述的基本流行特征、疾病的基本表现以及病理的改变等,能够进行初步的诊断和确定,确诊则需要以实验室检测的形式进行。实验室检测时,一般可以采用PCR的技术、间接免疫的荧光技术、中和试验的方法以及ELISA的技术方法进行实验诊断。目前由于相关检验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因此用时较短、技术使用较为简单的实验检测技术得以投入使用,如胶体金试纸条。另外实际检测过程中,同样需要对病鸭的鸭巴氏杆菌病进行同步的检测,避免出现两者的误诊。

1.5 诊断鉴别

临床方面,鸭瘟病通常能够与以下传染性疾病出现误诊情况,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巴氏杆菌病以及出血性肠炎。

与病毒性肝炎鉴别方面,鸭瘟病虽然对不同年龄的个体均存在感染风险,然而针对1月龄内的雏鸭该种疾病相对致死性较低,对比而言病毒性肝炎在月龄为1到5个月的雏鸭能够造成更高的感染及死亡风险。另外鸭瘟病的消化道表现主要为出血性溃疡以及假膜,病毒性肝炎则一般表现为灰黄或灰白色的出血点,且一般主要出现于肝脏部分。

与巴氏杆菌病鉴别方面,巴氏杆菌病造成病鸭死亡一般其死亡的突然性更高,即病鸭短暂挣扎后立即死亡,一般巴氏杆菌病造成死亡主要出现于夜间。急性发作的巴氏杆菌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一般为摇头、死亡时的口鼻流血以及嗉囊充盈。而鸭瘟病主要表现为流泪,眼睑的水肿以及上下眼睑的黏连,同时其嗉囊部分呈现空虚状态。

与出血性肠炎鉴别方面,鸭出血性肠炎一般主要由魏氏梭菌引发,流行表现方面基本于秋冬季节发病,发病时一般死亡较快。其基本的临床表现为肠道内部的黏膜出现脱落,同时肠道肠壁部分呈现脆弱状态,出现扩张充气表现,内容物呈黑褐色,伴有黄黑色纤维状坏死,粪便呈现红褐或黑褐焦油状,其与鸭瘟病的假膜表现存在较大区别。

2 治疗基本方法

2.1 紧急处理及治疗的方法

由于鸭瘟病属于一种发病较快,且发病后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类型,因此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判定该种疾病发生的情况下,一般需要根据如下的方法完成紧急的处理以及治疗。早期一般使用专用血清,剂量0.5ml,或0.5ml到1ml肌注聚肌胞,连用3天,每天一次。针对可能存在感染的群体,可用疫苗预防;此外庆大霉素能够用于避免感染情况加剧。

2.2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方剂的配料主要为:10g银花、15g川穹、10g连翘、20g滑石、10g千里光、20g肉桂、10g艾叶、15g党参、12g郁金、15g桂枝、8g花椒、30g干姜、3条蜈蚣、12g神曲,水煎30分钟。药剂需要与大米(10kg左右)混煮5到10分钟左右,滤去药渣部分,并混合250g白酒即可。该药剂一般使用2次左右即可痊愈,上述药量能够用于100只鸭两次使用。

3 预防措施

3.1 饲养管理措施

在鸭群的饲养以及管理中,需要通过以下控制措施避免鸭群发生鸭瘟病等传染性疾病。首先在密度控制方面,需要降低鸭群的饲养密度,避免密集型传染;在卫生控制方面,需要通过更为标准化的卫生控制,尤其需要及时更换垫料等维持环境清洁,同时需要基于鸭舍充足阳光;饲养使用的饲料需要充分满足营养需求,引水等容器则应当进行及时的更换和清洁。

3.2 疫苗使用措施

根据国家鸭养殖相关的建议,使用针对性的鸭瘟病疫苗能够有效较低鸭瘟病发生的风险,母鸭使用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雏鸭的病毒抵抗性,降低鸭瘟病出现的可能性。疫苗使用,肉鸭一般7天左右进行首次的注射,20到25天左右进行第二次的注射,两次注射后一般能够实现6个月的免疫。蛋鸭以及种鸭除以上两次外,开产前两周同样需要注射,免疫期一般为一年。

3.3 消毒管理措施

环境消毒以及管理方面,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控制:首先在区域划分方面,消毒区、孵化区以及养殖区等需要完全分割;其次在制度管控方面,养殖者进行各区域需要建立严格的消毒规范,包括手部等消毒规范以及更衣规范等;在消杀标准方面,需要使用1%火碱每3周进行一次整体性消毒。

3.4 检疫管控措施

种蛋、鸭苗以及种鸭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养殖的安全,因此为避免鸭瘟病的出现和扩散,引进阶段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管理,确保所有引进均符合相应的检验检疫要求。

3.5 后续处理措施

如鸭瘟病以及出现,则需要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后续处理:出现病鸭的区域需要进行完全的隔离,并且进行相关的消杀。相邻的区域养殖的健康鸭应当立即转移并隔离;患病死亡的鸭需要通过焚烧以及深埋等措施处理,杜绝向外出售。

结语

在鸭养殖行业当中,鸭瘟病属于一种影响较为严重,且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类型,需要以及时注射疫苗为前提进行防控,同时饲养过程中应当及时关注鸭群的异常变化,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本文对鸭瘟病的部分表现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了总结,希望对该种疾病的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周世明,何德川.秋末冬初蛋鸭常见病害症状及防控对策[J].农业知识,2020(24):16-18.

[2]郭静.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药物治疗和免疫预防[J].现代畜牧科技,2021(1):147-148.

[3]臧洪波.鸭瘟的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12):17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