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调和地理国情监测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3

基于三调和地理国情监测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研究

覃一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219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存在部门较分散、概念不统一、内容相交叉、指标多矛盾等问题,难以满足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各类资源、生态、环境、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等国情信息变化进行常规调查的重要工作,是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动态变化状况进行综合监测的基础性技术手段,更是自然资源管理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引言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既包括构建相关技术、获取真实准确可靠的数据,也包括充分利用这些调查监测数据,开展综合分析评价工作,形成相关数据、报告等系列成果,实现从原始数据支撑到服务管理决策的跨越。

1、三调和地理国情监测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必要性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综合分析评价是研究“自然—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方式,构建可持续人地耦合系统的前提和基础。从管理角度看,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是履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和生态保护修复等职能的保障和支撑。准确认识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过去,国土、农业、水利、林业、海洋等多部门分别针对各自管理的自然资源类型开展独立调查监测,导致“标准不一、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现象,进而引发“权责不明、监管不力、保护不严”等问题。因此,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形成后,首先有必要通过对调查监测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系统梳理、统计、分析,实现对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布局、功能等特征的全面准确客观认识。科学研判人地系统双向反馈的内在机制。

2、三调和地理国情监测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研究

2.1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调查

以自然资源基础调查获得的各类自然资源图斑,叠加已有权属资料、专项调查、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等成果资料,查清自然资源图斑上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自然保护地界线、开发区界线等开发和保护信息。通过现状分析,获得自然资源的质量、结构、分布和开发利用程度。分析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的面积和比例,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和建设用地率等指标分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通过森林覆盖率分析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2.2遥感影像智能信息提取技术辅助的质量检查技术方法

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割与信息提取是一种有效利用遥感影像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的分析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地物信息提取。而机器学习领域最前沿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脑对图像的认知与判断,能够自动、多层次地提取复杂地物的抽象特征,已被证明也是一种有效的特征学习手段。针对地表覆盖成果质量检查中制约检查效率、准确性的分类正确性、完整性质量检查技术问题,可开展基于面向对象、深度学习等遥感智能信息提取与变化检测技术辅助的质量检查技术方法研究。结合不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源特点及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内容与指标要求等,开展针对性的质量检查技术方法研究,形成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智能信息提取技术辅助下的成果质量检查技术流程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弥补了人工检查存在的质量检查效率低、结果一致性与可靠性难以全面保证的问题,提高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地表覆盖成果质量检查技术方法的效率与准确性。

2.3新型远程化、增强化远程调绘核查技术辅助下的外业质量检查技术方法在地表覆盖分类正确性、完整性检查中,对内业难以直接判别确认的还需开展更为费时、费力的外业实地检查,影响了质量检查的效率与实施成本。在三调国家级质量核查中,创新性地应用基于国土调查云的“互联网”在线核查技术,通过外业调查人员现场定位,实现数据、照片、视频实时传输和动态调度,开展在线举证及外业实地核查,降低了国家级核查的外业实地核查工作强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随着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新型基础测绘等工作中,已经开始探索实施新型远程化、增强化外业调绘技术。

2.4开展各类调查并形成数据底图

全面梳理各行业现有的调查监测数据成果,在充分衔接的基础上,对不同数据源、格式、比例尺、空间坐标系类型的数据按照分类要求进行标准化整合,形成自然资源数据底图。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为基底,分析各类专项数据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为下一步开展各类专项资源调查监测提供思路和建议。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监测相辅相成,对于自然资源管理整个流程而言,调查是形成本底,监测是表达常态。动态监测让调查本底数据具有更强的现势性,从而为政府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2.5深化共享应用并建设调查监测平台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目的是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求,进而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达到此目的,首先应实现政府各行业部门之间的高效联络,有必要成立联络组,定期对自然资源领域的重点问题开展联席研究,为下一步调查监测方向找准着力点;其次要建成互联互通、高效安全的网络平台,实现保密内网、互联网和应急通信网的网络联通,保障成果数据面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稳定汇集、交换和传输;最后要建设数据平台,集成各类调查监测成果,通过保密网络为政府行业部门提供决策支撑,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咨询服务。

3、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开展面临的难点

(1)调查数据标准较多,覆盖面广。调查数据标准较多,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土地、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等有各个不同专业的具体方向。如灌木林地分类标准的调整对特殊灌木林地面积的大小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广东省森林覆盖率的高低产生影响。而广东省林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森林覆盖率的发展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将是面临的严峻挑战。

(2)比例不协调,分布不均匀。从各种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调查的具体标准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基础类和技术类的标准受到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而涉及的一些标准的数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这从一方面反映的就是在当下所进行的调查监测工作,更多的是进行自主建设,自主使用这种状况,一个良好的标准体系应该从技术到质量再到进行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有全面的规范,都有恰当的标准应用。因此在目前的各个体系构建的过程当中进行规范编制的思路也是非常简单的,各个专业的标准分布一直都会存在标准比例,不协调、不完善的情况。

(3)基础不统一,存在一致性的情况。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土地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草原资源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理国情普查等工作,每一类资源调查隶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这种多元领导下的资源调查为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但同时也使得调查监测缺乏顶层设计,各类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调查方法不同,数据成果空间交叉重叠,尤其是在林地、草地、耕地、滩涂等数据上,数据空间交叉重叠问题非常严重,给自然资源调查数据的共享和管理带来很大问题。

4、加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开展的对策

4.1系统布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

1)自然资源调查。对于自然资源管理而言,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是为了查清调查范围内各类自然资源的类型、边界、面积等空间分布和数量特征,国土“三调”成果是自然资源调查重要的数据来源。基础调查由一般的国土调查队伍就能够完成,而专业调查由于各类自然资源涉及的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专业调查和评估才能够完成。在调查基础上,要将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用途管制范围、生态保护红线、特殊保护区范围线等各类控制性界线进行数据集成,建成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库。

2)自然资源监测。自然资源监测是在自然资源调查本底数据基础上,跟踪和掌握自然资源自身变化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情况,其目的是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政府提供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数据,实现“早发现、早制止、严打击”的监管目标。结合国家顶层设计,根据监测的尺度范围和服务对象,将自然资源监测分为基础监测、专题监测、专项服务监测及应急监测。

3)调查监测成果分析评价。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组织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的汇总统计,形成各级、各类自然调查监测统计结果。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具体要求,研究自然资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成果应用为导向,针对自然资源各项业务工作和决策管理需求,开展资源分布利用、生态保护、国土空间开发、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等方向的分析评价研究,形成分门别类的自然资源分析评价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保障。

4.2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

1)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和法律制度体系。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建设,今后的自然资源管理必将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成果管理、数据建库也必然打破以往各个部分分头管理的壁垒。如今,在自然资源管理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应该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契机,建立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并与国土“三调”进行衔接,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及确权的各项技术标准规范,同时推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让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及确权工作真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推进自然资源三维空间技术研究。自然资源在地球空间内的分布并不是以二维平面形式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三维立体空间内,如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等,二维数据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未来的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因此,建立自然资源的三维立体表达,推进自然资源三维空间技术研究,实现自动化、规模化、定量化、智能化的自然资源动态监测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在自然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统一编制。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建立了国土空间的“一张图”,如何在“一张图”的基础上推进和实施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是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应用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自然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统一编制、进而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即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和监测运行模式也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5结束语

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是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迫切需要,也是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现实需要。在整个体系中,分类标准体系的制定是基础,科学可行的工程过程和方法是关键,最终的建设效果体现在平台建设和成果的应用上。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应与空间规划、用途管制体系紧密结合,切实履行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空间管制、保护修复等职责,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子亮,姚凌.基于三调和地理国情监测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研究[J].山西建筑,2021,48(04):162-165+172.

[2]陈海鹏,张莉,李淼,谢雯君,邱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地表覆盖成果质检关键技术探讨[J].测绘通报,2021(01):96-99.

[3]周俊超,代荫,刘智华.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现状的统一体系构建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44(12):5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