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助力内蒙古地质文化村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科普助力内蒙古地质文化村建设

郭羽1郭杰2张凯亮3

1内蒙古国土资源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内蒙古煤炭建设工程(集团)总公司;3.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

摘要:地质文化村建设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基础条件,论述了科普工作在建设地质文化村中的重要作用,对建设内蒙古地质文化村的科普工作举措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其目的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助力地质文化村建设,切实推进农村牧区旅游发展。

关键词:科普;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探索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指依托乡村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乡村。其基本定位是“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将地球故事与村镇历史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打造“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新农村。

内蒙古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起步较晚,除“呼和浩特市大窑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在开展前期调查工作外,其他地区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开展“科普助力内蒙古地质文化村建设探索”正当其时。

1 内蒙古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基础

内蒙古位于祖国北部边疆,东西直线距离2400km,南北直线距离1700km,面积118.4万km2,位居全国第三。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地质遗迹,构成地质文化村建设之基;以地质文化为主线与丰富多元的草原文化相结合,构成地质文化村建设之魂;多民族深度融合创造了包容多样民族风情,构成地质文化村建设之要。

1.1建设之基  

漫长的地质历史、特殊的构造位置、独特的气候条件,赋予了内蒙古神奇美妙的地质遗迹。这里有生态类型多样、美轮美奂的花岗岩景观,如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花岗岩冰石林、冰臼群等第四季冰川遗迹;这里有亚洲最完整、面积最大的火山群地貌,如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如画,习近平主席赞叹阿尔山一年四季都很美;梦幻般神奇的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地质公园,巴丹吉林沙漠起伏优美的金色轮廓,被中国地理杂志誉为“上帝画下的曲线”;这里有种类繁多的地球远古生命印迹、有全球意义的巨型构造遗迹、有保存完好的典型地质剖面、有世界及中国排名第一的稀土和煤炭等宝贵资源。

目前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地质遗迹调查和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已经建立了3个世界地质公园、8个国家地质公园、182个自然保护区、4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49个国家湿地公园,为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1.2建设之魂

内蒙古地质事业伴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地质文化为主线,丰富多元的草原文化构成地质文化村建设之魂。内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家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

通过科普故事、文学创作、文艺表演等形式把地质文化和乡村牧区草原文化“串起来、亮出来、用起来、活起来”,将会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和草原文化。

1.3建设之要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全区各族人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守望相助、尊重差异、深度融合,创造了包容多样民族风情和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

2.科普工作在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区农村牧区发展的方向,地质科学的普及工作在地质文化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坚强基石。

2.1 有助于提升农牧区珍惜资源爱护地球意识

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达782.16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32.52%。农村牧区居民对地质文化知识知之甚少。面向全区农村牧区开展地质文化知识普及工作,普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形成的科学原理,加深农牧民对地球价值的了解与尊重,在广大农牧民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有利于提升农牧民保护地球和科学利用地质遗迹的意识,树立起珍惜自然资源、爱护地球、协调发展的理念,从而达到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共同提高的目的。

2.2 有助于农牧区实现生态宜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是一个天然的有机体,普及地质文化知识不仅是是传播科学的思想与理念,更重要的是让农牧民充分意识到身边地质遗迹和良好生态环境是农牧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作为地质公园的补充和延伸,地质文化村建设就是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增值,实现生态宜居,绘就美丽乡村的有限途径。

2.3 对地质文化村建设意义重大

地质文化村建设,就是要将地球故事与村镇历史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通过普及地质文化知识,对于提升村民地质文化水平,实现地质与旅游、文创、农业等产业融合;实现与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示范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改善村容村貌,让村民实现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有,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意义重大。

3.内蒙古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科普工作举措

内蒙古自治区科协已建立起强大的科普专家团队,为建设农牧区地质文化村的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地质文化村建设刚刚起步,需要多方协同、不断创新、积极引导、有效延伸。

3.1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地质文化村科普队伍建设,就需要着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科技人才队伍,既熟悉地质知识文化,又熟悉农村实际,能够将地球故事与村镇历史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

3.2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村落地质遗迹和地质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弘扬地质文化,努力营造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和保护乡村地质环境的舆论氛围。把地学知识从科研成果的层面转化为面向大众和旅游者的科普知识,从而具有科普教育、审美游览、休闲度假、地质研学、养生康疗等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功能。

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网站、视频和科普报刊、科普文化农家书屋,科技大篷车、农民夜校、科普日、地球日等形式,多形态、多角度、全方位地增加农民科普文化知识渠道,提高农民学习科学知识热情。

3.3加强组织领导  夯实发展基础

有关部门应成立科技助力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机构,加强科技、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等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发展,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助力乡村振兴。

4 结语

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是积极响应“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是地质公园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于地质环境和非等级地质遗迹保护的探索和尝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新生事物的地质文化村建设,对于我区乡村牧区旅游发展十分必要。

科普工作在地质文化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农牧区珍惜资源爱护地球意识、有助于农牧区实现生态宜居、对地质文化村建设意义重大。

内蒙古地质文化村建设刚刚起步,需要多方协同、不断创新、积极引导。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度夯实、发展地质文化村建设基础,切实推动农村牧区旅游发展,对我区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储节旺,刘秉玉.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28(3):36-44.

[2]邹庆国,桑东辉.哈尔滨市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6):15-17.

[3]王文茂.对媒体科普宣传的几点思考[J].今传媒,2008,11. [J].西藏科技,2009,6.

[4]朱罗真.浅析科普工作的作用[J].科协论坛,201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