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江苏省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2017年3月1日江苏省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鲁海宁1,杨晓峰2,张微娜3

(1.江苏省东海县气象局 222300;2.连云港市连云区气象局 222000;3.连云港市长虹防雷有限责任公司 222000)

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7年3月1日江苏省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雷雨大风天气出现前,江苏省500hPa处位于槽前正涡度平流区,中低层存在切变线活动,两股冷空气分别引发了江苏凌晨稳定降水和午后对流性降水;因地面气旋的阻挡,冷空气南下时在上游堆积,气旋入海后冷空气呈爆发式南下,进而引发江苏省大风灾害;在锋线前侧低层处辐合较为明显,说明冷空气向南转移的过程中,锋面抬升是触发雷雨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对流出现前,对流层中高层转为冷平流,且低层有增温幅度明显,温度直减率加大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不稳定条件;低层且强度较弱区域的水汽输送较为集中,对流出现时高层处抽吸作用不明显,对于对流性天气的维持和强降水天气的出现极为不利。

关键词:雷雨大风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江苏省

1、天气实况

因冷空气影响,2017年3月1日,江苏大部地区都遭遇了8级以上大风、雷暴天气,涉及连云港、盐城、徐州、泰州、南通、南京、镇江、苏州、无锡等28个县(市)。其中,最大风力出现在盐城阜宁三灶镇,为30.7米/秒,达11级。本次大风天气为今年以来江苏附近最强过程,数据显示,历史上江苏基本站瞬时最大风力仅有30.4米/秒(11级),本次风力强度已超过历史强度极值,属同期罕见。全省因灾死亡3人,重伤13人,使得多处房屋坍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环流形势

通过对高低层处的环流形势进行分析,2017年3月1日08时,在200hPa高度处,急流轴出现在30°N附近,且呈现出纬向型分布,而江苏处于冷槽底部的偏西风场上,高层大气的辐合、辐散均不太明显;500hPa高度处,在东北地区中部到河套下游一带存在一槽线,而江苏省则位于槽前处,且上空有大尺度上升运动存在;在850hPa高度场上,1日02时,江苏和山东交界处有一弱的切变线活动,到了08时,该切变线逐渐移动到江苏中部,切变线南侧冷平流明显,而冷平流中心则出现在江苏中南部地区,因冷空气前锋的作用,当天凌晨到早间,江苏省北部地区有小雨天气出现,再加上切变线不断东移南下,影响江苏北部地区的降水天气结束。与此同时,在河南省北部上空的冷平流大值中心则逐渐向南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当天14时,该股冷空气开始对江苏地区产生影响,再加上切变线南下,对于对流性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850hPa高度处,1日08时,在渤海湾到河南北部一带有一个-4℃的等温线存在,对于降雪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到了14时左右,该等温线移动到了江苏和山东交界处,由于冷空气不断向南方地区渗透,在降水后期,从液态降水则朝着固态降水进行转变,进而引发连云港市南部县区出现不同程度的雨夹雪和冰粒天气。

结合海平面气压场,1日08时,苏州与山东交界处一直到黄海一带存在气旋活动,对于冷空气南下极为不利。在该气旋的影响下,使得一部分冷空气沿着气旋外围进入到江苏省中南部地区,由于该地的冷空气强度较弱,相较于北部站点,即使南部站点部分气象要素变化略早仍较为缓慢。在地面气旋的阻挡下,在河套下游有大量冷空气堆积,再加上该处有较为密集的异常等压线,气旋东移入海后冷空气开始爆发并向南方地区转移,同时还伴随着大风和剧烈的降温天气过程。

图1 2017年3月1日08时200hPa(a)、500hPa(b)、850hPa(c)高度场及海平面气压场(d)

3、物理量场诊断分析

3.1动力和热力条件

在2017年3月1日14时,降水回波从北向南移动到江苏省境内,通过对当天14时的垂直速度和散度沿着119°E的垂直剖面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垂直速度和散度同降水区有很大的对应关系,在江苏和山东交界处的35°N附近,而在900~800hPa高度处则存在垂直速度大值中心,达到了2.5hPa/s。在锋线前侧低层处辐合较为明显,说明冷空气向南转移的过程中,锋面抬升是触发雷雨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而200hPa高度层处的散度值几乎为0,且在下一时刻立即转为负值,对于雷雨大风对流性天气的发展和维持极为不利。

对于K指数,其可以将中低层大气稳定度反映出来,主要是由温度直减率、低层水汽条件和中层饱和度三项构成的物理量,K指数越大,说明大气层结越不稳定。在3月1日14时(图2),江苏省东北部地区存在K指大值区,中心值在30℃以上,因冷空气过境,使得大值区不断向东转移,江苏省的K指数则开始大幅度下降。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结合K指数中的温度直减率,在14时单项数值已经达到了30℃左右,同K指数较为接近,可以忽略掉850hPa露点温度项和700hPa露点温度差项对K指数的贡献。由此不难看出,随着K指数的增加,对于雷暴天气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中低层水汽条件不足则是引发降水量偏少的主要原因。

图2 2017年3月1日14时(a)和20时(b)K指数分布

3.2水汽条件

结合925hPa和850hPa处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分布图(图3),在925hPa高度处,1日14时有水汽通量大值区存在,主要位于山东半岛南部,而江苏省北部水汽通量散度主要为负值,说明该位置处存在水汽辐合,对于降水的形成较为有利。因冷空气逐渐向南转移,在下一时刻水汽通量大值区也快速南下。结合850hPa高度处,在江苏地区上游也就是江苏省西北部地区存在水汽通量大值区,且大值区范围要比925hPa高度要低,水汽辐合也相对较弱,说明低层且强度较弱的区域的水汽输送较为集中。水汽辐合主要在对流层低层集中,说明锋面引发的近地层抬升作用是这次对流性天气的主要触发机制。

图3 2017年3月1日14时925hPa(a)和850hPa(b)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分布

结论:

(1)在雷雨大风天气出现前,江苏省500hPa处位于槽前正涡度平流区,中低层存在切变线活动,两股冷空气分别引发了江苏凌晨稳定降水和午后对流性降水;因地面气旋的阻挡,冷空气南下时在上游堆积,气旋入海后冷空气呈爆发式南下,进而引发江苏省大风灾害。

(2)在锋线前侧低层处辐合较为明显,说明冷空气向南转移的过程中,锋面抬升是触发雷雨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对流出现前,对流层中高层转为冷平流,且低层有增温幅度明显,温度直减率加大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不稳定条件。

(3)低层且强度较弱的区域的水汽输送较为集中,对流出现时高层处抽吸作用不明显,对于对流性天气的维持和强降水天气的出现极为不利。

参考文献:

[1]张树民,缪燕,周金磊,等.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江苏两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J]. 暴雨.灾害,2017,36(5):422-430.

[2]赵虹,燕成玉,刘寅,等.江苏一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诊断分析[J].科技通报,2020,36(3):34-42.

作者简介:鲁海宁 (1977.11)男,汉族,江苏东海,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