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刘前前

淮矿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233421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筑工程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度重视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源上杜绝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有效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1导言

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实现建筑工程的规范化管理,开展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的外部因素,掌握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引进PDCA循环结构,进行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并从建筑施工材料制备层面入手,对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针对性的质量控制,以达到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目的。

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2.1影响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的外部因素

为确保建成的工程基于质量层面可满足发包方的需求,应在施工前进行工程概况信息与质量要求数据的针对性获取,并委托的专业的地质勘查队伍,使用多种物探手段联合采样技术,进行施工区域地质与土层性能的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情况与施工区域的水文条件,提取影响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的外部因素。

当建筑工程进入正式施工阶段后,对项目管理与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因素提取,可从人为操作层面、机械设备使用层面、施工物料使用标准层面、外部环境干预层面、施工工艺选择层面入手。综合上述分析,对影响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的外部因素进行整理,见表1。

表1影响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的外部因素

由表1可知,只有加大对影响因素的管理与控制,才能确保竣工后的工程质量验收达标。

2.2基于PDCA循环结构的施工管理

在明确影响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的外部因素后,选择在PDCA循环理论下,对建筑施工进行管理。将已经明确的质量管理总目标结构进行逐一分解,并形成从上至下的质量目标分解结构。通过PDCA循环理论在计划管理中逐步上升,以确保最终达到质量目标。基于PDCA循环的施工管理循环流程示意如图1所示。

图1基于PDCA循环的施工管理循环流程示意

(a)PDCA内部循环内容;(b)PDCA循环改进上升模式

从图1中所示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其内部产生的顺时针循环顺序能充分反映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顺序,并且在每一个循环当中,均围绕着最终的管理目标执行。将图1中内部循环内容作为质量持续改进的顺序条件,并在其阶段性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形成PDCA循环改进上升模式,以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PDCA循环结构当中,每一个循环内所有的职能应相互关联,并共同构成一个管理体系,从P、D、C、A4个阶段实现管理。

P阶段是指建筑施工方案计划阶段。在这一阶段需由项目的具体参与方根据其项目中实际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范围,制订合理的质量管理计划,以确保各项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在施工单位具体施工时,应根据项目的具体使用功能和相应条件,制订更加详细和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计划、目标。

D阶段是指建筑质量管理方案实施阶段。在此阶段,通过有效投入,可在规定的计划时间内,将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同计划落实到节点。

C阶段是指质量管理检查阶段。主要的检查方式包括专职人员检查、施工方自查等,检查的对象包括基础工程项目架构合理性、主体结构稳定性、屋面工程等是否按照既定的施工方案进行。在确保工程施工计划与原计划保持一致后,需进行施工质量的复查,并对在此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及时存档,避免工程施工出现更大的质量问题。

A阶段是指质量管理处置阶段。在此阶段,质量管理行为处于一种受控状态,上述3个阶段中出现的多种质量问题,均可在此阶段进行校正,并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管理后,将相关问题转移到下一个循环阶段,在下一次质量核查与管理中对此方面问题进行重点排查。通过此种方式,达到对质量循环检查的目的。

2.3建筑材料制备与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在确保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模式健全后,应从建筑施工材料制备层面入手,对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针对性的质量控制。例如,在混凝土材料制备时,应综合考虑建筑施工区域地质强度、施工后地质结构的回弹模量,在掌握地质结构信息后,按照“选择骨料配合比→确定混凝土剂量有效范围→确定施工区域的土体最大密度与最佳含水量→制备混凝土样本→材料养护→干缩试验或温缩试验→确定最佳配合比例”的流程,进行施工材料质量控制。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材料选择32.5级别的硅酸盐水泥作为制备的原材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混凝土浇筑阶段的质量控制。浇筑前,应保证下层施工表面处于一种被浸湿的状态,并保证此阶段的施工行为处于一种连续不间断作业形式。一旦在施工过程中物料被送往施工现场,便要开始连续不间断地施工作业。在完成浇筑后,应有专人负责现场施工区域的整平处理,并考虑在不同施工环境下的整平处理方案。在完成相关施工工作后,应进行施工成果的养护处理,并控制在适宜温度,除洒水车辆外,其他车辆禁止进入施工现场。按照此种施工方式,进行房建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质量验收处理,以达到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目的。

3结语

由于建筑房屋坍塌造成的施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现象较多,而出现此种安全事故均是由于施工方质量管控不到位导致。因此,以此作为切入点,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方法展开详细研究,以此降低或杜绝施工中由于行为不规范埋下的安全隐患。经过实例检验证明,设计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保证工程构件的弯沉度在一个有效范围内,即通过规范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可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晓萍.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3(03):36-38.

[2]仉振锴.绿色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探讨[J].散装水泥,2021,(01):45-47.

[3]孔德良.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建材,2020,(12):124-126.

[4]左军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0):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