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8
/ 2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郭佳玮

武昌首义学院 邮编 430070

摘要:中国区域经济的差距越来越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因素,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异,各省之间、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让人心痛。如何确保区域间经济的和谐发展摆上了议事日程,越来越成为中国发展的中心议题。从经济地理学确定的总体框架出发,可以得出全球化、权力下放、投资水平和市场环境是导致区域经济失衡的四个最重要的制度因素;全球化和投资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深化的重要直接因素,权力下放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差异深化,可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缓解区域经济差异。这项研究在数据选择上变得更加详细和全面,试图跟踪和跟踪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建立经济增长差异量化体系和技术平台,加强区域间联系,以及经济溢出效应测量研究,空间溢出,注意差异机制和分析机制。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差异方向;地理因素;中国经济地理学

1引言

从80年代中期到2007年美国房贷危机爆发的20年间,世界经历了一段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大稳定”的时期。特别是2002-2007年期间,出现了非常罕见的“黄金时期”,对世界经济增长持高度乐观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美洲和欧洲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和除日本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高。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地区差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模型分析

2.1各省之间的差异

改革开放成为可能以来,在京津冀东三省和珠三角地区,通过一定的政府政策支持和抓住改革机遇,积极吸引投资,发展制造业和创新经济,带动快速增长。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西由于靠近发达省份,农业劳动力出口,人口开始大量外流,但同时地理位置比较近,继承了一些发达省份的产业,经济发展处于稳定阶段。自东三省成为共和国重工业、改革开放的根据地以来,由于重工业战略地位的下降,以及东部三省资源的缺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而以前的高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全国的发展。同时,由于无法进入高层次地区,长期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西部广大地区资源枯竭进程发展滞后。部门间空间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在大西部地区形成和扩大了低水平集中区。

2.2区一级的差异

我们提供的数据显示,1998年周边省市经济发展率达到79.4%,到2015年达到85.2%。这表明该县及其周边地区总体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同时,从1998年到2009年,县市空间结构总体稳定与相对稳定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是:新经济增长区的出现,特别是内蒙古东部,成都、昆明、湖北等多个贫困地区的消失,山东县、晋县、河北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朱县、福建省、辽宁省发展速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危机对其他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的影响,以及长三角地区较稳定的HH型浓度区域;黑龙江省城镇增速新显著,西藏、广西、四川等地贫困县减少,边境地区发展较快、毗邻西部、中部省份的县集中发展趋势明显。

3造成的原因

依据上面的分析,除去国家对于大局的考虑,以及先富一批,再带动大家一起富导致的政策的倾斜。各区域自主解决自身困境的能力并没有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状况,导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基于社会市场体制的改革和国有企业内部体制的改革和转型。同时政府的简政放权也刺激了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形成。东三省,拥有着大量的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转型滞后,市场体制无法快速形成,计划经济的诟病依然深深刻在东三省这片土地上。这里面当然包括东三省领导人的不作为或者说是胆子小无法深入改革,也包括人民思想里面计划经济的毒瘤没有完全清楚。但是同时,真正执行了国家简政放权的地区,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如江苏的苏南和苏北,广东的珠三角环形区域与边缘地区的对比。究其原因简政放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政府积极发展地方经济,随着财权的自主化,地方政府开始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吸引外资;然而这一过程常常促进富裕地区更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将会损害贫困地区的发展;另外简政放权常常促使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地方财政收入,从而导致地方保护,削弱了政府在平衡资源利用的调节作用。当然市场化也能够促使物质要素在全区域的流动,加快信息的共享和交互,所以市场化能够潜在地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加剧。我们查阅广东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发现珠三角的固定资产投资远远超过广东省的边远地区以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可以总结出,现如今经济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这就很大程度造成了人为控制的因素,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固定资产投资通常会被选作为政府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4结论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等地区内的各省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等地区内的各省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省内差异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省会与其它地级市的差异,以及在发达省份中,广东省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和边缘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从2000年以来,省内差异大的省份已经开始减少,省内差异小的省份已经开始增多。这里面当然有政府的调控的成果,行政力量的分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直接影响,而政府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决定性因素。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重要宏观因素,地理区位和基础设施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客观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直接因素,行政力量的分割是导致贫困地带集中连片分布的重要因素。此外,要素禀赋是导致经济差异的初始因素,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差异同样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王诚,李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市场取向改革以来学术界相关理论探索[J].经济研究,2014,49(06):156-178+184.

[2]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张平,刘霞辉,袁富华,王宏淼,陆明涛,张磊.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J].经济研究,2014,49(12):4-17+32.

[3]刘瑞翔.探寻中国经济增长源泉:要素投入、生产率与环境消耗[J].世界经济,2013,36(10):123-141.

[4]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5-18.

[5]石建勋,张悦.中国经济新常态趋势分析及战略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4):1-7+9.

[6]董敏杰,梁泳梅.1978—201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一个非参数分解框架[J].经济研究,2013,48(05):17-32.

[7]任保平.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动力转换[J].经济学家,2015(05):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