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肿瘤CT磁共振成像诊断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8
/ 3

肾肿瘤 CT磁共振成像诊断研究进展

李善

玉林市中医医院 ,广西玉林 537000


【摘要】:肾肿瘤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肿瘤疾病。关于肾肿瘤的发生机制,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的定论。大部分研究认为肾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日常饮食行为习惯、患者所处环境以及遗传等各方面因素有关。尤其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肾肿瘤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势态,同时具有向年轻化方向发展的特点,从而严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所以,采取高效的诊断方式提高肾肿瘤的诊断率至关重要,尤其是为患者的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在肾肿瘤的诊断方面,目前临床多使用CT技术、MRI技术。其中,MRI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分辨率,CT则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扫描范围。为此,本文就肾肿瘤CT磁共振成像诊断研究进展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肾肿瘤;CT;磁共振;成像;诊断;研究进展

1检查方法

1.1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一直以来,CT 检查是肾肿瘤诊断最常用的方式,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并显著高于传统超声检查。而与磁共振相比,CT检查在操作上又更为简单方便,因此成为了肾肿瘤的首选成像方法[2]。当然,CT检查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主要为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期间会产生电离辐射,一些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还可能在检查期间出现肾毒性及过敏事件[3]。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存在肾功能损伤的患者也能够进行增强CT扫描诊断[4]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CT诊断技术包含平扫和增强扫描两种方式。其中,CT平扫的检查成本较低,检查范围则主要是分辨脂肪、囊变、出血、钙化、实性肿物等。临床医师可通过对病变中的CT值进行测量以诊断和鉴别患者的病情状况[5]。在为患者注射对比剂后30秒为肾皮质期,这一时期主要对肿瘤血供情况、有无变异、肾动脉情况等进行观察;注射对比剂后90秒为肾实质期,这一时期,患者的肾实质均匀强化,临床医师可对肿瘤特点进行观察。与此同时,肿瘤在此期期间也会因为造影剂逐渐排泄变得容易观察,这一时期能够对肾静脉和下腔静脉中是否有瘤栓进行观察。注射对比剂后超过180 秒,则为排泄期。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病人CT 增强扫描后间隔几分钟接受第二次静脉造影,在第二次给药后约1分钟至2分钟后,能同时采集到肾实质期和排泄期的图像。 而通过CT诊断技术诊断上尿路肿瘤的灵敏度可达到90%以上,检查的特异性则接近于100%。单CT增强扫描诊断对肾脏肿瘤的定性价值尚不明确[6]

1.2 磁共振检查

通常情况下,在CT检查和超声检查不能对肾脏肿瘤进行定性之后便会应用磁共振检查。此外,一些由于肾功能受损而无法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也需要磁共振检查[7]。与CT检查相比,在检查效果上,磁共振具有更多优势,如磁共振不会产生辐射,能够获得较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因此临床在初筛肾肿瘤时常将磁共振作为首选。MRI的缺点主要为图像采集需要较长时间,一些特殊患者如安装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者无法进行磁共振检查。因此与CT检查相比,磁共振的及时性相对较低,在检查范围上存在一定的限制[8]。另一方面,对于直径在20毫米以内的肿瘤,采用增强磁共振的方式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9]。一般情况下,磁共振在肾肿瘤检查采用1.5T 和 3.0 T,常规成像基础为T1WI、T2WI 和动态对比增强(DCE),多参数磁共振序列则覆盖了化学位移成像、扩散加权(DWI)序列为补充。如果临床医师需要收集更多的瘤栓情况则可采用FIESTA(T1/T2)序列[10]。在磁共振检查期间,患者需要按照要求进行屏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脂肪抑制及使用钆基造影剂给药前后对比[11]

2 肿瘤的诊断

2.1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该类肿瘤属于良性肾肿瘤,采用CT诊断可见-10 Hu 或更低的 CT值。磁共振检查通常会表现为T1加权序列上较高信号,在脂肪抑制磁共振序列上较低信号[12]

2.2 肾透明细胞癌:该类肿瘤为主要肾细胞癌类型, CT检查主要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磁共振检查则表现为DWI不明显扩散受限,T2WI不均匀高信号。因为肿瘤的血供较为丰富,因此在磁共振增强扫描及CT增强扫描中患者的肾皮质期可见显著的增强效应[13]

2.3 乳头状肾细胞癌:该类肿瘤的发生率较低,肿瘤特点为边界清楚,肿块存在假性包膜,采用CT检查主要表现为均匀略高密度。如果肿瘤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则会表现出不均匀密度。磁共振检查的特点为T2加权成像低信号,DWI表现为非常显著的扩散受限。这部分肿瘤的血供比较缺乏,因此其增强扫描检查往往可见均匀的轻度延迟强化[14]

2.4 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瘤:这一类肿瘤都属于实性肿瘤,肿瘤的边界较为清楚,存在包膜。影像学检查表现嗜酸细胞瘤常呈低或等密度,很少出现坏死与囊变,典型者可出现轮状星形疤痕;嫌色细胞癌常呈等低混杂密度,可以出现钙化与囊变,少数出现不典型的星状疤痕。磁共振检查T2WI 序列上嫌色细胞癌信号相对偏低

[15]

2.5 集合管癌:对于该类肿瘤,CT影像的特点为弥漫浸润生长,没有边界、包膜,与炎症的特点相似。磁共振检查主要表现为T2WI 信号偏低,存在明显的扩散受限,肿瘤的内部均匀度差,肿瘤的血供较缺乏,强化表现低[16]

2.6 转移瘤:这部分肿瘤大部分是其它器官已有转移,尤其是乳腺癌和肺癌,肿块的发病部位主要为皮髓质交界处。CT平扫诊断转移瘤往往表现为高密度,一般情况下没有包膜,常呈局部浸润生长,边界较为模糊。磁共振检查表现为T2WI 信号不均匀,有明显的扩散受限[17]

2.7 淋巴瘤:该类肿瘤主要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CT检查多呈弥漫浸润或局部浸润生长,边界较为模糊,没有包膜。磁共振多表现为T2WI 较均匀偏低信号,有明显的扩散受限,中低强化[18]

2.8 侵袭性尿路上皮癌:这部分患者首选检查方式为尿细胞学检查。CT扫描往往表现为质地均匀度高,边界清晰度差,以肾实质内浸润生长。磁共振检查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低强化,呈中到高度扩散受限[19]

3 小结

由于肾肿瘤在早期不具备典型的临床特征,与多种常见肾脏疾病相似,因此漏诊率较高。所以,采取高效准确的诊断方式积极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肾肿瘤的诊断中逐步引入了CT诊断技术和磁共振技术。尤其是磁共振诊断技术通过应用腹部线圈,将肾脏组织的清晰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关报道称,在磁共振成像诊断中,临床医师能够相对准确地将肿瘤对机体的侵犯程度分辨出来。通过这一影像学表现可以对患者的具体癌症分期进行诊断。国外相关研究报道称,磁共振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该影像学诊断原理是通过从被检测者体内收集电磁信号,然后重建信息数据,继而通过图像重建和编码重建等多个环节的联合处理,获得最终的诊断影像。磁共振诊断排除了CT诊断的准确率稍低、受辐射影响等缺点,具有分辨率高、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的优势,在肾肿瘤等多种疾病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0]。唯一的不足则是磁共振诊断对仪器设备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医疗成本较高,在落后偏远的地区推广难度相对较大,临床还需要采取CT诊断,这一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在肾肿瘤诊断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冠,达建萍,黄伟,钟晶,钱瑶,曹志强,李欣阳,董杰.基于双能量CT后处理电子云密度/等效原子系数模式对肾周脂肪粘连的鉴别及混合现实成像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1,40(10):2010-2015.

[2]刘震昊,白旭,叶慧义,郭爱桃,林明权,左盼莉,王海屹.基于T2WI的纹理分析和机器学习在鉴别肾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癌中的价值[J].磁共振成像,2021,12(02):38-42.

[3]胡骁轶,杨渊峰,戴辰晨,谭沁璇,丁玉芹,郭剑明.3D重建/打印肾肿瘤疾病模型结合PBL教学法在泌尿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01):77-79.

[4] 姜蕾,陈敏,周意明,等. 肾上腺肿瘤的平扫CT值与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信号丢失程度相关性的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1,5(23):197-198,201.

[5] 孙东方,姚伟根,张建丰,等. CT与MRI下Bosniak分级对肾脏囊性病变诊断性能的对比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25(3):222-226,230.

[6]阮海龙,倪栋,陈志贤,刘郴郴,蔡康,蒋国松,章小平.IQQA-3D立体成像导航技术联合机器人辅助微波消融治疗VHL综合征肾肿瘤1例[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0,35(09):764-766.

[7]石博文,叶靖,段绍峰,赵泓博,刘路路,许晴.T2WI序列纹理分析联合机器学习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28(08):629-632.

[8]. Machine Learning; Study Results fro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the Area of Machine Learning Reported (Predicting Common Solid Renal Tumor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of Classification of Radiologist-assessed Magnetic Resonance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Robotics & Machine Learning,2020.

[9]陈一鸣,宋广来,王坤,陈真,邢兆宇,丁涛.CTU+CTA联合成像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20,39(12):183-186.

[10]杨阳,朱捷,高宇,张鹏,黄庆波,杨罗佳,沈诞,宋勇,符伟军,马鑫,张旭.混合现实平台影像辅助技术对复杂性肾肿瘤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临床疗效的影响[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20,9(02):73-77.

[11]吴晶涛,朱庆强,徐道亮. 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扩散加权成像对肾透明细胞癌与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C]//.《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2015:43-44.

[12]陈超,郭海若,杨建立,李金,许跃奇,张志刚,吴新淮.肾脏肿瘤患者肾脏皮质的CT灌注参数与肾功能生化检测指标、GFR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20):3724-3728.

[13]王振潮,宋殿宾,徐辉,李俊鹏,王海龙,张晶晶,张猛.术前辅助CT血管成像联合CT尿路成像检查对肾癌患者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疗效的影响[J].癌症进展,2019,17(20):2392-2394.

[14]毛全宗,张震宇,郭雪涛,刘广华,纪志刚,李汉忠.基于CT dicom数据3D全息可视化成像在肾及腹膜后巨大肿瘤精准手术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9,41(07):535-537.

[15]田志锋,李亮,邢栋,龚威,胡磊,彭宙锋,查云飞.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膀胱肿瘤CT尿路成像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9(05):715-719.

[16]苗燕平,高阳,曹鹏.定量动态增强MRI对肾透明细胞癌及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5,6(08):599-602.

[17]郭文彬,史浩,郑应心,葛亚平,方强,曹鑫.多期相动脉自旋标记序列在健康供肾者及肾肿瘤患者的肾灌注及肾功能相关性评价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37(04):645-650.

[18]王玮,李庆元,张敏,逯静茹,张其伟.完全内生型肾肿瘤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肿瘤定位方式的选择及应用[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03):231-233.

[19]沈丽娟,刘晓航,岳磊,周良平,彭卫军.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在肾肿瘤诊断中的初步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17:442.

[20]. Oncology - Carcinomas; Findings from University of Ottawa Update Understanding of Carcinomas (Characterization of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and other renal tumors: evaluation of dual-energy CT using material-specific iodine and fat imaging)[J]. Chemicals & Chemistry,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