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规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说说“常规课”

苏婷

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

“如果是常规课,我会这样上;如果是公开课,我就会那样上。”

这是我们很熟悉的话,也非常接地气。

什么是常规课?对上课老师来说,上常规课就是在自己稳定的教学班级里,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用自己熟练的方式,教授既定的内容。

我想聊一聊常规课的两个问题。

第一,常规课有什么值得听的?

这是很多老师困惑的问题,“我的课是常规的课,没什么特点,没什么好听的”。我想说,正是因为它的“常规”,才让它更值得被每一位老师关注。常规课有几个特点。

1.真实性

因为常规课是教师和学生在没有预设的观摩者、考评者的前提下的活动,没有提前“特别”的安排,教师会以更自然、更真实的态度上课,同样的,学生也会呈现一种自然、真实的学习状态。课前小测、课前3分钟语文活动、典型错误解析与纠正、预习情况反馈、作业情况反馈甚至课堂纪律和学习常规的强调、内容未完下课铃响等等,都是常规课上可能出现的合理情况。这样真实的课堂环是符合实际的,是自然的。当然,这种真实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难堪的。

2.典型性

常规课的真实性让它能够比较典型地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能够比较典型地体现出这个班级学生对于这一学科的学习态度以及他们这一学科的能力表现。当然,一节课常规课可能不够典型,但多节常规课则有助于判断。

进入常规课堂,学生的学习材料、学习工具准备,学生的神态、动作,学生彼此的交流互动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情况等,可以让人了解到学生课前的学习准备是否充分,课堂上他们是否真的进入学习状态,他们是否对这一课的学习感兴趣,他们在这节课上的思维焦点和思维难点在哪里,等等。

教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呈现形式、作业的布置等,可以让人了解到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师对于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否心中有数,对这节课的难点是否备好支架,教师对于学生在这节课可能产生的发展是否有所期待以及教师对于学科教学的某种观念,等等。所以说,听常规课更能了解一位老师和他的课堂。

3.缺憾美

常规课是未经打磨的,所以它很可能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未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教学难点没有完全突破,比如学习任务没有按计划顺利完成,等等,课堂的缺憾难以避免。正如于漪老师说的,“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但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正是每一节常规课的缺憾让我们看到提升的空间。所以,面对常规课的缺憾,我们不应视而不见,也不必过于自责,这一间小小的教室,既见证了学生了成长,也会见证我们的成熟。当缺憾成为进步的动力,它便成为一个美丽的痕迹。

第二,什么样的常规课才是达标的?

1.有明确、恰适的教学目标

每节课都是一个学习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学生,故事的主题则是学习的目标。目标明确,教学活动才有的放矢。目标恰适指的是目标的确立是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且充分考虑具体学情的。很多老师在设定目标时是参考教学参考书的,教参上明确列出了每一个单元的目标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说,教参中的目标已经是依据课程标准且结合教材特点设定出来的。但如果完全照抄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构建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结构上的,所以在目标设定时充分地考虑学情非常必要。学情对于课时目标的层次性和目标实施的手段都有很大的影响。同一个目标,在不同班级实施时,它的表达应当体现出不同。

如,《马说》一课,掌握文中出现的几个文言虚词是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将目标表述为:结合具体语句,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也可以将目标表述为:结合具体语句,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后一目标在目标实现手段上增加了“反复诵读”,在行为表现上增加了“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的作用”,这在难度上是有所提升的。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常规课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关于“主体”与“主导”已说了多年,但实际上,把教学内容当成对象化的知识进行细碎的“讲授”依然是一部分教师常规课的常态。讲授法本身是合理的教学方法,但若将讲授法泛化到课堂中,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也就违背了学习的规律与意义。学习并非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观建构的过程。忽略过程,直奔结果,就容易走向虚假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前理解,关注学生进入学习的兴趣与状态,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效度,关注学生学习的难点、关键点。

如,学生在学习《黄河颂》时常因对背景知识了解不多而无法理解文本内涵,只停留在“伟大而坚强”这样抽象的印象上。教师若能关注学生对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前理解,如果能关注学生对于诗歌抒情载体的前理解,那么教师会精心为学生选择合适而必要的链接资料进行预热,会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抒情载体,学生对于《黄河颂》的理解便能更进一步。

3.关注知识间的关联

课程是由一个个课时进行实施的,但它是一个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常被切割为互不关联的板块和碎片。并非教师没有关联的能力,更多的可能是缺乏关联的意识。若能多从学习者的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知识的关联对素养培育的关键意义。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知识的复杂性都要求在知识间建立关联,只有彼此关联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如,在文言文学习中,虚词“之”的用法是重点,怎么教?遇到就一种讲一种,这是最偷懒的方法。还可以关联其诗文中的“之”,关联成语俗语中的“之”,并把新增的用法和意义补充进去,形成一个系列,这就更为有效。也可以设计相应的言语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探究“之”的多种用法,并且从具体的言语现象中归纳出某种规律,这样的学习效果就更好了。正是因为知识由散点变为立体的关联结构,学习也被赋予了意义。

常规课的水平线就是教学质量的水平线,很多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同样意在守住教学常规的底线,而并非期待推开门就听到无比精彩、各个环节都恰到好处的示范课。作为教师,当有人推开教室的门进来听课时,可以当成有人推开办公室的门进来办公一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