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精准帮扶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精准帮扶策略

林小琴

福建省大田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往往会存在一定数量比例的学困生,且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长,学困生的数量会不断趋增。因而及时地转化"学困生",有效地培养学困生的综合学习技巧,这一问题是每个小学教师都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对此,老师要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从学困生的实际角度来考虑问题,尊重并爱护学困生,用各种多元化的方式去充分调动学困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喜悦,逐渐增强与提高学困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及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学习能力;转化与帮扶

对于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而言,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很高,有一些部分的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随着年龄的提升,其中的语文知识也越来越倾向于复杂和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这也导致学生们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困难逐渐加大。因此,如何把握好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中的学困生自主性和学习意识进行转化,已经是我国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困生脱"困",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存在的原因

例如,在传统课堂上教学"伯牙鼓琴"这节课程时,教师更多的是照搬课本知识,一遍又一遍重复教导学生识别教材上的习题,这样不仅不能让学困生提高解题思路,而且大大降低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不如把课文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其实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的事情去认识伯牙鼓琴这篇文章的意义。

反复解答课本上的习题,学困生是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的,相反这是对学生学习兴趣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这样的恶性循环对语文教学百害而无一利,且小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弱,无法脱离父母、老师的监督,主观能动性不足,无法自发学习。日常生活之中难以得到运用,学到的知识也无法进一步在日常之中得到加强,无法将日常与课堂相联系[1]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和帮扶策略

2.1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语文应用知识

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灵活融入到课堂中,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主动地去发现自己的生活当中存在的语文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索,为语文课堂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夏天里的成长》时,运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例如:第一次骑自行车遇到的困难,暑假期间与小伙伴们游玩的经历等等。教师可以借此来加深对学生的感受和学习印象,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知识,提高认识程度,激发学习热情,以便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堂和转化学困生。

2.2注重板书设计过程中的师生合作

"学习兴趣是最佳的教师,教学的主体是学习者",在素质教育时期学习者不仅是对知识点的接纳者,而且还要参与到整个课堂创设过程当中。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离不开每个学习者的参与,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困生的主观能力,培育趣味喜好。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赋予学困生充分的反省时间,丰富学困生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对知识点内化尤为重要。

比如在课堂教学《四季之美》时讲述有关景色的课文就可以及时收集一些有关照片,在课堂上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3游戏教学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游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新的知识点的阐释,使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点,也需要通过锻炼或知识的实例说明传统教学中在学习时会感到厌倦无法引起关注,不利于完成所学的知识巩固训练。

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在培养和巩固学生练习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和认真地完成练习的内容因此,应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伯牙鼓琴》中例如该文中有很多的成语“长江大河”“浩浩荡荡”以及“流水高山”等,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前后桌为一个小组,大家一起查找文章有哪些成语,最后派出一个代表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途径和方法使得学生在一个更好的玩耍游戏情景中熟悉所课文中的知识巩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把握与学习。

2.4强化学生的社会参与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着眼于课文内容,但又不能拘泥于课文内容,这不仅是核心素养与新课标的需求,也是情境教学本质特征的体现。创设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情境,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教室迈向课外,构成课内、课外阅读活动的巧妙关联,由此使教学与阅读实践活动彼此相融,使学生的实践创新水平得到提高,责任感和担当感得到培养[2]

比如在对《珍珠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其主题思想源于原文的最后的结束词“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要让学生感悟这样的较有人生哲理的话,对于小学学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如但果将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感情作为参照,并且让学生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相关联,或由此为实践活动,就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步入到一个更宽阔的世界,即让学生知识该怎样和不认识的人或者动物构建信任感,从而打造或构建一个融洽公平的社会人文环境。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学生会在循循善诱的过程中,产生个体化的阅读和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思想意识以及担当意识,强化学生社会参与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育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到有用的知识,并且自己的综合素养也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提升。但是,每个年龄段的班级里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培养和转化这些学困生,就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极大的降低,从而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率。在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难度正在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增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转化学困生,从而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兴华. 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及其精准帮扶策略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0(1):1.

  2. 刘光成.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精准帮扶策略[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0(5):1.

本文系2020年县级课题TKTX-2029 《小学语文学困生帮扶及转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