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绘画“线性塑造”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2

美术绘画“线性塑造”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陈闪闪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邮编 241008

摘要: 本文从绘画艺术创作中“线”的简化、特征、重塑,创作心理等角度出发,讨论“线性塑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其目的,既为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滋润了表现形式和方法,也为艺术创作找到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 简化;特征;重塑

一、绘画艺术中“线”的意义

《说文》:“线,缕也。”本义是用丝、棉、麻或金属等制成的细长物,如丝线、棉线、毛线、金线等。《公羊传·僖公四年》:“中国不绝如线。”比喻细长如线的东西,如光线。引申指线索、路线等。“线”作为绘画艺术中最为简单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线”是对“点”的延续,对“面”的归纳,对“区域”的界定,是视觉导向,情感表达的方式,其是以直观性、单纯性、概括性、抽象性为代表特征。绘画艺术中“线”的形式和意义诸多,如边缘线、轮廓线、长线、短线、单线、组线、交叉线、网纹线、粗线、细线、直线、曲线、结构线、动态线、透视线、视平线、排线、勾线、描线……均是绘画艺术的基本表达方式和元素。运用、强调、追求不同意义,不同气质的线以及线的组合方式,因而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造型方式、绘画风格和审美取向。尤其是在当代绘画,现代设计等领域,更是以“线”的独立审美价值,“线与线”的构架关系为通道,探索了新的视觉语言与形式的可能性。[1]

二、线的简化

(一)线的抽取

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的细长物可以被人们感知为“线”,诸如:水纹、山体纹理、皮肤皱纹、衣纹等,其感知和分析的过程,可理解为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

成的轨迹,其是对客观物象的理性抽象表达。绘画的经验性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客体最原始的表达是对物象的简化,即用“线”来描绘和归纳,使主体与客体

达到高度的统一。线的抽取 , 或者说剥离出来的线与从声音中提炼出来的音阶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对感观触觉的抽象化,明确化。因此,我们得出线抽取的依据是:一是客体存在的物理属性。二是主体绘画认知的视觉经验。

(二)线的秩序

讨论“线的秩序”的意义在于秩序是产生视觉美感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可以创造出秩序呢?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指出:“格式塔理论是系统地反对那种把知觉过程视为被动记录刺激信号过程的脑似水桶理论的第一种理论。大脑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把刺激信号都留在记录信号的书板上,而是把它们存入预先安排好的各个格位里。显然,我们的知觉偏爱简单结构、直线、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秩序。”我们可以把秩序理解为一种大脑筛选、重组后的“假设”,由此我们在观察复杂对象的时候,往往过滤掉多余的信息,找到和“假设”相吻合的地方,从而达到了认知的经验性,同时也获得了秩序感。例如,中国楷书中汉字的识别过程。汉字形字体是严格规范的,“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的书写是固定和唯一的。当我们识别一个文字的时候,首先是图形或符号的视觉反应,分析、比对其线条或笔画的间架结构,是否符合与已有的信息,若比对成功就识字,然后才反应文字的意义。可见当一个图形或符号,能唤起大脑对在某种规定的结构,顺序的认知,就可能产生秩序,大脑也会获得秩序感。

三、线的特征

(一)直线与曲线

“线性塑造”中对“线、直线、曲线”的理解,恰好与其相反,在塑造对象过程中以发现 “线”元素为目的之一,强调“线”的充分运用,以“线”来解释线,让视觉回到“线”本体上,体现“线”的独立审美价值。在此过程中,不突出“用直线解释曲线”的方式,而是推崇互为解释的塑造办法。马蒂斯认为:“一条曲线,通过与经常陪伴着它的直线对照,就会更容易,更牢固地确立自己的特征。”如同中国宋代画家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中用丰富变化的“直、曲”线条和架构关系来表现山石,既体现了线条的质量和情绪,又表现了山势的雄奇与伟岸。又如,宋代另一位画家马远作品《水图》,则更是提取线的元素,以曲线为主,模拟浩渺江水的变化形态,制造了二维与三维之间的艺术效果,创造了纯粹、持久的艺术精神。

(二)长线与短线

线条的长、短总是相对而言,两者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视觉感受。长线如同长音,给人延续长久而舒缓的感受;短线如同短音,是跳跃短促而激切的感受。在“线性塑造”的探索中,为强调、夸张感受,更倾向运用不同的线条形式来解释客观世界,制造出比真实更真实的感受。如为了表现天空的高和远,以竖长线为主,表现地面的平和阔,以横长线为主,表现动物毛发,以短曲线为主等,从而拉开线的语言特征。在西方传统写实绘画中荷尔拜因、安格尔等古典大师的素描作品多运用整体,连贯的线条为主,画面倾向客观,呈现出庄重、典雅的气氛。而在表现主义绘画那里,凡·高、恩索尔等人的绘画采用扭曲的短线刻意的夸张,“表现人类极端的激情”,他们制造了一些不准确,偏差,但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2]

四、线的重塑

(一)线的重复

单一的元素,以某种规律、结构不断重复将会制造出一种新的事物或状态。世界上看上去最简单,听起来却很丰富的协奏曲《波莱罗》就是很好的例证。它把几个最简单的音节,通过变化乐音的强度,长度,不断的反复,创造了饱满的视听效果。歌曲《沧海一声笑》同样是将最基本的“1、2、3、5、6”五个音阶,重新排列、组合,开辟出了出世脱俗的武侠天地。单独一个西安兵马俑可能不具备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当它以阵列的方式,不断重复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就会造成巨大的震撼效果。安迪沃霍尔的波普作品《梦露》,也是对单一图像的工业印刷式重复,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图式。因此,对单一的线,或单一的一组线在某种秩序下,不断重复,必将产生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语言。例如,在创作实践中作品《重塑瑞鹤图》用反复,细密的,等距的长线组,模拟出了宋徽宗原作《瑞鹤图》在绢本上作画的质感错位视觉,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空间的表达

与其他绘画方式不同的是,“线性塑造”在空间表达上较大程度上放弃了黑白灰关系的处理,转而依赖线组的方向转折,透视变化,疏密关系,前后遮挡关系、粗细变化等最基本的线组织方式来处理前后空间。这种单纯的绘画手段更易于与客观真实产生距离,提升画面的格调,更靠近艺术的本质。如作品《神树 & 面具》以三星堆的神树和面具为创作素材,打破现实空间的局限,注重构成关系,充分运用线的疏密、方向、遮挡、留白的关系,强调画面平面与立体的互换,空间层次变化丰富,画面具有很强的作品感。

五、结语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才刚开始的“线性塑造”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既为绘画和设计基础教学滋润了表现形式和方法,也为艺术创作找到了新的创作路径,

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 . 字源 [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2] 孙建平 , 康弘 . 大师的手稿 [M].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