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意识 促进全民族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铸牢共同体意识 促进全民族发展

杜少林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内蒙过自治区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并强调要“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是我们党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高度的伟大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是做到“四增进”和“四加强”, 既以增进政治认同为目标,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增进国家认同为目标,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以增进文化认同为目标,加强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以增进情感认同为目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关键词:铸牢;共同体意识;全民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参加内蒙过自治区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强调要“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是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入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和伟大复兴。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融进了人民群众的血液和灵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二、铸牢共同体意识 实现全民族共同发展和伟大复兴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和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全民族共同发展和伟大复兴,主要是做到“四增进”和“四加强”:

一是以增进政治认同为目标,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以增进国家认同为目标,不断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挖掘和大力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引导各族人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三是以增进文化认同为目标,不断加强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增进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

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灿烂中华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好地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之成为促进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桥梁。

四是以增进情感认同为目标,不断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共处中华民族大家庭,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是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牢固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感情越培养越深厚,在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

必须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来做,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研究制定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作者虎有泽、尹伟先、云中、马晓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年12月 ;

课题注明:本理论文章为“2021-2022年度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项目”,课题立项号:K202224。

作者简介:杜少林,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副校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