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产业扶贫工程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天津市宁河区产业扶贫工程模式探究

张潮骏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市 300459

摘要

2021年我国已完成脱贫攻坚战略,在精准扶贫的各项举措中,开展产业扶贫工程可以说是帮助贫困群体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方法之一。天津市宁河区开展食用菌产业扶贫工程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原料充足,温度适宜,地理位置优越,笔者从2018开始全程参与天津市宁河区食用菌产业扶贫工程的相关建设和生产,本文将立足于宁河区食用菌产业扶贫工程发展的具体情况,实地调研宁河区食用菌产业扶贫工程现状,紧扣主题对产业扶贫企业,农户,政府进行深度访谈,对宁河区产业扶贫工程模式做出探讨,并提出优化建议,进一步提高宁河区产业扶贫效率。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产业扶贫工程;扶贫模式


在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指出,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在2018年6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开展产业扶贫工程更是被列在“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的第一位。对于贫困地区,如何开展产业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的模式如何选择就成为了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扶贫模式的研究很多已经成熟,基本通过一些客观指标或具体事例来说明产业扶贫模式对扶贫的影响,但探讨大多停留在理论部分,实证分析较少,对于食用菌的产业扶贫工程模式研究基本没有。本文选择宁河区食用菌产业扶贫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现有的产业扶贫工程模式,带动贫困农户更快更稳的脱贫。

  1. 宁河区贫困现状和成因分析

天津市扶贫办公室2018年发布《关于开展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其中确定宁河区共贫困村87个。宁河区截止到2020年现有贫困户的8435人,占全市比7.1%,其中特困供养有828人,占全市特困供养总人数的7%;低保户有6921人,占全市低保户总人数的7.1%;低收入群体有686人,占贫困总人数的7%,宁河区的大部分贫困户家庭中都有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但贫困户的人数仍占很大的比例。宁河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是相比于天津市其他区县,还是相对落后,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从贫困原因来看。宁河区贫困地区大多数产业结构单一,稳定脱贫的基础还很脆弱,致贫因素相互交织、多维叠加,增加了贫困人口致贫机率。截止2020年底,宁河区由于缺资金导致贫困的农户达到72.6%,由于缺技术致贫的贫困户60.1%,由于缺乏劳动力致贫的贫困户有58%,由于疾病致贫的贫困户有57.5%。经调査了解,贫困户中的青年劳动力大部分已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只有老人和小孩,由于老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维观念较为落后,没有一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而孩子又不具备劳动能力,所以很难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又因为文化素质较低,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收入不高的重体力劳动,无法获取持久的收入支撑家庭生活。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户家庭没有足够的储蓄资金来发展生产,加之没有特别好的致富门路,农户大都不愿冒着风险到农村信用社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宁河区贫困户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脱贫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农业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仍然是宁河区贫困村的经济支柱,这种情况造成农户经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疾病,往往会造成生产受损、收益变少、生活困难,最终导致贫困加深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1. 宁河区现有产业扶贫工程的方式

(一)资产收益型扶贫工程方式

资产收益性扶贫工程方式是将农户的自有资源或扶贫工程资金资产化,再将资产以入股等方式参与到实体经济的经营中,使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增长有了可持续性。宁河区以“企业建园,股份合作,先建后补,保底分红”为工作思路,由政府统筹规划齐心食用菌有限公司的2000亩园区,引导企业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与贫困户开展股份合作(以土地、扶贫资金和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等生产要素入股)、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股份合作等方式,先行投资建设产业示范园,建成后政府给予土地、水渠、作业道等生产性基础设施补助,并将这部分资金股权量化到村组集体和农户。

齐心食用菌生活从园区建成投产后,年产杏鲍菇5475吨,销售收入5037.00万元,年产香菇2618吨,销售收入约2879.80万元,可实现对困难村产业帮扶目标。项目使用贫困村帮扶资金8800.00万元,项目运营单位按10%的比例分10年返还帮扶资金,每年返还880.00万元,每个贫困村可分得2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单位统一拨付至44个困难村,带动帮扶困难村增收和农民就业增收。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5000元,园区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同时使贫困农户的收益有了保障。

(二)生产带动型扶贫工程方式

生产带动型扶贫工程方式可分为企业或合作社带动及农户种植为主,政府补贴为辅两种。一是企业或合作社在将园区内一定面积反租给身体健康的贫困户,由企业提供统一农资产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植保机械,统一植保队伍等服务,贫困户自行管理、经营,企业按照保底价对食用菌进行收购;二是农户利用自家土地自行进行生产、经营、销售,但在生产过程中,政府对其苗木、农药化肥及棚架搭建进行补贴,并在生产前期为农户解决食用菌的销售问题。生产带动型扶贫工程可以首先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培养农户种植食用菌的技术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能力缺失,使扶贫工程具有可持续性,其次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保障了农户食用菌的销售,使农户的生产没有后顾之忧,保障了农户的基本收益。这种方式是目前宁河区采取的最为广泛的食用菌产业扶贫工程方式。

在2018年出台的《宁河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指南》中指出贫困户有1万元的无息借款产业扶持金;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含)以下的贷款并且按照年利率不超过5%的标准给予贷款贫困农户贴息补助;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可补助500元/亩。2020年,宁河区健全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39个,创建科技扶贫工程示范村10个,示范户50户;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和农技推广“云平台”终端15个,选派214名农科人员驻村服务;完成劳务技能扶贫工程培训5700人次,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万人次。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培训和外部技术学习环境的建设,使农户对于技术的掌握更为方便和牢固。

(三)就业带动型扶贫工程方式

就业带动型扶贫工程方式主要指企业或合作社在不能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时,通过提供企业或合作社里的就业机会来时农户依靠自己的劳力获取报酬。一般此种扶贫工程方式会与资产收益型扶贫工程方式相结合,农户将自家的土地出租给企业以及合作社或者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获取收益,以此同时,农户在企业或合作社里做事,在增加财产性收益的同时增加了自身的工资性收益。

宁河区通过合同保障贫困户优先务工权,园区产业工人年人均工资收入达4万余元,贫困农户参与基地临时务工收入5000多元。齐心食用菌基地通过完善和落实“公司+合作社+农户”、“土地收入+公司经营利润分红”等利益连接模式,在潘庄镇等8个乡镇44个村流转土地带动群众发展食用菌3000余亩,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共吸纳当地流转土地人员就业2430人,其中贫困家庭人员362人。公司举办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贫困家庭劳动者360人。

  1. 宁河区产业扶贫工程模式优化建议

  1. “品牌企业+”或“品牌农产品+”模式灵活运用

积极引进各界投资或创建产品品牌,通过制定优惠产业扶贫政策激励本地相关企业、合作社等组织打造精品品牌。此外,食用菌品牌发展要有专业的战略规划,明确品牌建设目标,围绕食用菌产业逐步建起“品牌企业+精品农产品”的完整品牌体系。强化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的绿色安全生产意识,努力打造一批无公害食用菌产品,建立专门的食用菌交易市场,依据市场行情订立最低收购保护价,加强市场监管,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严厉打击扰乱食用菌交易市场等违法行为,保证食用菌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护食用菌品牌。同时,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易会、国内外各种农产品交流会,展示推销食用菌,扩大宁河食用菌的知名度,不断开拓国内外食用菌消费市场。

(二)加强技能培训,增加食用菌种植人数

由于大多数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的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食用菌种植管理技术,导致部分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收入增长有限,脱贫效果不显著,所以广泛开展对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技术能力培训,提高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科学文化水平,使得他们能够适应新时期产业扶贫需求,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产业脱贫致富的目的。加强农村食用菌贫困户技能培训,利于食用菌贫困户自身能力提高,增加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的就业机会,提高食用菌产业扶贫效果,并且转变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

(三)形成多方合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单位面积食用菌的产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社会经济组织,比如股份合作、土地入股、食用菌合作社等形式。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平时需要加强对食用菌树苗的管理,预防病虫害,同时宁河区政府需要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让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切实理解土地流转政策给自身带来的收益,同时完善土地流转后对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的保障体系,解决种植食用菌的贫困户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1]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15(06):65-71.

[2]曹洪民.贫困地区区域开发中的政策界限[J].中国农村经济,2016,01:62-65.

[3]曹洪民.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6.

[4]龚娜,龚晓宽.中国扶贫模式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J].理论视野,2016,05:30-32.

[5]龚晓宽.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