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系治理思路转变及生态治理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城市水系治理思路转变及生态治理模式探讨

程方圆

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宜昌 443000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水系生态治理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城市水系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探讨了城市水系生态治理模式的实施路径方法,阐述了个人观点。

关键词:城市水系治理;生态治理;现状问题;方法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水系治理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与策略,全面优化提升水系生态治理的整体成效,构造一体化水系治理体系,成为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课题。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1.水系生态治理概述

当今社会,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对水系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传统水系治理模式与举措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当前形势下,有必要从城市水系的客观实际特点出发,宏观审视与把握水系生态治理模式的关键优势,精准运用灵活化的生态治理策略,全面优化提升城市水系治理成效,促进城市水系实现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水系生态治理模式的运用与创新,在治理标准、方法运用与效果评价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系列性方针政策,为新时期城市水系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智慧水系生态构造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各类社会化专业机构同样在渗透生态治理理念,整合生态治理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促进水系环境下的生态体系构建。尽管如此,受城市基础条件等方面要素影响,当前水系生态治理举措的针对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城市生态水系发展规则路径的针对性尚需巩固提升[1]

2.城市水系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水系治理的生态化模式标准缺失

在水系生态化治理进程中,相应的标准规则方法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水系治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导向作用。纵观当前水系治理实际,普遍存在着生态化模式的实施标准缺失的共性难题,无法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把握水系生态治理的方案与实施方法,治理过程、治理目标、治理效果等衔接不足,缺乏必然关联,且治理路径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突出,势必难以取得最优化的城市水系治理效果。此外,部分水系治理、保护与修复思路不明朗,忽视了多类型生态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

2.2水系治理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实践运用,为新时期城市水系治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得传统技术条件下难以达成的水系生态治理目标更具实现可能。实践表明,部分地区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价值重视不足,不能够有效把握信息化方法在城市水系生态治理中的现实作用,难以构造形成直观形象的水系治理效果模型,对城市水系各类数据校核不精准,与当前高标准、高要求的水系治理任务不相吻合。

2.3水系治理的综合成效评价缺失

为进一步强化提升城市水系生态治理的整体效果,有必要建立完善而系统的成效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水系治理中的“指挥棒”作用。从当前现状来看,尽管水系治理评价体系雏形初现,但其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尚且不足,难以全面客观公正地体现水系生态化治理的阶段性成效。也正是因此,水系治理成效评价结果缺乏必要的参考价值,无法将其作为调整改进水系生态化治理策略的有效依据。

3.城市水系生态治理模式的实施路径方法探讨

3.1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

制定详细可行的水系生态治理标准规范,为具体治理方案的形成和治理进程的推进提供基础性依据与保障,防止水系治理的生态化理念运用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是城市水系生态治理的源头与根本所在,也是强化生态治理模式运用价值的核心要求。因此,应从城市经济、环境与基础条件的客观实际出发,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水源地保护,精准有效识别与控制诱发水资源污染的潜在要素,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改善水系质量。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水系污染突发事件的响应预案,开展城市全水系健康评估,强化水系应急管理,优化水系生态补偿。

3.2深化运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水系治理手段

搭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水系生态治理平台,将现代信息化技术方法转换为提升水系治理成效的重要工具,完善水系生态监测网络,将复杂抽象的水系治理影响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直观地展现出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以往历史水系治理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对水系生态环境的历史状况进行总结,预测未来治理成效,对相关模型进行充分塑造与模拟,精准辨识水系生态化治理的污染源,提高水系治理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加大城市水系治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思路的开发,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方法融入水系生态化治理实施全过程,形成全覆盖、全方位的水系生态化治理信息化体系,形成共生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62bd66b71b20d_html_648cfabb9473f26f.jpg

图1 共生生态系统示意图

3.3对水系治理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对水系生态治理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价分析,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成效评价体系,精准把握水系生态治理进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而进一步优化提升水系生态治理的整体应用成效,增强方法措施的针对性。在水系生态治理成效评价中,应最大限度上规避人为主观意志的干扰,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提升其参考价值,以强化对生态治理模式的感知度。强化评价结果的价值运用,将其作为改进与调整水系生态治理路径与模式的重要参考,为新时期城市水系空间的构造创造良好条件。对侧重不同和各具特色的水系生态治理方案进行比对,强化专业认同与评价,以更加层次化的进程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3.4治理地下水超采,加大水源涵养工程建设

按照“总量控制、节水优先”的基本要求,严格落实地下水限采区和禁采区相关规定,防范化解因地下水超采而导致的各类水系生态问题。实行地下水取水审批,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地下水开采量和年度用水计划等进行动态化调整优化,防止地下水超采。配合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镇节水措施,降低不必要的水资源消耗与浪费,并通过坑塘、湿地、河道等进行地下水补给,将地下水漏斗区面积控制在最小化状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水源涵养工程建设,增强水系生态自我保护、自我更新能力,加大湿地保护与恢复力度,打造形成河湖相通、水系相连的水生态格局。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治理模式的价值优势决定了其在城市水系治理中的关键地位。因此,相关人员应密切结合城市水系基本特点,加大对水资源污染的控制力度,探索建立明确一体的城市水系治理生态化路径,全面促进城市水系治理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军,刘玮芳.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北京历史水系问题改善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