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氰化物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实践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土壤氰化物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实践应用

李瑶 洪连松

四川铸创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土壤中的氰化物,是工业生产与开发的主要原材料,此种材料在工业市场中,常被应用于机械制造、冶金生产、化学合成、染料印刷等领域,在对氰化物化学性质的分析中发现,此种物质含有剧毒,一旦附着在生物体上,会对生物体造成生命威胁,且作用效果十分迅速。 伴随着我 国工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张,大量的氰化物排入水体中,淤泥具有一定吸附性,因此氰化物会在迁移过程中赋存在土体环境中。 现如 今,相关 氰化物的治理已经成为了有关单位的关注重点,为了解决与此方面的相关问题,调查单位通过采样的方式,对土壤质量进行了分析,但由于氰化物在土壤中存在迁移现象,迁移的过程不仅会对土壤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也会干预到土壤的修复能力、威胁到土壤中的动植物,甚至迁移到农业生产覆盖范围,对产出的庄稼、粮食造成污染,最终食物经过食物链流经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安全威胁。 因此,加大对土壤环境中氰化物污染的治理,修复土壤环境,已成为了各个卫生单位的工作重点。 但现如今,仍没有相关实践与研究成果表示,氰化物治理工作取得成绩,因此本文将在早期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尝试将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到治理过程中, 通过技术实践应用的方式,解决土壤环境受到化学物质影响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

关键词:土壤;氢化物污染;修复技术

1 土壤氰化物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实践过程

1.1 土壤氰化物污染水解反应

在利用土壤氰化物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完成对受到氰化物污染的土壤修复时,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中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降解作用,代谢土壤中氰化物污染物。 此过程以水解行为为主,氰化物主要通过代谢、氧化、还原、取代四个步骤被水解,不同环节降解氰化物的霉菌物质不同。

1.2 利用菌群对氰化物降解

水解反应可以初步实现对土壤中氰化物的降解,而要进一步实现对污染物的处理,解决土壤环境污染问题, 还需要在完成上述相关工作后,利用生物菌群为环境提供的修复技术,对氰化物进行深度降解处理。 处理步骤如下。

将菌群悬浊液按照 10.0%的质量分数进行配比,将其与初步净化后的土体接种,接种后,将其在菌群适宜环境下放置 24.0h, 为菌群分解与生命体活动预留充足时间。 在菌群与氰化物接触的前 6.0h 内,降解氰化物的效率较高,此时土体中40.0%的氰化物均可在菌群的生命活动下被降解。此后,菌群活动处于一种缓慢活动状态,此种状态将持续 2.0~30.h, 在菌群发生反应 6.0~15.0h内, 土体中氰化物将持续被分解 20.0%。

考虑到在此过程中,生物修复技术的使用效果可能受到外界多种因素与环境的干扰,部分菌群会在不适宜的环境下失去降解活力。 因此,在进行生物修复技术的实践中,需要时刻控制反应环境的变化,尽量为其提供一个相对稳定且适宜的降解环境,确保对氰化物降解的完全消化。 同时, 在利用菌群实现对氰化物降解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水解、氧化、还原以及取代或转移,这四种途径实现。 在水解的过程中,可通过氰水解酶催化实现,通过一步水解得到甲酸和氨等化学物质, 或在氰水合酶的催化作用下转换为甲酰胺,再进一步水解产生甲酸和氨等化学成分。 与上述其他三种降解方式相比,通过水解实现对氰化物的降解能够有效提高降氰活性,并且在降解的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辅底物和辅因子,因此这种降解方法的可行性极高。

1.3 生物联合修复污染

根据上述论述内容,利用菌群完成对氰化物的降解后, 将多种不同技术与生物修复技术联合,可进一步提高对土壤中氰化物污染的修复效果。 首先,通过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实现对土壤当中氰化物污染的修复。 通过微生物协同植物和共生菌根完成对降解群落的构建,在实现通过植物完成对土壤修复的同时,植物的根系部分能够产生一种分泌物,并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和能量来源,以此进一步促进微生物对氰化物的降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降解效率。 木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修复微生物,通过培养木霉菌的真菌菌株可以将氰化物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 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葡萄糖成分,能够进一步提高降解速率, 提升可达 3 倍以上。 除此之外, 木霉菌在降解过程中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通过 ABC 转运蛋白透性酶上的活跃细胞解毒系统增强木霉菌群落本身的额氰化物耐受性,以此为土壤净化无污染的修复提供基础条件。 同时,木霉菌能够产生实现对氰化物降解的酶甲酰胺水,也能够吸收并降解金属当中含有的氰化物成分。 将木霉菌菌落与其他植物的根系连接,可以建立更加稳定且长效的修复氰化物的生物共生机构。 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对被污染土壤的修复速度,同时还能够克服传统被污染土壤修复的局限性问题,以此在最短的时间当中实现对土壤生态条件的恢复。 同时,上述操作可以进一步通过盆栽试验的方式验证。 将一种名为木霉菌的微生物接种到小麦植物的种子和根系当中,通过协同作用,完成对小麦幼苗的培养,其耐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对于氰化物的耐受强度超过 100μg/g 的质量分数。 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木霉菌也表现出了与以往相比更加显著的降氰效果。 通过实现对植物复合根系的修复,达到提升微生物修复效果的方法在土壤氰化物污染修复当中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其次,通过将生物与化学或物化修复进行进行联合,实现对土壤当中氰化物污染的修复。 具有高耐受能力的氰降解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当中都具备着极高的降氰能力,并且在对含有氰化物的水进行治理时,也具备更加突出的表现。 基于这一特点,通过将生物修复技术与化学或物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也能够实现对土壤中氰化物污染的治理。 将受到重金属和氰化物污染的土壤埋在黏土当中,此时氰化物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降解,并逐渐产生二氧化碳和氨化学物质。 通过将氧化法与细菌生物降解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壤进行生物修复,可将土壤当中原本含有的高质量浓度的氰化物释放,并使其质量分数降低到 1μg/mL 甚至 0.1μg/mL。

2 实践应用效果分析

在完成对土壤氰化物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实践应用的理论研究后,选择某工业园区作为此次实践应用的区域,将工业园区周边环境作为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场所。 经过对环境土体的采样检测, 土壤中氰化物的含量严重超标, 与 《NY-101257-2017》 文件对工业生产污染物 排放所提出的要求呈现违背趋势。 为了改善区域土壤环境,将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到接种到试验区土体内,并按照本文提出的内容,执行生物修复实践。

在修复土壤环境中,为了确保获取的实践应用效果数据具有一定真实性,将实际环境作为技术的实践应用环境,不需要人为干预土层中的温度、pH 值与湿度。 以 3.0d 作为一次实践周期,在完成对氰化物的降解与环境修复处理后,在前期采样区域获取土壤样本,对其进行氰化物含量检测。

3 结束语

对土壤环境中的氰化物进行修复与有效治理,属于市场环境保护单位的长期话题,尽管现如今市场内实施的污染治理方法较多,但大多数方法均缺少技术作为支撑,为了更好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深入到了土壤氰化物污染治理中,并在完成对技术的实践应用后,对其实践效果进行分析,以此种方式,为我国工业绿色生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震宇,袁珊珊,巢军委,等.水泥窑热处理技术在氰化物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20,28(6):76-79.

[2] 刘继东,胡佳晨,王欢,等.某焦化厂旧址氰化物污染地下水修复工程实例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9,45(4):121-126.

[3] 金建勇,孙玉焕.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21,8(2):90-96.

[4] 沈中心.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清洗世界,2021,37(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