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公共服务中“智慧博物馆”的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3

博物馆公共服务中“智慧博物馆”的建设研究

王南南 1, 2 夏慧 1, 2 张戈 3

1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7

2南京城墙研究会,江苏 南京 210037

3江苏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112

摘要: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已经大有改变。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积极探索公共服务的新途径、新方式来适应新时代,更加重要。本文从公共服务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的优势与问题,然后提出了“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途径。即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技术,最后结合我国目前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的具体案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公众服务;智慧博物馆

引言

自1974年国际博物馆界首次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引入博物馆定义以来[1],博物馆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更加突出。因此,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已成为现代博物馆最重要的标志之一[2]。随着科学技术和传播理念的更新和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微信等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新媒体时代的变革[3]。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传统博物馆要想实现传播历史的目的,就必须打破"被动"等待观众上门的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为"走出去"寻找另一条新路。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在实体博物馆的基础上,利用照片、影像、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以数字形式展示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与数字博物馆相比,博物馆的数字化侧重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它通过摄影记录和三维扫描,实时记录文物的发掘、清理和展示状态。它更好地展示了文物,传达了文物的丰富内涵。今天的博物馆在数字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建立了文物数字化库房,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藏品信息进行采集、鉴定、保存和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博物馆的使命和目标是提供信息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作用。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减少文物在传统展览环境中的损坏和破坏,数字化建设不仅可以科学地整理各种藏品资料,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对其进行永久保存和更新。数字化的应用对博物馆的传播特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公众的参观意愿。数字博物馆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和表现形式。它是实体博物馆的网络形式的延伸和拓展。它主要通过360度全景漫游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游客在虚拟环境中的漫游和互动,为博物馆展览提供数字技术产品的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沉浸感和真实感。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都采用360度全景漫游技术进行数字化建设。360度全景漫游是一种基于全景图像的实景虚拟现实技术。360度全景漫游技术在应用中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与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高难度的虚拟技术相比,360度全景技术的成本较低,所需的人力、财力、时间成本较少,更有利于博物馆的推广和使用。二是清晰度高,360度全景主要是通过多个高清图像之间的超链接,建立一个虚拟环境,供用户操作和观察,并可实现图像的多次放大,增加细节信息的获取量。第三,还原度高,360度全景技术以拍摄的图像为基础,避免了人工建模渲染时可能产生的误差,实现了对场景的100%还原。第四,数据量小,360度全景图采用Flash技术作为播放平台。无需下载其他插件即可浏览和观看,加载时间较短,有利于扩大博物馆数字化的影响和传播。

1 博物馆公众服务数字化建设的优势及问题

1.1 博物馆公众服务数字化的优势

网络媒体代表了一种多向沟通模式,为博物馆提供了积极影响的机会,不仅是博物馆的积极参与,也包括他们的参观者。此外,大多数博物馆所面临的限制是资金不足和资源受限。考虑到这一事实,社会媒体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利用有限资源提供巨大利益的工具[4]。此外,与传统渠道相比,社交媒体有能力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这些网络也有利于宣传机构和他们的事业。这些文献不仅关注单个社交媒体平台应用的好处,而且还强调了同时应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优势。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研究是为了扩展对围绕这些网络制定的战略如何积极影响与受众的关系发展的理解。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作为一种营销战略,可以将博物馆打造成一个成功的网络品牌。网络平台是可以为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提供更好的对话的工具,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对应于分享信息、回应在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1.2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博物馆数字化和数字博物馆的发展速度喜人,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一个服务于社会及其发展并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组织,博物馆的建设资金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一些博物馆无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数字化建设,自身发展积极性不高,导致其数字化建设流于形式,方式上缺乏创新,没有与自身特点相结合。馆内制作的全景视频内容模糊,制作粗糙,内容单一,沉浸感强,无法最大限度发挥文化传播的公共功能。此外,实体博物馆在展览中没有将藏品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数字化建设与实体博物馆的相对割裂也是目前博物馆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数字化建设的最大特点是沉浸性和互动性,注重参观者的互动体验。而原有的以藏品为主、人员讲解为辅的形式,使得博物馆缺乏与人的互动。博物馆单向输出信息,参观者没有参与感和独立性。展示方式固定,信息展示方式单调,专业性太强,造成学习环境的沉闷和压抑,不利于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专项投入,加大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制定统一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标准。博物馆自身也要认识到数字化建设对博物馆发展的积极作用,调动自身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引进相关技术人才,不断完善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优化升级系统的功能

[5]。在重视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同时,博物馆还应该在展览过程中更多地运用数字技术,增强展览的互动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公众的兴趣。博物馆数字化和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实体博物馆服务。实体博物馆要善于提高展览质量,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创新展览形式和展示内容,通过数字化的吸引和传播,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

2 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具体策略探讨

“智慧博物馆”扩展了信息档案的功能。这种扩展得到了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的支持。移动多媒体、环境智能、机器视觉、增强现实和其他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导致了先进的博物馆信息服务,以有效地保存、传输和研究[6]

2.1 智能博物馆服务

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智能博物馆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服务:为参观者或工作人员提供信息,以协助他们的活动。如智能导航,博物馆的参观者会被通知有关展览室的最新情况,例如占用水平,缺席的展品,或正在进行的娱乐活动。导航变得具有情境意识,并受制于有效和个性化的决策,在博物馆内,参观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之一来操作数字信息。第一种方式是采用个人移动设备(自己的或租用的),它可以扫描标签或确定位置。第二种方式是参观者可以在每个展品上用生物识别器(如指纹、人脸检测)或个人标签来识别自己。在展览研究之后,参观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一步发表他们的参观体验。

智能博物馆主要用于弥合虚拟和实体博物馆体验之间的差距,实现信息的个性化。这些服务支持博物馆参观者创建她/他的档案,记录艺术偏好和相关的文化活动,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开发个性化的旅游。我们的假设是,一个令人信服的个人体验会促使人们更频繁地使用博物馆的在线资源和博物馆的展览。

2.2 质量评估

参观者和他们的活动为博物馆展览的定性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参观人数最多的房间、感兴趣的展品和信息,或受欢迎的路线。博物馆监控自己的功能并评估其效率,从而使服务的提供适应用户的需求并使之个性化,丹佛艺术博物馆(DAM)、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LACMA)和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MIA)——代表了美国主要艺术博物馆常见的不同的会员和门票模式,既有收费项目也有免费项目。每个博物馆都存在于一个大都市地区,拥有百科全书式的艺术收藏,并将大量资源用于以观众参与为重点的教育项目。他们将改进汇编和分析观众参与数据的系统,并记录对博物馆观众参与有影响的关键因素。收集和分析有关博物馆计划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观众与机构的联系和参与程度的信息。

2.3 多模态界面

使用情境和多媒体(例如,在附近的屏幕上可视化有趣的事实,展品的自我讲述,或三维建模)来增强信息提供。也就是说,知识对游客的传输效率可以提高到类似于专家的个人帮助的水平。游客可以使用微信等进行注册,获得一个独特的游客ID,启动实验,并在参观后在网站上检索体验。这些信息也可以在展区的终端上获得。因此,参观者产生的视频剪辑、图片和其他数据在参观后可用于教育目的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让参观者在博物馆活动中参印象分享或合作游戏等。博物馆的藏品被参观者自己提供的信息所充实,包括合作创造的知识。社会网络的这一属性将博物馆扩展为一个网络物理社会系统。日内瓦大学开发了一个语义数字图书馆系统,用于存储和互连城市模型和资源。每个模型都通过与它所涉及的概念相联系来进行语义描述。该数字图书馆还存储了互连资源,表明如何将两个模型互连。该图书馆配备了一个网络界面,用户可以通过该界面导入模型和资源,搜索和比较它们,建立和存储互连资源。该系统的可用性和实用性通过使用它来组装一个三维可视化工具来展示(在一个三维城市模型内)从其他模型获得的结果,如空气质量、交通或能源消耗。多模态界面也与通过改进标签的工作来完善和扩大互联网中的信息有关添加的信息进行专业知识和分析,并决定将其纳入现有的博物馆收藏。

3 博物馆公众服务数字化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故宫博物院、六朝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在360度全景展示应用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故宫博物院推出了“故宫博物院全景”。观众可以伴随着“故宫博物馆的思考”中的“风铃”,这是由风铃组成的纯音乐专辑“故宫博物院”的三部曲之一,节奏明快,风格鲜明。“故宫博物院全景”涵盖了故宫博物院的所有开放区域。一开始,是宏伟的太和殿。随着视角的缓慢移动,游客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宫殿进行参观,部分宫殿还配有文物图标。游客可以通过点击获得360度的文物全景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文物,了解文物的详细情况。“故宫博物院全景”制作精美,内容充实,体验感和使用感很强。未来,“故宫博物院全景”还计划通过记录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的故宫博物院,展示故宫博物院的多样性。六朝博物馆选择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虚拟博物馆”之旅。观众可以通过六朝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点击“虚拟之旅”菜单中的“虚拟小六”,一个虚拟的“六朝博物馆”便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里,观众可以自由参观博物馆,并设定自己的参观和访问,自由度很高。目前,“虚拟小六”中200件文物通过技术处理以数字形式在博物馆中“展示”。参观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自由观看文物,了解文物的类别、大小、年代、地名等。

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性改变了博物馆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互动。参观者从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获取信息,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虚拟现实技术将博物馆中的藏品信息和其他信息以数字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博物馆的网络展示和知识传播得到发展和服务,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和扩展。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单一的展示技术,通过互动体验增强了知识吸收效果,使文化载体的价值最大化。与360度全景技术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因其较高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更适用于构建不存在的场景或物品,还原历史。例如,故宫推出的"虚拟故宫博物院"项目是中国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展示重要历史文化景点的虚拟世界。它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当代博物馆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虚拟故宫博物院"包含了当时故宫博物院的所有开放区域,通过三维扫描和三维建模技术模拟了故宫博物院的宫殿建筑、文物甚至是人物。进入虚拟世界后,游客可以定制自己的人物和背景,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参观方式和游览路线。为了还原当时的场景,游客会有最大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在“故宫博物院”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技术人员将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合作,通过动态捕捉技术记录演员的真实动作。并通过三维建模,再现一些皇家生活场景。游客可以通过与人或其他游客的互动,增强参观的趣味性、体验性和沉浸感。

清华国微数字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个新项目“清华国微”。清华国微数字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个名为“再现古颐和园”的新项目。公众可以通过“再现颐和园"网站上发布的图像和3D视频,享受颐和园的虚拟游览。公众可以通过“再现颐和园”网站上发布的图片和3D视频欣赏到颐和园的虚拟游览。重现颐和园项目涵盖了对颐和园和长春园22个景区的55个时空单元进行全景式复原。这不仅展示了颐和园的空间概念,而且还展示了时间概念。通过数字技术,老颐和园的辉煌得以重现。虽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较好,但设备在帧率延迟、电池寿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触觉感知的发展也不完善。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备人类所具有的所有感知功能,但目前国内的虚拟现实技术仅限于视觉感知,使用户无法完全沉浸其中。此外,虚拟现实设备价格过高,行业急于寻求发展,国家尚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许多新兴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限制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但假以时日,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将是博物馆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对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目前,许多博物馆都在进行数字化建设。针对博物馆开展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本文介绍了对智能博物馆信息服务的看法,即它们在协助博物馆参观者和工作人员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出了适用于智能博物馆内文化和历史遗产活动的此类服务的基本形式。博物馆还需要加强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共享,需要推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提高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张维,郑霞,叶洋滨.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服务方式的新探索[J].科技通报,2016,32(7):242-246.

[3]骆娴.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发展—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为例[J].贵州民族研,2016,37(8):179-182.

[4]杨岭.当代博物馆展陈的智能交互体验设计研究[J].包装世界,2015(1):70-71.

[5]吕屏,杨鹏飞,李旭.基于VR技术的虚拟博物馆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17,38(24):137-141.

[6]孙德林.互联网+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多样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