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及应用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及应用模式

袁礼伟

南瑞集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11100

摘要:在我国不断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水利工程是为其提供发展建设基础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的发展建设中占据这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水利单位也需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完善其自身发展,其中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了水利单位朝向更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且这一平台的应用也提升了水利单位的发展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对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及应用模式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应用模式

前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前行,也要求水利单位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其中建立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是提升水单位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方式,这一平台的建立提升了传统水利各项日常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还能有效整合水情系统、档案管理及相关事务管理电子等系统,及时发布水利信息及相关数据。另外,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建设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完成多种信息系统办公的需求,促进水利处单位日常工作自动化,从而提升水利单位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办公效率,所以完善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1]

  1. 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式

  1. 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应用组件化

在水利单位的日常工作中,水利信息的收集工作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优化这一工作质量,可以通过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建立数学模型,对水资源调度、水质检测等工作进行模型模拟,再根据相关标准及规定使用信息化技术对模型进行处理,以此形成多个处理单元,也就是组件。在应用系统的核心功能中,组件是其最基本的构成结构,可以结合实际需求自定义组成实用性的应用系统[2]

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应用功能一般由两种元件组成:其一是业务层组件,其基于一定标准下,构建符合平台接业务,能够按照实际的拓展工作需求,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进行组件构造,都存在相同的难点,就是怎样封装组件的构造函数,并暴露其方法及属性;其二是系统平台表现层的元件,这一元件是为了对应用平台的信息进行展现,主要包括统计表、信息表格等,但是基于标准构架的元件,能够有效实现与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集成。

  1. 水利信息共享及应用整合

水利单位主要利用物理分散的方式,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获取,以此分布处理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中的网格平台,这样的方式更能使资源信息得到优化,并将信息进行安排调整,实现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及办事效率。具体来说,第一是实现信息共享,水利单位中的不同部门要将能够共享的信息进行共享,避免相关部门在建立自身资源数据库时出现重复作业的情况,为数据信息的统一性提供基础保障,并以此为基础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流转架构“桥梁”[3],实现从传统的数据共享过渡到资源共享的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发展;第二是实现系统的应用共享,在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中,通过添加软件复制功能,能够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软件应用共享,从根本上提升各部门工作效率,并促进系统开发质量的上升。

  1. 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高性能运算

在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运用的过程中,单一普通的计算机不能满足其多元化的使用要求,并且降低了各种模型的运算速度,导致水利单位工作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对所需信息进行提取和安排处理。另外,水利信息处理的效率相较于传统的处理方式有所提高,但是随着信息量的提升,可以采取使用高性能运算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高性能运算具有多样性模块,主要包含GPU计算节点,双率计算节点等,这些模块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密度。另外,在此基础上配合符合其实际要求的储存阵列及网络,能够避免硬件层性能方面出现的问题,在集群资源管理上使用高性能集群软件能够将单独存在的服务器组合成为一整套HPC集群系统,以此为基础实现集群资源统一的安排、管理、角度等工作,这些便捷性功能能够帮助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管理人员借助CHESS这一工具完善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管理水平,使其在水利单位工作开展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1. 完善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细节内容

  1. 优化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服务水平,结合实际的系统需要,增加运算、个性化决策等服务水平,进而将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第二,建立人工平行系统,促进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更加人性化,结合可视化技术及高性能计算开展测试工作;第三,通过系统采集数据信息、整合资源等功能,建立基础平台,通过搜索相关图鉴来获得相关信息资源,并借助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事件描述功能及相关信息开展管理服务。

  1. 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应用模式

    1. 以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模式

    在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应用的过程中,体现的决策内容会通过脑分析形成基本主题,主要以思想形成及触发灵感为主,而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剩余的操作则是通过编制概念图完成。在概念图完成之后,在经过编制系统形成信息图,这样的方式能够将知识图进一步转化成为上层建筑,最后通过知识图工具细化其概念,使其更清晰地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呈现。

    在形成系统的组网关系图后,将知识图的概念关系进行有效连接,对已有的结构进行完善,使其更接近于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核心,促进定向系统向定量系统进行转化,具体来说,转化的过程主要通过方法概念及模型转换展现。对系统的数控关系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需要通过对以组件为核心的应用模型进行架构,进而展现知识层及表层组件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能够提供优质的运行环境,将完整的知识图放在系统运行的大环境中。

    例如,江苏“河长制”水利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实践,是在江苏省河长制工作的相关要求下研究发明的,结合了河道、河长信息及监督执法模块,这一平台的建立给水利工作开展带来了便利,并且其具备节约成本、快捷、方便、安全系数高的优势。另外,这一平台具有可移动视频监控功能,只要通过连接工作人员的智能手机就能随时掌握辖区内河流信息,并及时获知河流基础信息、河流取水口信息等情况,结合这些信息,相关工作人员就能够随时对河流进行全面的管理,及时制定解决问题及预防问题的方案,保证河流平稳运行。

    1. 辅助协同及决策应用模式

    在水利工作中使用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构建协同信息处理能够加深对系统平台地点的限制,借助相关的服务进行协同决策,以此实现更加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基于这样的情况下,不同的系统分布能够借助参加信息共享协作来实现信息协作统一化,促进由基础模型建立的应用模块运转。

    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作中应用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能够快速提升水利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需要不断的优化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并对其应用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此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结合自身水利工作的发展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用高性能集群软件进行集权资源管理,不断优化HPC集群系统性能,实现相关信息资源的统一部署、安排等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深入发挥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功能及价值,以此促进水利工作及相关事务的顺利展开,提升其工作开展的质量及效率。



    参考文献:

    [1] 林思群, 王梦旭. 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及应用模式[J]. 2022,000(15).

    [2] 王少林, 王晓乐, 朱万民. 绿色智慧住区综合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的建设及应用[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000(3):3.

    [3] 王阳. 智慧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智慧化应用探讨[J]. 科学与信息化, 2020,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