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文体特征 发展语用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凸显文体特征 发展语用能力

张秀玲

福建省平和县大径小学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缺少思维含量的语言运用:1.追求片面的语用,将“语用”仅理解为书面语言的操练,没有“理解”参与的语言“运用”,不是完整的思维过程。2.脱离语境的语用,忽视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舍弃语境来理解和运用语言,也是不可取的。3.学生在照样子写句子时,只把原句中的个别词进行机械的无意义替换,并没有激活其生活经验,更没有将感知认识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进行运用表达。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富有思维含量的语用能力,需要凸显文体特征,用文体意识观照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应对文体语境中的不同表达及不同年段中的同类文体加以关注,让学生的语用能力朝着更为本真的方向发展。

一、找寻语用规律,凸显文体特征

找寻语言规律,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用思维,提高语用能力,是语用教学的真正目标。作者特定的思维结构、语言形式、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等,会以不同的文体呈现,相同的文体有相同的内在规律。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直面文本,对文本提供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释,然后关注语义内部的规律或特定语境下的得体表达,引导学生认识特殊表达与特定文体之间的关系,最后才能实现语言运用。要把握好这关键的中间环节,就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在文本中挖掘出语义内部的规律,分析特定场景下的得体表达,最终让学生产生有效的再表达,将言语智慧投向语言运用实践。

二、渗透文体意识关照语用能力

课标对不同文体的具体功能、目标及阅读方式加以关注,基于文体意识,就能更好地发展语用思维,培养语用能力。

(一)关注文体语境中的不同表达

在语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增加思维含量,就得关注文本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重点挖掘文本在不同文体语境下的独特“意蕴”。

1.依据文体语境区分描写方法

一个词用得好不好,一种表达方式妙不妙,单独考虑意义不大,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文体语境中,其巧妙之处方能显现。以环境描写为例,《穷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白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各县特色的民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

上述三例同属环境描写,《穷人》是小说,其目的是为了烘托桑娜忐忑的内心世界;《白杨》是散文,其目的是为了反衬白杨的可贵品质;《各具特色的民居》是说明文,这里的环境描写就是为了交代清楚客家民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学生如果能结合文体的具体语境来领悟其要义,就知道自己运用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实践。

2.相合文体语境理解表现形式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以“意象”组合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寓言常把简单的道理隐藏在简短的故事中;散文通过情境来借物喻人、借景抒情。

说明文也是小学教材中一类典型的文体,准确严谨是它突出的表现形式。如《月球之谜》在阐述不解之谜时,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进而论述其神秘之处。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独有的表现形式进行语言迁移,让学生在交流收集的资料时模仿文本,先介绍月球的奇怪现象,然后根据独特现象进行提问,最后利用资料进行论述。这样的语用教学既利用了说明文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与文体语境相融合,让学生的语言运用做到文“适境”,言“得体”。

3.随文体语境识别结构特征

不同文体的结构是文本语境的载体,我们的语用教学,要抓住文体的结构特征进行。《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脉络清楚的游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找过渡段,先画出作者游览的线路图,再学导游根据线路图介绍行程的主要途经地及景点安排,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语用实践。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这样的文体结构后,能改变自己写游览文章时最常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在同类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不同学段中的同类文体

各类文体分学段反复呈现,教师要明确各学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体现这类文体的教学价值。以童话为例,不同的学段,语用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应是不同的。

1.第一学段:激发阅读兴趣

第一学段的童话,情节有趣,易于认知,目的在于让学生喜爱阅读童话,在兴趣中感知童话的美好。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教师可播放课文静音动画,引导学生:这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想请小朋友们做做配音演员,可要看仔细了!学生根据插图试着给画面配音,创造性地加上动作表演讲述。在这里教师利用给动画配音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了语言文字的积累,也培养了听说读多方面的语用能力。

2.第二学段:体会语言特点

第二学段童话的学习要求集中明确:“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的“先到哪里,然后到哪里,再到哪里”的形式,将魅力。”这就要求更多地去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如《巨人的花园》时,可引导学生:大家品读了一个个奇妙的画面,探寻到了花园变化的原因,接下来,又将发生什么呢?请发挥你的奇思妙想,续编奇妙的故事吧!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续编童话,以巩固对童话奇妙语言特点的体会和运用。

3.第三学段:领悟主题表达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第三学段极少数同类文体的经典代表,我们更要利用好它进行教学,如结构上的多次反复、对于人物命运的关注等,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比课文的前、后两部分,发现残酷的现实生活与小女孩的美好梦想是完全相对的。最后再总结:弱小与强大,黑暗与光明,痛苦与欢乐,就在这样的阅读对比中,我们发现了文章的结构。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没有停止,还会产生追问。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继续就主题结构进行提问。这样,教学涉及体会童话的结构特点,关注主题表达的深刻性,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思维的矛盾,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基于文体意识,凸显文体特征,因文而异地选择语用资源,发展语用思维,让学生的语用能力朝着更为本真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