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衔接”的现实困境与区域突破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初小衔接”的现实困境与区域突破路径

罗晓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玉兰路小学

摘要:本文立足于初小衔接过程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学生存在的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困境,希望能够找出突破的路径。通过对教学研方面的分析,创建初小衔接的有效平台,为初小衔接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小衔接;困境;突破路径

1初小衔接的意义

初小衔接主要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1教育方面的意义

裴斯泰洛齐将教育称为“完整人的发展”。在其根本的理念中,更多的将教育看作促进人发展的学科,需要结合人的发展阶段展开阶段性的工作。而初小衔接教育是一个过渡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在心理、学习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初小衔接的研究,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在升入初中后的心理学习方面的不适。

1.2教学方面的意义

我国在教育理念上,主要讲究因材施教,因此,初小衔接正是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在初小衔接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利用初中生活的差异性这一主要的特点,加强初小衔接的教学、教研活动,更加能够适应不同学生对于初小衔接过程方面难题的破解,为解决初小衔接的困境创造良好的条件。

1.3心理方面的意义

目前,儿童的心理成熟度相对变得更早,心理发育较为成熟,因此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其思维和信息加工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因此,在升入初中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个矛盾的过渡期。如何帮助学生跨越小升初的过渡阶段,是目前关注的焦点。良好的初小衔接课程与教育理念能够为孩子升入初中的学习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小衔接的困境分析

目前,在初小衔接的过程中,主要是思考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正是因为有这一因素,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变化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先前的发展为后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后再进行新的阶段。初小衔接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2.1初小学生缺乏过渡

2.1.1学生缺乏学习的知识

在学习内容上,初中学科门类更多,专业性更强。因此,相对于小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需要更强的逻辑引导。因此,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加严肃的面对该类问题。

2.1.2缺乏心理支持

初小衔接正处于学生变化的青春期,因此其心理状态的变化相对来说较不稳定,是从儿童时期向成熟时期过渡的阶段,容易产生挫败感。同时对学习的兴趣可能产产生厌学的状态。因此,为了孩子的成长,初小衔接的过程中,应在学习内容和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保证家校合作的有效的促进。

2.2初小教师缺乏行动的自觉性

2.2.1目前在初小衔接过程中缺乏理论方面的自觉

初小课程缺乏一致性,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造成初小教师普遍缺乏九年一贯制的教育观点,因此将小学和初中作为两个教育阶段,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衔接性存在了一定的问题。

2.2.2缺乏初小衔接的实践依据

目前,从事初小衔接的教师主要是培训机构人员。因此在其实践中很难以学习衔接的方式,在实践当中转化为有效的自觉性。

2.3学校缺乏实践互通

2.3.1在初小衔接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平台

在目前的学制教育中,初小存在的交集更多的是在宏观管理上,但是具体的工作措施相对较为欠缺。

2.3.2目前学生在学段过渡中缺乏自我价值的认同

初小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存在着不能有效统一的问题,使得初小学生在心理和学习等方面难以实现完整的过渡。

3初小衔接的突破路径分析

3.1通过桥梁课程加强教学引导

桥梁课程主要指的是初小衔接的过渡课程。在过渡课程中涵盖了学科类、科学类、心理等多项学科的指导性课程。初小衔接课程应有较高的站位,通过结构方面的梳理,找到初小衔接过程中的学科共同点,恰当的学科理论与教学内容,能够实现互相尊重的内在需求。尊重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身心变化,更好的将学习的知识作为切入点,将小学与初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统一。如在初一语文过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桥梁课程应创造爱劳动的核心价值体系,从养成学生的劳动习惯入手,更好的探索劳动方面的价值。概括来说,桥梁课程是将学生从已知的领域引入未知领域,从学生的舒适区将其拉出来,实现更好身心的提升。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多个条件,其中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心向。”因此,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能够从已知的知识建立信息学知识之间的倾向性。小学高年级的学习当中,与初衷已经有一部分的知识方面的连接。因此,在初小衔接的过程中,更好的通过小学高年级学习知识的基础,来掌握初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3.2优化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初小衔接过程的实践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泛在学习理论在目前有效的指导了学生的学习,其主要是指的是无缝衔接、普适性的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这个概念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环境场所能够不停的变化,多元化的学习内容使得其能够实现学习处处存在的效果。具体来说,通过各学校的实践,自主研发在当地的实践应用点,通过共享平台的建设,保证初小衔接课程的有效内容涵盖性,通过线上课程的有效资源,丰富了线上教学的形式,将学生的学习方法从线下听老师讲转变为线上学生的自学与课下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学习的可衔接性和调节性,最终为学生顺利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学习阶段服务。

3.3建立“研、训、教”一体的区域网络平台

研、训、教即指的教学、科研培训以及教学转化等方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科研是引导学校老师不断的经过教育规律的摸索,将小学、初中衔接课程的体系进行教研。教师的培训是有效的保证课程能够准确实施的基础。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合理的转化。而教学转化是将教师培训方面的经验有效的转化成初小衔接的课程平台基础。目前通过课程平台基础的建设,能够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从个体作战变为集体科研的有效转变。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通过校际联合教研培训,加强初小课程的设计。目前可以通过区域内的教研联合培训,按照定期举办初小衔接课程组的教研活动,有效的记录科研过程,形成成果。能够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使得初小教师能够在初小教研课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能力。二是建立骨干的初小教学团队。选择各校的骨干教师力量在日常教学思考等过程中加强诊断汇报,不断的优化课程体系,兼顾各方的利益,保证初小衔接课程能够充分的展开,制定联合学习课程表,使得在区域内的小学生都能够有效的利用该项成果。通过初小联合的教研逐步的扩大到制度改革和体系改革方面,形成初小衔接的教学管理体系,健全制度建设,加强过渡期教育,发挥优势互补情况。在基于小学育人方面,加强终身教育理念,有助于九年一贯制教学过程中的连续性。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初小衔接过程对于小学生顺利的升入初中学习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应有效的保证初小入衔接过程的合理教研活动,打破传统固有的分阶段学习观念,有效的加强初小衔接课程的课程设计,建设破解初小衔接现实困境的区域突破路径,为不断的提升初小衔接实施效果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洪志忠,谭蔚.回归课程标准——解读“初小衔接”的一种思路[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2,(6).

[2]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3]朱治国.衔接教育:一个不该出现的概念[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4]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18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