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

吕舒桥

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230001

摘要:目的:探究在儿科护理风险事件中,采取风险防范式管理措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在2020年-2021年间收治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儿不良事件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要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且家属对于护理工作开展满意度较高。结论:将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在儿科的护理风险事件中,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提升家属对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风险防范;儿科护理;风险事件

前言:

儿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年龄都比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治疗中往往需要辅助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配合治疗度较低,会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对护理工作产生影响,甚至于出现静脉穿刺多次进行等。风险防范式护理是一种预见性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经过详细的分析并总结护理中存在的风险,给出一些预见性的解决策略,强化护理人员的培训,避免在后续患儿治疗中出现风险事件,提升护理工作开展的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在2020年-2021年间收治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年龄4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6.34±0.82)岁,观察组患儿年龄4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6.42±0.71)岁。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对照组患儿采取的是常规护理措施,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结合儿科护理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强化巡护的次数,结合医嘱及时告知患儿家属用药方法与饮食要求,并且与患儿家属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

观察组患儿则是建立起风险防范管理小组,主要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分类与总结,其包含了护理文书的漏洞、不按规定用药等[1]。找寻风险存在的原因,给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对于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找寻最终解决办法。儿科的护士长结合患儿的特点,为其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培训方案,从而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工作能力,主要包含护理常规、核心制度等。着重强化对护理人员儿童穿刺知识的培训,从而提升护理人员穿刺水平,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模拟演练,对一些常见的突发事件加以设定,评估护理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完成培训之后,要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结合奖惩机制的应用,强化培训工作开展效果。患儿在入院接受治疗时,可以鼓励家属与护理人员共同制定护理措施,并参与到护理中,采取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方式,告知其在护理中出现风险事件的影响,强化监督与护理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上减少出现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在病房中避免放置一些细小或具有危险因素的器具,定期组织患儿家属参与到意外事故防范讲座中,主要讲述的是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等,提升患儿家属的责任意识[2]。同时需要对患儿护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病区环境、健康宣教以及跌倒坠床等,根据最终的评估结果加以整理改进,提升护理工作开展效果。

2、结果

2.1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根据调查发现,观察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要低于对照组,其存在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组别

坠床

非计划性拔管

留置针压伤

共计

观察组

0(0.00)

0(0.00)

1(2.00)

1(2.00)

对照组

1(2.00)

3(6.00)

3(6.00)

7(14.00)

2.2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其存在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别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

观察组

33(66.00)

15(30.00)

2(4.00)

48(96.00)

对照组

22(44.00)

19(38.00)

9(18.00)

41(80.00)

3、讨论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因为患儿的心理、行为以及语言等发育并不成熟,所以无法有效的配合开展护理工作,无法与护理人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是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坠床防护等工作中,无法与护理人员之间形成配合,就增加了护理工作开展难度,同时也提升护理技术难度与护理风险[3]。随着患儿病情的不断发展,出现意外事故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在儿科采取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医学发展中,常规护理是比较基础的一种护理方式,缺乏对潜在性护理因素的预见性,无法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强化控制。

风险防范式护理将风险事件的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防,护理小组内部成员通过相关循环方式强化对各种风险因素的分析与总结,及时的纠正护理中的错误方法,强化对容易发生风险事件的工作环节管理,减少工作中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在本次研究的开展中,针对于患儿采取了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在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其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将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在儿科护理中,提升患儿配合程度的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在风险防范式护理中向患儿家属进行相关培训,避免其在后续的治疗与护理中出现安全隐患,充分的发挥出家属的协同作用,保障患儿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家属可以采取一些正确的防护措施[5]。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定期会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升工作开展的专业性,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升风险意识与综合素质,激发出护理人员参与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护理过程中获取患儿的信任感,从而提升治疗工作开展的配合程度,降低治疗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结语:

总的来讲,在儿科护理工作开展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提升风险防范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等,在临床应用中有着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曾晓兰,刘春梅.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6):230-231.

[2]赵萍,段云云.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住院患儿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5):163-165.

[3]张霜霞. 儿科护理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与应用分析[J]. 系统医学,2021,6(03):193-195.

[4]张荣莹.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21,40(04):128-130.

[5]周主华. 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对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影响[J]. 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4):25.

作者简介:吕舒桥(1990年3月 )女,汉族,本科学历,安徽合肥市人,现就职于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职称:护师 ,研究方向:儿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