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2
/ 2

中药汤剂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肖鸣

湖南省衡阳县中医医院骨一科 4212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汤剂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其用药安全性。方法:在我院收治的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中,择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入院的116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盲选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8),其均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之上,予以甘露醇干预;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之上,予以中药汤剂治疗。就2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统计,且评估其疗效,记录用药后的肢体肿胀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肿胀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以中药汤剂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可快速消除肿胀,保证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可进行推广。

【关键词】中药汤剂;骨折后肢体肿胀;安全性;效果

在意外事件发生率不断上升的状况下,骨折患者的数量也在增多。骨折的发生,会使得患者局部功能存在障碍,且伴随着疼痛、出血、肿胀等一系列症状。目前,临床对骨折患者多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效果理想。但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很容易出现肢体肿胀的现象,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控制,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导致骨痂生长缓慢,进而引起感染、血栓以及肢体坏死等现象,轻者影响患者的康复时间,重者会导致肢体功能康复效果较差。在这种状况下,临床必须要及时对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予以干预措施,以保证其康复效果。在既往工作中,临床多主张以溶解血栓与加大血流量来进行骨折后肢体肿胀干预,但疗效并不理想。我院在实践中,以中药汤剂来对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详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收治的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中,择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入院的116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盲选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8)。

对照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33:25,年龄在19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9±5.62)岁,胫骨骨折22例、股骨干骨折20例、尺桡骨骨折11例、肱骨骨折5例;

观察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34:24,年龄在20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72±5.74)岁,胫骨骨折23例、股骨干骨折21例、尺桡骨骨折10例、肱骨骨折4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骨折后发生肢体肿胀,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1];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缺损;患者认知功能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确定P>0.05,可比。

1.2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对其予以常规治疗,其以卧床休养、患肢抬高、对症干预等内容为主。如果疼痛较为严重,需要予以止痛药物。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选取甘露醇进行治疗,甘露醇注射液生产自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228,选取浓度为20%的甘露醇,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每日1次,每次125mL,持续用药7d。观察组在基础干预上,使用中药汤剂干预。药方为:陈皮、郁金、乌药、木香、青皮各15g,香附、柴胡、泽泻、路路通各12g,泽兰10g。根据患者肿胀部位的不同,来进行辨证分析,并对药物进行增减。如果患者上肢肿胀,则需要在方剂中,加入羌活与桂枝;如果患者下肢肿胀,则需要加入独活和川膝。将药方中的药物加水煎煮,取得500mL的药汁,并且分为2份,于早晚2次服用,持续使用15d。在治疗期间,配合按摩手法,以揉、捏、屈、抻等方式,来进行干预,促进血运循环,消除肿胀。

1.3 评价指标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2],来将治疗效果划分为三个层次。显效:患者在治疗后,肢体功能基本正常,疼痛感完全消失,肿胀明显消除或者与正常差差异不超过0.2cm,在3d内消除;有效:患者在治疗后,肢体功能与疼痛相对好转,肿胀程度与正常状况差异在0.4~0.8cm,且在3到6d内完全消除;无效:患者在治疗后,肢体功能与肿胀程度无变化,且在6d内未消除。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和肿胀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62b2dcf4853a8_html_e5143fd98da149bb.gif )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8

38(65.52)

19(32.76)

1(1.72)

57(98.28)

对照组

58

27(46.55)

19(32.76)

12(20.69)

46(79.3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17%(3/58)低于对照组的22.41%(13/58),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肿胀消失时间为(3.02±0.12)d短于对照组的(4.68±0.45)d,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骨折发生后,机体会出现严重的生理应激发应,而在治疗时,又会做切口,这就很容易造成二次生理应激反应。肢体肿胀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骨折后外伤炎症反应出现,进而损伤组织就会有出血和体液渗出的现象,再加上疼痛的影响,就很容易出现肌肉痉挛,静脉和淋巴管瘀滞,而在治疗期间,需要保持长时间的制动,肌肉缺乏运动,就可能会出现萎缩,舒缩能力缺失,淋巴管与静脉回流缓滞,血管管壁通透性提高,管壁就可能会出现扩张的现象,进而出现水肿[3]。肢体肿胀不仅会导致动脉供血存在缺失,肢体康复所需要的营养不足;除此之外,肢体肿胀还会导致患处难以正常使用石膏和夹板固定,这将会对其恢复产生限制。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及时对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进行治疗。在以往,多根据患者的症状,采取对症治疗,且以甘露醇进行消肿。在甘露醇使用后,血浆渗透压会上升,细胞间液内的水分会快速地转移到血管之中,从而使得细胞外液量下降,来达到改善水肿的目的[4]。但这种药物使用时,很容易导致机体水电解质失衡,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休克的现象。也有患者会出现急性肾损伤。因此,临床对于这种药物的使用并不主张。相对来说,中医认为,骨折后肢体肿胀是因为外伤致筋脉损伤,气血瘀滞所致[5]。在治疗时,也需要选取消肿止痛与活血祛瘀的汤剂。在本次研究中,选取的中药汤方为陈皮、郁金、乌药、木香、青皮、香附、柴胡、泽泻、路路、泽兰。其中,木香与陈皮具有助气行血的效果;香附、柴胡、郁金具有疏肝理气的效果。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达到消肿止痛与行气活血的效果。再以按摩手法进行辅助,能够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可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以中药汤剂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可快速消除肿胀,保证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可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邱茂春.中药汤剂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健康必读,2019(11):217,219.

[2]李红伟.中药汤剂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J]. 大医生,2019,4(2):80-81.

[3]张著贤.中药汤剂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40例效果观察[J]. 养生保健指南,2017(26):71.

[4]任明彪.中药汤剂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研究[J]. 医药前沿,2017,7(8):83-84.

[5]张海.中药汤剂在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2018(4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