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 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卢江林、熊如意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摘要:针对当下学校主导的职业教育很难与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接轨问题,提出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构建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本土化探索与实践模式。引进德国行业协会职业教育标准开发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行动为导向的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链接教学站和企业站,有效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实现并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

关键词:职业行动能力;跨企业培训;双元制;本土化探索

基金资助:202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三站互动、分段交替”的中德双元制本土化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202165);2021年高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德双元制本土化学习领域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PLC控制技术》(Z213276)


中图分类号:TP39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学历教育为主,高职教育专业课程采用统一的教材,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补充,或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1]。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质量控制,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学历教育为主,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2]。除了体制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学校领导下的职业教育培训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企业不愿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双师型”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包括学校教学和企业培训,并通过第三方行业协会认证[3]。以德国教育行业的职业培训为例,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和专业特点,改变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模式,引进德国职业资格认证,建立中德交叉企业培训中心,开展职业培训与认证,以德国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充分发挥其办学优势和办学质量的领先优势。

1跨企业培训双元制本土化探索

1.1构建三站互动分段交替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着诸多困难,除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外,主要原因是课程与企业存在严重脱节。为此,应在企业间建立培训中心,建立中德三站互动式、分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展面向行动的模块化培训课程,加强模块化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学校教学基地、企业实习基地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有机结合[4]

1.2构建中德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体系

在中德企业交叉培训中心建立培训体系,推进行动领域模块培训课程建设。关于职业行动,将根据德国工业协会职业培训标准条例,制定相应的模块培训课程,培训师将在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面向行动的培训。本课程综合了一般职业技能、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培训课程分为五步:任务辅导、计划、生产准备、业务实施和技术转移,让学徒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职位的技术标准。在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模拟工厂环境中,也需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学徒的专业能力在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行动导向的培训和学习中得以持续提升,重点在于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强化模块化训练课的开发能力和训练力,不断提高面向训练场的训练课教学能力。

1.3开发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

把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起来,促进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学习型课程是在传统人才论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一种学习型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小组讨论、制定作业计划、编写学习报告等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运用。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学习领域,学生需要从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获取信息,将信息检索与排序、规划与时间管理、方案评估与决策、团队合作与冲突处理、组织与领导、沟通与协调、跨专业行为等能力全面融入教学过程,以计划、决策、组织与评价为导向。

研究型学科的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能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网页。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应该成为传统知识的讲师或技能训练者,在这一领域的课程学习,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和未来工作所需的社交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种能力在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中被明确定义为一种关键能力,德国学校教育中必须给予学生的软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跨专业的行为能力,例如方法能力,社交能力等等。通过对德国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并结合项目申报,按照“一课一科”的模式,开展课程研究。

2构建产教融合平台

设立教学站、与企业站,教学站主管学习部分,企业站主管岗位培训部分,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链接教学站和企业站,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涵盖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岗位技能的培养等多个方面,以此为基础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国内机电专业实际教学情况,使之本土化,进行跨企业培训双元制本土化实践。

3跨企业培训双元制本土化实践

在德国 AHK机电一体化工程师计划模式下,设定德国 AHK工业机械师的职业教育标准,确立中德学院的指导思想。AHK机电工程师和 AHK工业机械师的职业培训系统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确定的,与此同时,德国和中国正在实施一系列双重认证计划。

3.1建立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培养模式

“学徒制”是德国双元制的特点,双元制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其本土化的关键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以企业技术资料为依据,编写校本教材,由企业培训中心培训专业教师。由国家企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实习和后期实习,使中国企业看到了双元制培训的优越性,也认识到了参与培训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训练过程中,中国企业从提供实习岗位、教材、兼职教师等方面,逐步融入训练过程,最终形成“政府支持、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双中心训练模式。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信息等支持。要在学校为主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人才培养方向,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推进产教融合,根据教学计划,由学校教研室和企业培训中心分别承担教学任务。每两个月学生通过参加德国工商会考试和中国职业技能鉴定,轮流到学校和企业学习。与德国相比,学校最为重要,它肩负着更多的教学任务,更加注重教育功能。不仅可以培养岗位和专业人才,而且还可以培养社会和文化人才。

3.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体系

德国双元制也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发展,随着对德国课程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掌握,学校紧跟德国的步伐,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从专业理论、专业制图、专业计算、专业培训等课程设置,到“技能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了适应岗位需要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每个课程都以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教学计划。针对当前国内企业实践存在的不足,开发了渐进实践课程。参加培训的人必须获得德国商业协会的基本证书或职业技能认证。以德育为重点,把职业教育从技能教育提升到价值教育。

3.3建设综合性的实训实习基地

当前,我国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建设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已经成为高校与企业合作不可或缺的资源,按照高水平的设计、高标准的施工、高效率的使用,学校与五十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学校拥有开放式“五区”各实习教室和教学车间,包括开放式的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工具书、企业产品、文化展示等。五区仅作功能区分,无物理隔离。“产、学、研、训”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校“双轨制”教学、实训提供了一种模拟仿真环境。

4总结

4.1存在问题

(1)中德双元体制的本土化缺乏顶层的制度设计,在实际运行中也缺乏制度保障。

(2)中德双元制本地化人才培养模式中,跨企业培训中心有三个交汇点和交错分段,要求其独立运作。目前,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改进。

(3)德企业资源的缺乏,使得德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资源难以构建。

4.2改进措施

(1)聘用熟悉海内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建立坚实的教学队伍,推进双元制在中国、德国的本地化。

(2)强化中德企业培训中心合作,对培训中心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从微观上推进课程建设。

(4)为学校与德国外资企业深度合作搭建平台,为德班学员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4.3工作计划

(1)加强化中国德国合作教育专业建设,按照双系统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强化课程建设,加强跨行业的培训中心,设定德国培训中心,拓展学校的平台型德国合作企业,完善中德双元制本土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与德国企业的对接,着手解决校企合作难题。学校和企业双方积极加强沟通联系,在制度建设、实践教学和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陈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J]. 成人教育, 2019, 039(010):79-84.

[2]刘金彬, 赵蓓, 曹明才.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 财会月刊, 2018, No.840(20):101-107.

[3]谢莉花,余小娟.德国资格框架实施背景下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条例设计[J].外国教育研究,2018,45(03):18-34.

[4]左冬红, 程文青, 罗杰,等. 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探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173(06):19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