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舞蹈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浅议大学舞蹈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

刘杰

四川工商学院 四川成都 611745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艺术修养的建设。舞蹈作为音乐学科范围内规范自身形体、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课程。在大学阶段的教学目的主要为培养节奏意识,使学生在具备良好的节拍感的前提下规范自身的舞蹈动作,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跳舞水平。由此,舞蹈教师需要提高对节奏教学的重视,以充分培养大学生的节奏意识。本文对当前节奏意识培养在大学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提高学生节奏意识的培养策略,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跳舞水平。

关键词:节奏意识;舞蹈教学;重要性
1、节奏意识培养在大学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趋近成熟,生活阅历也十分丰富。因此,教师通过培养其节奏意识不仅可以提高跳舞水平,还能促使其养成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水平。在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如雨滴落在地面的声音、知了的叫声等,均是富有节奏感的声音。由此,通过培养在生活中发现音乐节拍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并能有效提高其审美水平,从而促进其音乐修养的提升。此外,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音乐节拍通过舞蹈表现出来,可以使舞蹈内容更加充实,能给观众带来更真实的观看体会,对学生内心情感的诠释也更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跳舞水平。
        1.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性
        节奏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表演者对节拍感的体会,使表演者能对舞蹈动作的每一个角度、变化都牢记于心,并能形成肌肉记忆。在表演时,表演者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够互相配合,从而使表演者能完美表现各个舞蹈动作,提高对身体协调与平衡性的把握[2]。由此,表演者的舞蹈基础更为牢固,自身的协调性也得到有效锻炼,这为其在以后的舞蹈学习中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1.3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节奏意识是表演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把控音乐旋律的变化,提高舞蹈表演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表演者具备良好的节奏意识,才能加深自己对舞蹈内涵的体会,进而给观众带来更具情感的表演,从而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由此,教师通过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强对表演者节奏意识的培养,使其对舞蹈过程中音乐节拍的变化有更明显的感知,并能加深对动作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的体会。此外,由于舞蹈与音乐是分不开的,表演者在对自身节拍感进行培养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表演者节奏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表演者音乐与舞蹈的双重提升。

2、节奏感培养具体做法
        2.1重视形体训练
        对舞蹈训练来说,形体训练是非常基础的内容。形体训练能够塑造优美体态,使学生形成独特良好的气质。要强调的是,培养气质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体态培养的同时,身体也得到了开发。学生把握气质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舞蹈原理。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能够让形体训练达到一定高度,建立深刻认知。节奏感所呈现的就是形态、形体特征。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形体训练,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提醒学生改进。通过反复调整,提高学生的形体素质水平,自然化舞蹈动作,展现节奏感。
        2.2重视音乐理解
        舞蹈需要音乐的配合,与音乐的配合所展现的正是节奏。把握节奏需要舞者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在舞蹈的过程中,动作需要与音乐旋律相契合,形成与内在条件相符合的旋律。舞者将音乐和动作合二为一,营造出一种天然的动作体态,而这正是观赏者能够形成美感的前提条件,是舞者动作与节奏、节拍保持同步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重视实践。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则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舞蹈节奏和乐曲。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发表对舞蹈音乐的理解,随后认真点评。教师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可以适当地为舞蹈音乐补充一定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感同身受。通过反复理解、反复训练,达到与思想对话的高度,这样学生的舞蹈动作与节奏形态才会别具一格,富有魅力。

3、提高学生节奏意识的培养策略
        3.1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为提高对表演者节奏意识的培养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并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以使表演者在情境氛围的感染下,加深对歌曲的节拍、旋律、内涵等方面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对舞蹈动作的感知,有助于自身节奏意识的培养。同时,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还可以促进舞蹈教学的直观化,有助于夯实表演者的舞蹈基础,从而提高其跳舞水平。以《北京、北京》教学为例,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软件播放原曲,为表演者营造音乐氛围。随后再引导表演者加深对乐曲中旋律及节拍的变化,并慢速播放等功能对不同节拍下动作变化进行更细致的展示。最后,教师再引导表演者进行自主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表演者节奏意识的培养效果得以提高,其表演的内容及情感也更加丰富,有助于观众观感体验的提升。


        3.2设计趣味化的节奏游戏进行创新
        在实际的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情的变化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其学习态度。节奏游戏的应用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还可以强化学生对节拍变化的感知,从而提高其节奏意识的培养效果。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动物的动作进行模仿,并以此来独立进行编舞、创新等,从而训练学生的肢体表现力。如教师可以根据当下较流行的《学猫叫》等歌曲来设置游戏,根据歌曲的内容及特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舞蹈动作,并其他同学面前表现出来;其次,教师可以为表演者设计律动游戏,让表演者根据播放的音乐来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使表演者的身体协调性得到锻炼,这对表演者的正式表演也有着较大的帮助;最后,教师可以鼓励表演者独立完成律动游戏的创新,充分发挥其在节奏教学和舞蹈训练中的自主意识,这不但可以进一步彰显大表演者的个性,还可以有效调动表演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表演者的节奏意识,加强表演者表演的效能感。
        3.3加强动作的规范训练
        舞蹈表演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表演者对肢体动作的把控。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肢体动作的强化训练,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并通过示范教学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动作变化的理解,从而发现自身表演中存在的不足,以规范自身的动作展示。同时。教师还可以对训练方式进行创新,如根据学生跳舞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各小组对舞表演进行重新创作,包括曲调、动作、节拍等,通过团队配合来提高表演的展现力。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还能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在分组合作训练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观察彼此的动作,针对成员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团队的“短板”水平,从而使小组整体的节奏意识得到培养。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举办小型的舞蹈比赛,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节奏意识,促进舞蹈表演水平的提高。
结语:节奏意识的培养使教师提高大学生跳舞水平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节奏意识的培养,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设计趣味化的律动游戏进行创新、加强动作的规范训练等方式,充分提高学生对舞蹈节奏的感知,全面提升自身的跳舞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晨彤,赵丹.探索节奏意识培养在大学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J].才智,2019(32):85.
        [2]李冉.节奏意识培养在大学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艺术品鉴,2019(30):363-364.
     [3]赵征.关于大学舞蹈教学中节奏意识的培养思路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7):123-124.

 [4]吴琼,陈慧娇.浅谈在大学教学中音乐表演与舞蹈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9,(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