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卷烟送货模式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5
/ 4

跨区域卷烟送货模式的构建

王琳

驻马店市烟草公司卷烟物流配送中心 河南新蔡 463000



【摘要】随着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卷烟物流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实现卷烟物流的降本增效,驻马店市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以跨区域配送为立脚点,打破原有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配送模式,对全市卷烟物流配送线路进行创新性改革。

【关键词】跨区域 送货模式 线路优化

一、选题背景

1.1政策环境

现代物流的目标就是要用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目标水平的物流服务。物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并在生产、流通、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且获得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改变经济运行方式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是每个物流公司必须考虑的问题。

1.2现实需要

如何在尽量满足客户满意度的前提下,合理地降低配送成本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跨区域配送问题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产生的。以优化线路为对象,通过线路规划、线路优化实现跨区域送货模式构建。选取恰当的车辆、人员、路径,可以加快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提高配送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二、现状分析

2021年驻马店全年配送卷烟 20.83 万箱,单车配送量 3742.12箱/车,送货总里程近 220 万公里。现有配送车辆56辆,56条送货线路。自2019年10月份以来,驻马店市统一实行“一级配、一级送”模式,全市直送比例达到58.33%,配送效率得到提升。但由于受行政区划制约,各区域内送货线路依然“各自为政”,下辖九县与驻马店市本级存在送货区域交叉,没有实现配送线路的最优化,配送线路安排结果科学性不足,是当前配送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

三、跨区域卷烟配送模式的探索

3.1线路优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比2020年、2021年对标指标完成情况距全省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纠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送货线路没有选择最优路径。行政区域型的送货线路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严格按照区域划分进行配送,而不是从最短距离来考虑,经常会那个造成送货多走“冤枉路”。因此,在配送运输过程中,车辆利用率不高,配送线路不经济,造成运输费用居高不下。

(2)送货量不均衡。在送货区域分散,订单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有的线路送货工作量“吃不饱”,有的线路工作量压力较大,造成送货工作量不均衡,使送货人员之间产生攀比抱怨心里,直接影响送货服务质量。

(3)送货重复现象。由于各县行政区域相互交错,配送辐射范围重复率重复率高达20%,经常会出现重复送货的情况。

例如:驻马店市驿城区开源办事处的10户经营户从物流配送中心出发到目的地直线距离为25公里,遂平的同周期石寨铺线路送货车路过此地,且当天该车送货户数少,单车装载率低,若不考虑行政区域因素,则可以将这10来户调配到遂平线路进行配送。像上面这种情况还有很多。

3.2跨区域卷烟送货模式的探索

跨区域卷烟送货模式打破以前固化的送货线路和车辆设置模式,以“最佳行驶里程、最佳工作均衡、最佳车辆装载”为原则,根据“三县一区”每日工作量设置车辆装载数量、送货户数和里程参数,通过系统内部数据的数据算法进行订单截取,以量定车、以户定车,实现最佳送货线路的规划。

四、跨区域卷烟送货模式可行性分析

4.1设定目标—选取试点

打破行政区域划分,这部分工作看似简单,只需要把现有送货线路取消,重新进行线路的分配即可。但是驻马店市涵盖九县一区共56条送货线路,如果一次性全部撤销,将全市2万多个卷烟零售户重新分配,工作量大,难度高,很难实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采取分步完成,选取试点,逐步推进,各个突破的方法。选择与市区相互连接的三县(确山、遂平、汝南)一区(市辖区)开始,试推行跨区域送货模式。

4.2可行性分析

综合指标:跨区域送货模式的构建以降低物流费用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总目标,结合辖区区域特点,力求减少送货线路。

区域

各分部

商户数

年销量(箱)

现有送货车辆

单车装载量

日单车装载量

中心本部

城区

2781

70

7

3781.13

75.62

确山

1409

71

4

3233

64.66

遂平

1573

79

4

3473.5

69.47

汝南

1867

74

5

3779

75.58

构建模式:(1)第一种构建模式:以确山、遂平、汝南以及市辖区开始,对所有卷烟零售网点进行梳理,打破下属各个乡镇、村落界限,重新设置车辆装载量和户数,对线路进行优化,生成新的送货线路,每次线路优化都更新原有送货线路,如此反复,逐步扩大,完成跨区域配送线路的整合。这种模式的构建,使送货线路重新分配后每条线路距离较短,线路数量减少,行驶总路程减少。

例如:①城区1(632)+确山1(286)+遂平1(271)+汝南1(306)=1501户。

将同一周期的商户组成一个大顺序,以市辖区最远的西四乡为起点,自西向东排成一个大顺序,到中心点后分别向确山、遂平、汝南进行逐步扩散。

第二种构建模式:对集中相邻存在交叉的送货线路进行调配整合,例如:确山、城区周一线路在原有送货线路不改变的基础上,将交叉重叠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即将原先多车组协同的块状配送模式,调整为单车分散独立的线状配送模式,以量小拼车、量大帮带的方式,提高车辆装载量,减少送货车次。

①城区固定线路2与确山固定线路2,城区7线路朱古洞9户商户可以合并到确山2城关线路。

②城区固定线路3与遂平固定线路3,城区6线路开源办事处10户商户可以合并到遂平4车站线路;城区6线路与遂平4线路送货区域存在交叉重叠,且当天城区6送货量大存在跑二趟现象,遂平4线路送货量小、户数少,调配后既实现了送货量的均衡又减轻了城区车辆送货压力。

③城区固定线路4与汝南固定线路4,城区7线路当天送货区域跨度大,送货量较大,汝南1或者汝南2均路过城区7线路18户商户,且当天两条线路商户数量少、烟量小,可以顺路捎带,既减少城区送货车辆压力,又提高了汝南单车装载率。

④城区相对固定5与确山相对固定5,城区7线路剩余商户(大顺序498-534)与确山2普会寺线路、确山3城关线路均路过,且当天两辆车户数少、烟量小,可以顺路捎带,当天城区可节约2车次。

以上方法,对市辖区实行全动态优化,周边的确山、遂平、汝南保持原有相对固定线路不变,对已经满载的线路不再进行设置,达不到设定值的线路,把市辖区邻近商户添加进去,进行二次分配,这种构建涉及范围小,稳定性强。

第三种构建模式:对存在交叉区域的送货周期进行整合。例如:确山1、城区1重组为一个新的相对固定周期,以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为发车点,按照自西向东的商户排序,在实现最大装载量、满载户数的基础上,逐步向周边扩散,以此达到送货里程减少、送货效率提升的目标。

①城区固定线路2(617)+确山固定线路2(278)=895户重新进行整合,组成一个新的相对固定顺序,遂平、汝南当天原有线路不变。

②城区固定线路3(613)+遂平固定线路3(320)=933户重新进行整合,组成一个新的固定顺序,确山、汝南保持当天原有线路不变。

③城区固定线路4(649)+汝南固定线路4(337)=986户重新进行整合,组成一个新的固定顺序,确山、遂平保持当天原有线路不变。

④城区固定线路5(534)+确山固定线路5(287)=821重新进行整合,组成一个新的相对固定顺序,确山、汝南保持当天原有线路不变。

以上方法,需要小范围内的调整商户顺序,风险相对较小,合并后的大顺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设置车辆装载量和满载户数,由系统自动把交叉部分商户自动排列到相应的线路。

可行性分析:以上三种构建模式,日单车装载户数、单车装载量、送货时间均在合理范围内,最终都能实现跨区域送货。

Shape1

可行性指标

优化后指标

是否合理

日单车装载量

小于120件

76件

合理

单车送货时间

8小时

6.8小时

合理

单车覆盖商户

60-75户

82户

合理

综上,通过多方论证,在对以上三种构建方案进行模拟试运行后,发现第二种构建模式风险小、稳定性强、可行性高,确定采用第二种构建模式。

五、跨区域卷烟送货模式的实施对策

在当前驻马店卷烟物流商零在途系统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我们对市辖区、确山、遂平、汝南四个区域的配送坐标进行精准采集,构建完整的配送网模型,对现有卷烟配送网络及线路进行重新规划,为跨区域送货的构建奠定基础。

接下来,我们为跨区域送货模式的推广运行进行统筹安排,归纳总结为四个阶段:

  1. 采集坐标,完善坐标网络对跨区域配送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阶段,主要维持在原有的运行模式发热基础上逐步探索,尝试是主要的,在少量的改进线路上,仍然存在优化选择最佳线路的问题,但是总体来看,因为改动只是小范围的,因此风险并不大,技术要求不高,难度较小。

  1. 分析研究访销数据,以数据为跨区域配送的构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这一阶段,要尝试打破行政区域配送模式,特别是对交叉区域服务对象进行评估,收集详细的数据、判断交叉区域的位置。用不同的方案比较各种线路优化的运行效果,采用各数学或仿真方法决定决定最有优线路,最优方案要确定,但不急于实施。

  1. 线路优化方案的构建,线路优化是跨区域配送的核心内容。

这一阶段,线路优化方案出来后,从整个运行的调度、人员的工作安排,到硬件设施的磨合,再到信息系统工作情况的调整,不会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预见到的情况是各种系统之间的拟合度开始时会比较低,随着工作的进程的发展,拟合度会越来越高。

  1. 线上实验与线下实践,系统构建运用真实数据进行模拟计算。

这一阶段,跨区域线路优化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整个新的模式全面运行,客户的服务和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并且向预期的目标逐步接近。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调配资源,最大限度减少环节,优化流程,缩短运距,最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卷烟配送的服务质量,进而提高配送效率的目的。

六、应用情况

通过提高车辆满载和最大服务商户数两个维度以及对配送路径的优化,我们统计一周四个区域的优化结果:

城区公司622-626 一周数据汇总


出车次数(次)

预计行驶里程(公里)

预计配送时间(小时)

油耗(11L)

满载率

优化前

35

2623.41

228.79

28857.51

0.56

优化后

30

2067.63

210.82

22743.93

0.68

增减情况

5

555.78

17.97

6113.58

0.12↑


确山县622-626 一周数据汇总


出车次数(次)

预计行驶里程(公里)

预计配送时间(小时)

油耗(11L)

满载率

优化前

20

3080

164.26

33880

0.43

优化后

16

2548.89

143.71

28037.79

0.54

增减情况

4↓

531.11↓

20.55↓

5842.21↓

0.11↑



遂平县622-626 一周数据汇总


出车次数(次)

预计行驶里程(公里)

预计配送时间(小时)

油耗(11L)

满载率

优化前

20

2226.82

259.25

24495.02

0.507

优化后

18

1957.62

255.9

21533.82

0.565

增减情况

2↓

269.2↓

3.35↓

2961.2↓

0.058↑


汝南县622-626 一周数据汇总


出车次数(次)

预计行驶里程(公里)

预计配送时间(小时)

油耗(11L)

满载率

优化前

25

2780.49

279.16

27495.14

0.56

优化后

22

246134

269.20

26533.25

0.72

增减情况

3↓

269.2↓

9.94↓

962.98↓

0.16↑

综上,可以得到结论通过优化车辆、行驶里程与配送时间、油耗、人员都有明显的减少,同时车辆的满载率有不同程度提升。

七、效果检查

卷烟跨区域卷烟送货模式的构建是驻马店市卷烟物流配送的一次创新,三县一区在在行政跨区域方面做出来很多努力,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从直观经济层面上来说: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一是减少了送货车辆使用数量和运行车次,提高了车辆装载率,增加了单车送货户数,实现了人员的柔性调配,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二是减少了车辆尾气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资源消耗。

(二)配送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跨区域配送模式通过打破行政区域,将配送资源进行优化,并科学合理第调整运输结构,形成路经济合理、高效灵活的物流配送体系,达到了运送距离最短、费用最少、效益最佳的目的。

(三)提升了客户服务质量。跨区域送货模式的推行,有效解决了当前三县一区配送量不均衡和人员相对不足的问题。在管理上,我们完善并制订了《送货服务规范手册》、《卷烟换货管理规定》、《客户投诉处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落实到线路管理员,将问题落实到送货员个人,进一步提高了送货服务水平。

(四)促进降本增效。跨区域送货模式下的行政区划,可以突破客户经理走访线路的限制,对零售客户按照“距离最近、配送方便”原则,根据地理位置优化排列,科学划分配送线路,提高了车辆装载率,降低了运输成本。

八、结束语

驻马店卷烟物流配送中心推行跨区域送货模式以来,经过一系列的优化措施,各个配送区域布局更合理、地理位置相对集中,送货车辆人员、耗油量相对减少。个别线路送货路程由原来的120公里变成现在的80公里,每月节约油耗1000元左右;同时,实现了合车并线,城区送货分部减少送货用车2辆,精简人员4人;“三县一区”配送区域内各条路线工作量大体平衡,充分调动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送货顺序更加合理,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了服务水平。跨区域送货模式的推行,科学合理地调配资源,提高卷烟配送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减少环节,优化流程,缩短运距,最终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的目的。建议下一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任香菊. 卷烟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及配送路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21.DOI:10.26976/d.cnki.gchau.2021.001969.

[2]刘青霞,王茂春,王璐.卷烟物流跨区域配送模式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07):40-42.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0.07.008.

[3]程小亮. 卷烟配送的路线优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