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3
/ 3

大学生人际关系、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

张小敏1通讯作者 宋慧敬 2

1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郑州轻工业大学 政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摘 要:为了研究当代大学生睡眠质量状况,探讨人际关系、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本文使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得出结论:人际关系各因子与焦虑对睡眠质量影响显著,与异性朋友交往、焦虑均对睡眠障碍有增强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焦虑;睡眠质量


1 引言

本研究将人际关系和焦虑作为自变量,睡眠质量作为因变量,着重分析三者的相关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300名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份,平均年龄(20.49±1.22)岁,有效回收率为90.33%。其中男生101名(38.85%),女生159名(61.15%);一年级学生13名(5.0%),二年级学生45名(17.3%),三年级学生195名(75.0%),四年级学生7名(2.7%);文科专业118人(45.4%),理科专业142人(54.6%);农村人口196人(75.4%),城市人口64人(24.6%);独生子女40人(15.4%),非独生子女220人(84.6%)。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该问卷由郑日昌教授编写,包括交谈、与异性朋友交往、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4个因子,共28个题目。根据人际关系量表的评定标准,总分为0-8分,表示与朋友相处时困扰较少;9-14分表示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28分表示在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得分越高,表示受困扰越严重。此问卷的信度系数是0.84。

2.2.2 焦虑自评量表(SAS)

该问卷用于测量成人焦虑状态轻重程度,包含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20个项目得分相加并乘以1.25后的整数部分即为SAS的标准分。参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50分为无焦虑症状;50-60分为轻微至轻度焦虑;60-70分为中至重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2.2.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

PSQI 由 18 个自评条目组成,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催眠药物的应用和日间功能障碍 7 个成分,每个成分按 0~3 等级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 PSQI 总分,总分范围为 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 总分≤7 分为睡眠正常,>7 分为睡眠障碍。该量表各条目间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 0.742。

3 结果

3.1 大学生人际关系、焦虑及睡眠质量指数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260名大学生中,有134人(51.5%)与朋友相处时困扰较少,有79人(30.4%)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还有47人(18.1%)与朋友相处上困扰较严重;无焦虑症状的有204人(78.5%),轻度焦虑有45个人(17.3%),中度焦虑有8个人(3%),重度焦虑有3个人(1.2%);睡眠正常的有85人(32.7%),有睡眠障碍的有175人(67.3%)。

3.1.1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各维度、焦虑和睡眠质量的差异比较

男生和女生在交谈维度上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各维度、焦虑和睡眠质量的差异比较(M±SD

因变量

男(N=101)

女(N=159)

t

交谈

2.891±1.948

2.396±1.706

2.156*

交际与交友

2.851±2.113

3.062±2.121

-0.784

待人接物

1.316±1.542

1.151±1.273

0.942

与异性朋友交往

2.089±1.918

2.157±1.651

-0.304

人际关系总分

9.148±6.431

8.763±5.367

0.516

焦虑总分

35.277±8.039

33.654±7.098

1.706

睡眠质量总分

10.287±6.389

11.302±6.374

-1.250

注:*p<0.05,以下同。

3.1.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各维度、焦虑和睡眠质量的差异比较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焦虑总分上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p<0.05),见表2。

表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各维度、焦虑和睡眠质量的差异比较(M±SD

因变量

农村(N=196)

城市(N=64)

t

交谈

2.668±1.861

2.344±1.664

1.242

交际与交友

3.102±2.122

2.609±2.075

1.621

待人接物

1.250±1.462

1.109±1.114

0.705

与异性朋友交往

2.214±1.729

1.875±1.830

1.343

人际关系总分

9.148±6.431

8.763±5.367

0.516

焦虑总分

34.954±7.741

32.234±6.354

2.544*

睡眠质量总分

11.189±6.708

10.047±5.239

1.407

3.1.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及各维度、焦虑和睡眠质量的差异比较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与异性朋友交往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p<0.05),见表3。

表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及各维度、焦虑和睡眠质量的差异比较(M±SD

因变量

独生子女(N=40)

非独生子女(N=220)

t

交谈

2.550±1.616

2.596±1.854

-0.145

交际与交友

2.675±1.859

3.034±2.159

-0.993

待人接物

1.175±1.083

1.223±1.434

-0.200

与异性朋友交往

1.525±1.617

2.241±1.762

-2.392*

人际关系总分

7.925±5.015

9.096±5.918

-1.176

焦虑总分

33.225±6.900

34.477±7.608

-0.971

睡眠质量总分

9.875±6.223

11.096±6.412

-1.112

3.2 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各维度、焦虑评分与睡眠质量及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各维度、焦虑评分与睡眠质量及各维度的相关分析,结果:人际关系及各维度和焦虑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人际关系和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1);焦虑和睡眠质量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交谈与睡眠质量、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催眠药物的应用不相关(p>0.05);交际与交友与睡眠质量、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应用和日间功能障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不相关(p>0.05);待人接物与睡眠质量、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和催眠药物的应用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睡眠时间不相关(

p>0.05);与异性朋友交往与睡眠质量、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应用和日间功能障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不相关(p>0.05)。

3.3 人际关系因子、焦虑与睡眠质量的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交谈、与异性朋友交往、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焦虑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其结果:五个自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只有与异性朋友交往、焦虑两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根据ΔR2,与异性朋友交往解释的变异量最大,说明自变量能够解释因变量37.4%的变异量,该模型常数项为-6.251,焦虑的回归系数为0.452,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回归系数为0.781,t检验结果均极其显著,可建立回归方程:y=0.452x1+0.781x2-6.251。

5 结论

(1)性别在人际关系问卷交谈维度上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男生困扰率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与异性朋友交往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非独生子女困扰率高于独生子女。

(2)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够正向预测睡眠质量,焦虑也能够正向预测睡眠障碍。

(3)人际关系各因子与焦虑对睡眠质量影响显著,与异性朋友交往、焦虑均对睡眠障碍有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振华,张银玲,张欣唯,王静.军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05):492-494.

[2]叶琴,吴玲,文育锋,姚应水.986名医学生考前焦虑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2,26(07):501-503.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