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概念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0
/ 3

杭州湾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概念设计研究

周丹奇

宁波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决心日益明确,全国各地在发挥支柱性经济产业时更加具有前瞻性,智能终端制造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模式,其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量低、环境污染少等优势,备受各地政府的青睐。杭州湾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二期项目作为前湾新区立足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大项目,其不仅是一期项目的延续,更是整个前湾地区发展智能制造业的迭代升级。本文通过对二期项目建筑布局规划、交通体系设计、建筑立面设计等方面开展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突出了其在改善区域生态、优化园区物流、提升园区城市界面上所展现的各项创新。

关键词:产业园区 建筑 设计

1 项目概况

杭州湾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二期项目位于杭州湾新区北部,东临兴慈一路,西临兴慈二路,南临玉海东路,北临瓷洲路,总用地面积约36.13万平方米。项目场地西侧为规划智能产业园综合配套用地,东侧则为已建成的智能产业园一期。智能产业园一期于2017年开工建设,园区内布局了智能手机、智能手环等智能终端整机生产和智能机主板等8个智能终端配套生产项目签约园区,总投资59亿元,达产后年产值145亿元。由于一期园区主要以智能制造业项目为主,项目内建筑布局方式为规整式,使得园区内空间布局较为局促和呆板,缺乏新兴产业园区的活力和时代特色。

智能终端产业园二期项目为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期的升级版,通过调研和探讨二期项目在弥补一期项目的不足之处外,建设成为更适合厂家需求的集产品研发、人工智能、产品展示、商务办公、生活配套等全方位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产业园区。园区内的建筑将涵盖生产、研发、检测、展示等智能终端全产业生产模式,以及相应的员工住宿等生活配套设计。

62a2a82ce1375_html_43dd594e8e015c75.png

图1:项目总平图

2 项目总体布局与规划形态

2.1 场地与周边区域规划布局的协调统一

鉴于项目地块的东侧为已建成的智慧终端产业园区一期项目中采用了规整式的建筑布局方式,虽然有利于园区内的交通组织和物流运输,但建筑和景观风格略显呆板,加之项目西侧的产业园区三期项目中景观湖已经开挖完成,并以此为核心建设一处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因此,本项目应当依靠西侧湿地公园,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来进一步提高园区的生态环境,并以此为纽带将湿地公园与产业园区一期项目进行沟通,从而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

通过对一期项目和湿地公园的现场调查,发现一期项目中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中轴线对称分布的模式,而园区中部的景观大道正对着景观湖的中心,故在本项目建筑布局时也刻意预留了接近80m宽的空间,以便构建贯通整个园区东西方向的生态廊道。在二期项目中部设置一条东西向的生态廊道后,为了充分发挥廊道的生态功能[1],我们还在主廊道的垂直方向布置了3条南北向的次干廊道,最终形成了以“一横三纵”为框架的园区建筑布局体系。整个二期项目既存在部分较为规整的建筑布局,又在规整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随着不同建筑体量的变化,从而在局部区域的建筑流线产生了一定的律动,使得二期项目更好地承担着一期与三期项目的过渡。

2.2 合理布局园区建筑

智能终端产业园二期项目与一期项目最大的区别便是园区内不仅包含了各类智能终端设备的生产加工车间,而且还设置了技术研发、总部办公、生活配套等其他类型建筑,故如何降低不同类型建筑彼此之间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园区产业聚集的优势。项目充分发挥“一横三纵”的园区空间分隔体系,将整个园区划分为7个生产组团、1个生活服务组团、1个核心生态组团,并根据产业结构差异、建筑荷载、环境洁净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园区建筑布局。

首先,各类研发和总部办公的建筑在生产运行期间所产生的振动、噪音等不利影响较小,并为了缓解高强度研发工作对于研发人员的身心压力,我们将所有的研发和总部办公型建筑都布置在了生态景观轴线上,让研发人员透过办公室的窗户便可欣赏到美丽的景色,而由生态湿地中传导而至的新鲜空气也进一步改善了研发区域的空气质量。

其次,在二期项目用地的东北侧我们集中安排了园区的员工宿舍,考虑到此处即有条宽度在40m以上的南北向河道提供良好的景观视野,又十分靠近园区北侧的出入口便于人员进出园区。同时,我们还在此处设置了员工食堂和篮球场等生活配套设施,为员工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一定保障[2]。此外,在该处设置员工宿舍还能与一期项目中所布局的员工宿舍形成“隔河相望”的态势,从而形成更加浓厚的生活气息,两处产业园区内的宿舍生活区还能起到“互通有无”的作用,为彼此在员工生活配套服务上提供更多的帮助。

最后,为了适应园区智能终端制造加工的产业发展模式,园区内的厂房均采用模块化设计,除了在建筑体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外,大部分厂房的建筑结构基本相同,而建筑内部的空间后期可采用轻质墙进行自由分隔。

62a2a82ce1375_html_34f1389661586252.png

图2:项目功能分区图


3 项目交通体系设计

3.1 项目场地对外交通设计

本项目的四周建成了高标准的城市配套道路,均能够满足大型车辆的通行需求,但考虑到大型运输车辆进出园区时势必会对原道路上的交通流态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大型运输车辆较大的转弯半径和驾驶人员视线盲区等因素对于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大型运输车辆能够便捷且安全地进出园区,我们选择在项目东西两侧日常交通流量较小的城市支路旁设置大型运输车辆的出入口[3]

鉴于生活配套组团被设置在项目的东北侧,为了便于园区员工的出入在园区北侧瓷洲路上开设了一处小型车辆出入口,而考虑到部分员工日常采用园区提供的班车进行通勤,为缓解班车停靠时对早晚高峰的压力,我们还在此处增设了离岛式大巴停靠站便于员工上下车。

在地块南侧为园区的主出入口,从主出入口进入园区,不但能够视线直达园区内纵横轴交叉点上并作为园区制高点的研发大厦,而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园区的产业模式和生产规模有着大致了解。

3.2 项目内部交通体系设计

为满足产业园区大型运输车辆与员工日常通勤车辆的交通需求,项目场地内的机动车道按照骨干路网与次要路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园区内部的交通组织,这种布局方式与传统的园区内部路网设计方案项目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其一,园区内的骨干路网通常与智能终端制造厂房相连接,使得大型运输车辆能够顺利地抵达园区内内的仓储区域,从而减少园区内物流二次运输的压力。骨干路网为环网状布局,其与设置在东西两侧的运输车辆出入口相配合大幅降低了大型运输车辆在园区内倒车调头的机率[4]

其二,园区内的次要路网作为骨干路网的补充,其主要为放射状布局使得其他车辆方便地抵达园区内的各个厂房、研发办公、宿舍、食堂等建筑物,有利于完善和优化园区的交通组织。

其三,通过分级布局园区内的交通路网,不但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效率,而且随着骨干路网密度的下降,还可进一步节约园区内交通设施的用地率,有利于提升园区建设用地经济指标。

62a2a82ce1375_html_87ff0d58a2818dc6.png

图3:项目交通体系设计图

3.3 项目步行交通设计

由于园区的中部设置了一块贯穿整个园区的东西向生态廊道,为了保障员工能够便捷地穿越整个生态廊道,我们在生态廊道内设置了一套架空连廊,从而将原本散落在生态廊道各处的建筑物进行了沟通。连廊下部空间能够作为日常展示与员工社交的开放空间,而连廊也可作为员工在工作之余散步的漫步道。此外还设计了多处非正式交流空间,建筑室内中庭、咖啡厅、茶室、健身中心、广场、屋顶花园、景观平台等,创造工作与休闲相结合的良好环境、宽松和自由的交流气氛,增加园区员工的归属感,从而激发员工在工作上的创造性[5]

4 项目建筑立面设计

4.1 园区城市界面设计

项目沿着场地外围的城市道路布置了多层厂房,以智能终端生产厂房那新颖的造型,形成一处具有一定领域性质的城市沿街边界。同时,在园区4个出入口处进行了退界处理, 并通过建筑的连接与咬合形成空间的虚实变化,使得出入口处的城市界面更加丰富。此外,在结构轴的核心交点拔高建筑体量,9层研发展示中心大楼,为园区沉寂的天际线添加了点睛的一笔。

4.2 项目建筑立面设计

项目作为高精尖企业的生产研发基地,立面也应具有现代工业气质。整个园区以金属灰色作为墙面颜色主基调,外墙主材料以真石漆为主,为了更加突出园区中部研发大厦的核心作用,我们在该建筑立面上应用了玻璃幕墙进行强化。

园区内的厂房立面,我们通过建筑外墙色彩的明暗变化和横向造型线条的粗细变化,形成一定的律动和变化。建筑立面上的竖向开窗组合形式更有利于大进深建筑的采光需求,而在建筑立面的局部进行金属百叶的点缀,不仅解决了空调外机的问题,同时也丰富了立面视觉效果。另外,园区中轴线两侧的四栋厂房为了烘托视觉效果还进行了退台式处理,并通过建筑外墙的色彩对比,使得整个中轴线显得更加气势磅礴。

作为整个园区的核心,圆弧形的研发大厦采用了玻璃与墙面的水平分割,并在外墙上增设了横向变化的铝合金装饰构件,强化建筑水平舒展的体块特征。研发大厦的裙楼采用了深色基座,立面材料形成虚实对比。研发大厦由整齐划一的金属结构立面幕墙包裹了整栋建筑,强化了建筑体量的雕塑感,彰显了园区以科技为本的创新活力。

5 结语

杭州湾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二期作为前湾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其不但是一期园区项目的延续,更是新区在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创新和突破的重要保障。项目从规划结构着手,通过生态廊道的融入使得园区内的员工能够在劳动的间隙,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同时,通过二期项目的建筑布局还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沟通作用,将一期项目与三期项目进行有机整合,最终在区域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符合新时代产业园区气质与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目标相一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史书沛,李硕.以园区空间引领未来产业——上海张江科学城人工智能未来街区规划设计[J]时代建筑.2022(01):136-141.

[2]陈翔,王伟.浅谈产业园区的空间设计策略——以舟山普陀区城西产业园概念设计方案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10):64-65.

[3]闫京明.综合类产业园建筑设计专题研究[J]建筑与预算.2021(08):104-106.

[4]郑子豪.4.0时代的交互式产业园模式研究——以长三角数字科创园为例[J]城市建筑.2021(03):117-119.

[5]张平伟.建筑工业化背景下的物流中心与产业园区规划布局研究[J]城市建筑.2020(1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