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乡土景观的异质共生与营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2

现代乡土景观的异质共生与营造

何佳佳 2.孙樱月

1.身份证号码33900519870807****,浙江 杭州 311223 2.身份证号码33900519900715****,浙江 杭州 311223


摘 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造成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中国传统乡村正面临着经济和文化上的不同,处在现代乡村过渡时期、转型阶段的乡土景观存在着诸多生态问题。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提高乡村经济的同时,要让乡村保持自身的特色,否则乡村逐渐城市化,被城市材料所取代,稳定的景观净化功能被破坏,将会直接给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乡村中层次丰富的景观系统要比单一的结构、景观系统更具有稳定性,乡村各个景观地块之间要朝这个互惠共生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乡村的成长。本文围绕着现代乡土景观的异质共生营造进行分析,通过促进人、乡、境、业、融合的理念来激活乡村内在发展力,从而促进乡村与乡土景观、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整体乡土景观的价值为乡土景观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乡土景观;异质共生;营造;策略

一、异质与共生理念下的现代乡土景观概况

(一)基本情况

日本的学者丸山孙郎从生物共生控制角度提出异质共生理论,该理论认为增加异质性,可以有效解释生物发展过程中的原理,在自然界生存最持久的并不是最强壮的生物,而是能和其他生物共生并存的生物。在这样的情况下,围绕着景观的异质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景观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组成的,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概念,指出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不均匀性和复杂性不同于景观生态学。异质性概念在现代建筑学和景观设计学中的定义尚未明确,但在实际景观设计中,这一理论被大部分的设计师所熟知。景观异质性是指在整体景观中,对于新进入的设计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围绕社会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乡村是具有多种文化融合的社会载体,本身充满了丰富性和矛盾性,在促进主流文化、亚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乡村共生框架下可以实现融合发展。

(二)乡土景观的异质共生理论

乡村景观异质性和共生结构的基本概述景观的异质性。景观异质性是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是指景观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存在的状态。景观中的异质性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包括树林、草地、湿地、村庄、农田、种植园等土地区域,每个稳定的低层次生态结构下都包含极强的异质性特点。景观异质性特点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任何景观的生态环境都是由不同的均质景观要素构成,第二个层面是多个简单的低层次异质景观能够组合为较为稳定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异质性理论就是以此为基础来揭示整个景观系统的稳定存在。这种理论还在证明不同物质之间为了寻求自身稳定而展开能量交换,这样的理论研究可以帮助人类在乡土景观发展过程中,利用景观异质性做好指导,形成人类和乡土景观的共生模式。

共生来源于希腊语共生的概念,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9世纪提出的。他认为短期的建立沟通联系并不是共生的基础,而是长期连贯的共同生存。异质性作为景观的一个根本属性,景观的本质就是意志的,异质是绝对的,但同质是相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景观接近稳定状态,是它内部的景观异质性和异质连接就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乡土景观中的生态系统,遵循着自然景观的共生原则,在人类生活的乡村。随着田地增多,由单一的地域构成的系统无法发挥自身的功能,这样就无法维持长期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应当要保护乡村系统景观中的这些联系,找到一生共存的规律,让乡土景观的发展能够保持在稳定和可持续的状态下。

二、乡土景观的基本概述

乡土景观从景观学角度能分析,就是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对自然、土地、生活空间上的适应方式,彰显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惯,乡土景观的内在属性上具有异质性,具有自然过程的属性,也有人类生活的自然属性。乡土景观通常被分为是乡土自然景观、乡村聚落景观和乡土人文景观三大部分,它们之间具有异质性,又融合共生,形成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凝结人们的情感。


  1. 乡土自然景观主要是乡村的自然风光,在《易经》中提到了润万物者莫润,雨水中万物者死于万物,莫盛于山。这段话充分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不同于荒山景观,乡土中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第二,乡村聚落景观,乡村聚落景观包括农田作物、地方建筑和特色道路等景观,是乡村地域性和文化的展现。第三,乡土人文景观是人们聚集生活、发展文明所形成的各种各样景观,包括了饮食文化、方言、戏曲文化、医药文化等等。第四,乡境的营造,乡村作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期盼,更能表现人类的内心。通过对乡土景观的营造,贴合现代社会围绕着乡土景观环境的改善,可以帮助人们内心对乡土景观达到共情的效果,有效地缓解内心的乡愁。

三、乡土景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异质和共生

(一)突出展现

传统乡村的状态是顺应自然,强调乡村内在的生活系统和景观环境的稳定性,通过不断完善来发展乡土景观和乡土文化的历史感和本土感,让人们在乡土生活中感受到自尊和幸福,逐渐形成乡村文明。现代的社会文明更加关注物质和科技的发展,忽略整体土地质量。城市能够在任何一个地方建设每个人都像机器一般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生活的质量和社区文化逐步缺失,造成了城市景观,所构建的审美性、目的性和乡土景观有明显的不同。围绕着当前的城乡关系、乡土自然景观对现代城市进行了环境补偿,给予人们良好的田园环境,从生态到生活的休闲,满足了人们接触自然的需求,提升人们的社会感知力,完善区域经济的发展,构建了人文活动之间的共同体。

(二)异质矛盾

在当前的中国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就是小镇建设大城市化、大城市建设欧美化。乡土社会的基础结构发生着鲜明的变化,乡村中的类型围绕着实际分为了传统乡村和现代乡村。从当前审美角度来看,传统乡村的景观设置不完善,乡土景观缺失,现代乡村的景观设置按照城市建设模式改造,形成乡土景观同质化,过度关注外在审美,忽略内在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给整个乡土景观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面对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和城市人员之间的流动逐渐加强,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出现的空心村现象,让乡土景观的营造失去了原有的创造性,失去地域生命力,也失去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三)营造策略

围绕着乡村实际,乡土景观在设计时有着相关要素。第一乡土景观是结合人的设置,第二乡土景观是从业角度的多元视角,第三乡土景观要形成环境营造。在这个过程中,要激活乡土景观的内在驱动力,乡土景观的营造具有自发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在长期营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生态体系。乡村的形成是人们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人们要自发的对生活环境进行改造。乡村的自然环境是村民发自内心改造中所产生的,形成了自身的智力形态。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要以完善和美化环境为目的来进行整体乡土环境的提升,然后在乡土景观营造过程中,围绕着地区的环境资源、文化资源、生活资源、民风民俗等。通过深入分析,关注人地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让人们在思想层面有专业的认知,邀请专业的规划师和专家对地区情况进行研究,为乡土景观的营造提供良好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形成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土景观是人们未来的情感归处,营造良好的乡土人居环境,可以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对构建美丽乡村美化相敬,提升乡村整体环境的发展都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围绕着乡土景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异质共生理念,找到推动乡土发展的可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