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生活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6
/ 2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生活性

王大肖

重庆市万州区走马中心 小学 404000

内容摘要: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加爱学和好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课程资源的教材。教材的设计力求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并安排一系列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实现生活价值的目标。教材既然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那教者就应该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生活性


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切身生活体验,会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的展示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课程资源,注重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师的教学也应该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生活的其他空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然的与社会相融。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的一个资源,是借助这个资源让学生进行学习。所以,我们是通过教材来“教”,而不是纯粹的“教”教材。品德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讲,它蕴藏在学生的生活之中。故,品德教材里的儿童生活来源于现实中的儿童生活,都是以现实中的儿童的真实状况作为背景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通过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在探寻“教材里儿童生活”和捕捉“现实中儿童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细读,恰当处理教材,努力使“教材里的儿童生活”和“现实中的儿童生活”接轨,走进儿童世界。再通过有效体验,引领儿童从文本走向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本,从而真正实现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真的生活世界。

二、知行结合,以知化行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将知行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判断,对学生做出要求,将知识化作行动。如: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知晓残疾人的不容易,然后学会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我观看了一位教师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设计让学生蒙上眼睛从位置上走到黑板前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开始是不蒙上眼睛从位置上走,学生用了很少的时间,然后再蒙上眼睛走,学生就磕磕绊绊用的时间很长。在这两个过程中,其他的学生根本就不能体会盲人行走的艰辛,看到那个学生慢慢吞吞,不知所措的样子甚至觉得非常好笑,于是课堂上传出了一片笑声。教师就问扮演者,说说你两次的感受,学生说第一次真的很轻松,可是第二次很困难,自己的眼前是一片黑暗,我的心里很恐惧。教师问可还有什么感受,那学生说,我都已经这个样子了,可是他们却还在笑我,不帮助我,我很难受。学生的话一说完,教室里一片沉默。大家都沉浸在了思考当中。就是这几分钟的思考,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成功的。从一个学生的亲身体验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了残疾人的内心世界,他们走出校园后就会真心的去帮助残疾人、关心残疾人。这就是将自己的所学转化为行动,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材明确提出:教材注意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由于教材注重了多元知识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时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社会是个大课堂,学生的真实接触比书本知识来得更加直接、深刻。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许多的知识,教者应该在教学时通过合理的引导,将学生接受的这些无意的知识转化为有意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感知带进了课堂。又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知识得以延伸。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多样化的活动为主要呈现形式的教材,力争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活动生活化。教材选取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和故事,以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主要呈现形式。那么,活动,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实现“从文本走向生本”,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接受教育,主动发展?

1、在查中认知生活

《道德与法治》虽然是选取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教材,但仍然有些内容与学生存在一定的时空差距,所以学生认识不够全面。如:四年级上册第二个主题活动“了解商场,学会消费”的第二课“各种各样的商业场所”,目的是了解不同的商场。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中已经对一些商业场所有所了解,但必定认知有限,如:过去的商业场所怎样?现在有哪些商业场所?它们有何不同之处?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走进身边的商业场所,去发现身边的商业场所有何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除了身边的这些商业场所,还有哪些商业场所是新兴的,是很有特色的。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了解,既快乐又丰富了阅历。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小学《道德与法治》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提供了学生现实生活的实景照片或图片等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有趣,使学生有亲近感。可是一些活动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于在课堂上再现表演,但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需要学生去调查访问。那么如何将图片转换为现实意境,使图画起到导行的目的?让学生表演或许就是最好的办法。把图片还原成客观事物,把图片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从而加深学生对图片的感悟。这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最爱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学中体验生活

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讨论、调查、游戏、表演、欣赏,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并将道德认识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教者应该注意将活动、方法、技能和行为指导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在生活的体验中认识自我。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好的使用好教材,在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为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 冷丽.新课程. 2020(40)

[2]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家庭教育的影响[J]. 陈苏萍.试题与研究. 2021(26)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 王禄.基础教育论坛. 2021(20)

[4]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 郑燕平.教育艺术. 2021(03)

[5]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朱帅.考试周刊. 2020(40)

[6]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 于传江.新课程(中). 2019(04)

[7]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 杨秀云,吴怡桦.湖南第一师范学学报.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