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民族主义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6
/ 2

印度教民族主义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李士征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自从印人党2014年上台后,有着强烈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莫迪政府不断在全印大力推行印度教,无论是《公民身份法》或是重建“阿约提亚寺庙”,莫迪的一举一动无不表明他试图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宗教”来重构印度民族认同,实现伟大的印度梦 ,全力追求印度从平衡之国(balancing power)向领导之国(leading power)转变。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强势崛起也对印度的外交政策产生巨大的影响,从2017年的洞朗对峙,到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流血事件,中印关系已经处于历史的冰点,并且很有可能是未来中印对双方定位的转折点。印度教民族主义不仅政治上对华强硬,目前还有从经济上持续对华强硬的趋势,这无疑会进一步恶化中印本就脆弱的经济关系,推动中印向着南亚地缘政治斗争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印度教;中印关系


一、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印度国内的影响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非常复杂,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印度教统治的国家。众所周知,“印度”这一概念从来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如印度政治家贾私旺特·辛格(Jaswant Singh)指出,“从文明上讲,印度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但是在国家和政治上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与中国相比,印度始终就没有在国家的状态下存在。”历史上的印度被多个外族统治,但是印度教却很好的适应了不同的统治文化,印度教并没有随着王朝和时间的更替消亡,相反,印度教不断进行着自我改革和融合,因而,与其说印度统一是民族认同,更不如说是文明或者宗教认同,而信仰印度教的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80%,印度教理所当然成为印度当权者构建“印度国族”的最大粘合剂。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印度国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印度教民族主义试图利用印度教将印度教徒连成一个整体。印度教民族主义者通过宣扬古老的印度教文化,从而打造新的印度认同。比如,莫迪政府上台以来,不断在其国内推行瑜伽活动,其本人还亲自参加瑜伽训练,瑜伽是古老印度文化的典型代表,类似于中国的太极.瑜伽在莫迪等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眼里,被看作是印度经典哲学的一部分,而且代表着印度的精神。RSS在全印度的沙卡(RSS的基层组织)课程中,每天都会带领其成员练习瑜伽,这一举动被RSS认为是让人们铭记5000年的印度教文化。教导人们不要忘记印度光荣的历史,因而瑜伽在RSS等民族主义者眼里具有极强的印度教特征,从而增强印度人的自豪感和文化优越感。

二、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对印度经济政策的影响。印度教民族主义在经济上也更倾向于采取经济民族主义即贸易保护主义,尽管莫迪所引领的印人党和RSS有着公开的紧密联系,但是莫迪深知印度发展需要融入世界经济并参与竞争。在2018年的达沃斯论坛上,莫迪发表演讲指出“印度是世界上外国直接投资最开放的经济体”,并欢迎各国增加对印度的直接投资(FDI),但是RSS的下属经济分支机构SJM表示了剧烈的反对,认为印人党没有给予国内产业更加优惠的待遇,并且反对莫迪提出的劳工改革的某些方面,他们更希望保护印度的手工业,中小制造业和零售业。2020年11月,印度拒绝了RCEP的签署,莫迪此前对印度的首席谈判官说到一两个部门的利益不能阻挡整个印度的利益,但是在SJM的号召下,印度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对签署RCEP的游行,最终迫于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压力,莫迪政府未能成功签署RCEP。

二、印度教民族主义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2014年大选,印人党强势赢得了人民院的选举,莫迪出任总理并开始执政,莫迪就是前RSS的成员,其本人8岁就接触到沙卡组织并参加活动,并在国民志愿服务团度过了其整个青少年时期,莫迪在RSS的经历对莫迪政治生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思想上,塑造了莫迪强烈的印度教文化观和价值观,在性格方面,RSS对其成员严格的训练也造就了莫迪吃苦耐劳,性格强硬的精神。可以说,莫迪与RSS关系极为紧密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莫迪带领下的印度政府,完全从地缘政治方面来看待中国的一举一动,对中国保持着很强的戒备。莫迪引领下的印度政府对华外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印度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印度将“一带一路”看作一场迫在眉睫的挑战,或者一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发起的“战争”。把中国同南亚地区国家正常的合作看作是对印度的战略包围,认为中国正在大力搞“珍珠链战略”来包围印度。莫迪由此提出了“季风计划”“香料之路”等计划来对冲一带一路的影响。不仅如此,印度还不断在国际上污蔑中国的对外投资,印度学者最早提出了“债务陷阱”这个词,在国际舞台上指责中国通过“债务陷阱”来控制他国的主权。印度还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进行阻挠,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反对,印度通过支持巴基斯坦境内的一些分裂组织——俾路支解放军受到来自印度支持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来破坏和延缓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

二、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鼓动下,莫迪政府主动挑起了中印边境对峙。 2017年,印度借口中国侵入不丹的领土进入中国洞朗地区,阻挠中国施工队的正常施工,并造成了两国长达71天对峙。在两国对峙期间,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不断鼓吹“中国侵略”。作为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喉舌《组织者》,多次发刊污蔑中国“侵吞”印度领土以及在南亚地区“扩张”的战略野心。这些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声音给莫迪政府处理对华关系带来了不少挑战,成为莫迪政府处理对华关系的一大障碍,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莫迪对华政策也受到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巨大压力。

三、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华负面看法的原因探析

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华负面的看法有多种因素,不仅有民族主义的天然排外的因素,还有很多历史的因素影响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看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受到来自西方的媒体的影响。一方面,印度的主要领导人接受西方精英主义的教育,他们很容易受到西方国家对中国看法的影响,这就使得这些印度精英在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下对中国产生了负面看法。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国际的话语权,其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印度对中国的看法。尽管随着印度经济的进步,印度也拥有了很多国际性的媒体,例如《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印度教徒报》(The Hindu)等媒体在国际上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印度的主流媒体在对华报道中,负面的报道相比较多,以2013年到2019年的印度媒体对华崛起报道为例,印度主流报纸持积极态度的占比为36.91%,持消极态度的占比为49.40%。而且从印度国内来看,印度国内排名前10的网站和app,美国独占了8家,其受西方媒体的影响依然比较大。

二、1962年的边境战争中,印度的失败进一步加剧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仇视。1962年中印战争中,印度战败对其民族自尊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印度一度认为中国背叛了印度,“在印度的背后狠狠插了一刀”。“1962年是中印关系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对华心态的分水岭,打破了印度对华实力占优的幻想”。从1962年开始,印度教民族主义对中国的仇视进一步增加,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眼里,中国是印度崛起的最大障碍,打败中国,洗刷耻辱的“六二心结”至今盘旋在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心头挥之不去。在2017年的洞朗对峙中,印度国防部长就说道,“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可见“六二心结”在印度之深。至今,中印边境一旦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立刻引发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关注。2020年发生的班公湖事件中,印度教民族主义媒体《印度时报》就大肆炒作“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扎在巴控克什米尔,以帮助巴基斯坦对抗印度”,这些假新闻尽管最后都有被澄清,但是由此可以看到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险恶用心,即制造假新闻欺骗普通民众。

四、结论

莫迪所引领的印人党高举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旗帜,坚定秉持印度教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一方面显示出高速发展的印度对外展示其印度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印人党等联合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利用印度教来塑造“印度国族”,试图将多元化和碎片化的印度整合起来,目前来看,随着莫迪2.0时代的到来,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的影响会进一步上升,成为印度主流的意识型态。但是也应该看到,印人党利用印度教民族主义也有着巨大的危险性,毕竟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印度国内基督教徒,锡克教徒,伊斯兰教徒,佛教徒纷繁复杂,如果莫迪大肆放任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泛滥,那么难免引起印度国内严重的宗教冲突。而且,印度教民族主义宣扬“印度教至上”,将来是否会进一步极端化成为印度本土的法西斯主义,是一个值得观察和深思的问题。对外来看,印度教民族主义兴起,恶化了印度的周边环境,不仅使得印巴冲突再起,也使得中印关系再次恶化。这无疑不利于亚洲地区的和平安定,而且对印度的国际形象也有不利的影响。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外要求强硬,对内甚至不惜编造假新闻来蛊惑民众。实际上是会掣肘印度外交政策的制定,不利于印度的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Jaswant Singh, Defending India (New York:St.Martin’s Press ,1999),P10-16.

[2] 许娟:“宗教政治化: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再次兴起及其对印度外交的影响”,《南亚研究》,2020年第2期,第20页。

[3] 梅冠群:”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研究”,《亚太经济》,2018年第2期,第80页。

[4] 王宏俐,梁琳琳,闫开伦,刘书凝:“印度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崛起的话语分析”,《外语电化教学》,2020年第5期,第125页。

[5] 郭兵云,卓旭春:“莫迪政府对华举措及中国的应对——基于印度大国抱负与对华弱国心态叠加的分析”,《国际关系研究》,2020年第5期,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