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6
/ 2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王瑞

中城科泽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银川分公司 宁夏银川 750000

摘要: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隔震和减震方面,必须要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在建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能够让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发挥其作用。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才能够让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措施;减震措施

引言

抗震结构设计已经成为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涉及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及人员的安全。尤其在一些地震多发地区内,更要提升抗震结构的设计水平,保障建筑的安全性。下文将重点对抗震结构设计展开分析探讨,对其遵循原则及设计理念予以详细说明。

1原理

在建筑结构隔震层设计中,一般要按照上部结构、中间隔震层以及下部结构的方式完成设计工作,隔震层设计模式能更好地改善上部结构的使用效能,避免上部结构出现异常,确保其在出现地震破坏力袭击后依旧能维持较好的弹性作用。另外,在隔震层设计中,要结合建筑结构、施工区域环境、地质条件等相关参数对其强度予以综合分析,确保地震能量不会对结构整体应用效果产生较为恶劣的作用。这样在出现地震问题时,地震的破坏力会经过下部结构传导到隔震层中,此时隔震层中的相关抗震设备就能吸收并且消耗大部分能量,有效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安全隐患,以保证少量破坏力传导到上部结构中。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2.1摩擦摆隔震支座

作为一种自身具有复位功能的摩擦隔震系统,摩擦摆隔震支座体现出的工程性质良好,在工程中体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在应用摩擦摆隔震支座时,将滑块布置在凹形曲面的底盘中,一旦出现水平位移的情况,滑块向底盘曲面的高处滑动,然后在上部重力的影响下,滑块自动滑向低处,进而起到自动复位的效果。滑块的滑动面与底盘曲面的曲率半径是相同的,两者都涂抹了PTFE等低摩擦的材料,按照曲面的形式对滑块的上面进行设计,可以保证顶板处于水平的滑动过程。同时,支座的刚度和底盘曲面的曲率直接影响着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复位力。通过对摩擦摆隔震支座进行研究可知,耐久性高、滞回性好是摩擦摆隔震支座的一大优势,且摩擦摆隔震支座在长期荷载及温度的情况下依旧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根据结构隔震试验,借助这一装置能够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使得上部结构受到地震作用的影响程度大幅度降低,且体现出较好的复位能力及较高的稳定性。通过发挥摩擦摆隔震支座的作用,可以对结构损坏进行有效预防,也可以对人员及设备的安全进行保护。

2.2建筑物走向设计抗震方法

建筑物的走向往往也会影响地震所带来的危害问题,这就需要在对建筑物进行选址的过程当中对当地的实际地质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调查,并且对当地的地震震向准确的掌握,让建筑物的走向和地震的震向之间呈现出相互垂直的状态,从而才能够有效的避免更大的灾害发生。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在抗震设计和施工进行的过程当中,我国有很多的政策和规定,在项目筹备和设计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有可能出现灾害的区域进行一个评估,结合评价的结果来不断地完善抗震工作,从而确保建筑结构能够满足当地的抗震需求。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对建筑场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避免在软弱的地基上还有靠近地震带的区域当中进行选址。在项目开工之前要根据当地的水文情况做好全面的调查分析,从而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对经济所带来的影响,这样也能够有效的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往往是常见的结构形式,不单单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那么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建造设计,确保方案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以避免盲目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整体的建设工作以及抗震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3更新设计理念,加大抗震结构设计重视力度

在建筑结构设计及抗震结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设计人员,如果设计人员不具备专业能力,不具备明确的抗震理念,在设计中很难将抗震与建筑结构融合起来,这样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就会因为抵抗能力不足而出现各种问题,威胁建筑及人们的安全。为此,设计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根据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做好理念的更新和优化,加大对建筑抗震功能的重视力度,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完成抗震设计,确保建筑结构安全。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长、设计精准度高等特点,故而设计人员在处理时应做到全面分析和考量,制定针对性的设计方案,更好的指导施工作业的开展。抗震结构设计作为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设计人员应加大对其重视力度,转变传统设计思想,注重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完善设计内容,增加结构强度,进而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保障工程的整体效果。再者,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抗震结构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解地震带分布特点,掌握板块运动规律,不断完善抗震结构设计内容,符合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要求,提高建筑整体水平,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设计完成后,还需开展专项评估和检测,确保抗震设计符合工程的建设要求。抗震结构的不同其产生的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设计人员应重视这一点,并选择合适的结构种类,确保最终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4做好建筑物的体型设计

建筑的造型设计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设计。结合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如果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不规则,如明显的凹陷或凸起,地震后很容易被破坏。如果建筑的平面形状比较单一,而且一些规则的建筑在地震后受损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地震级别相对较低,它们甚至不会受损。因此,在建筑物的造型设计中,应优先考虑造型较为简洁的造型,如采用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造型进行设计,避免因建筑物不规则的凸起部分或凹陷部分而降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其次要避免建筑结构的不平衡,防止长侧翼对建筑的破坏。因此,在设计中要把建筑的艺术性和安全性结合起来,保证建筑的造型和结构符合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结合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具体要求落实相应工作,完善具体工序环节,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筑结构振动控制具体方案的应用效果,建构完整的应用平台,从而发挥各项控制技术的应用优势,维持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施媛婷.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振措施研究[J].价值工程,2021,40(1):139-140.

[2]丁肇伟,陈龙珠,李庆来.基底隔震的多层建筑结构自振频率和振型解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20,41(3):357-361.

[3]赵昆虹,刘露.建筑结构隔震和减振措施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下),2021,19(2):104-105.

[4]黄志坚,苏成,谭平,等.建筑隔震结构地震响应计算的层间剪力校准系数法[J].建筑结构学报,2020,41(8):58-67.

[5]江丽玲,陈伟恩,刘林,等.《福建省隔震建筑结构构造图集》编制技术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18(3):21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