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心理认知管理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2
/ 3

强化心理认知管理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柯亚婷

35052419900613****

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加强心理认知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5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强化心理认知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ADL、SAS、SDS和GSEs评分及依从性。结果:实施强化心理认知管理后,观察组ADL和GSEs评分及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认知管理,可以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治疗积极性。

关键词:心理认知管理;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护理;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3月接收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年龄≥60岁;基础资料齐全完整;依从性良好,能够正常沟通、良好表达。排除条件: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衰竭;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精神系统疾病;非自愿参与、无法主动配合。干预过程中剔除家庭发生巨大变故的患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观察组中男39例,女37例;年龄60~88岁,平均73.2±11.9岁;病程2~18年,平均10.9±3.3年。慢性病病种:高血压16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例,其他14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60~89岁,平均73.3±11.8岁;病程2~19年,平均11.2±3.5年。慢性病病种:高血压15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例,其他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慢性病病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必要的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客观记录每位患者的生命体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合理饮食,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2.2观察组

给予患者强化心理认知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护理团队:心理认知护理前,建立护理团队,掌握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实际情况和治疗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掌握患者基本资料后,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护理模式。

(2)人性化护理:在心理认知护理中贯彻人性化护理理念。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为患者安排一个温暖舒适的病房,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确保室内湿度和温度适宜,严格控制灯光亮度,并用绿色植物装饰。沿着床和桌椅的边缘放置棉垫,以避免刮伤、磕碰和擦伤患者。卫生间铺有防滑垫。根据患者意愿,分别安排打鼾少、睡眠少的患者,确保患者有良好的睡眠质量。社区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患者参与,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并尽量将病情相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便于患者之间分享经验、交流经验。

(3)分层管理:从家庭、患者和医院三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认知管理。护士耐心地与病人交谈。一是一对一指导,了解患者的意识、行为、态度、观念和疾病意识,掌握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心理变化和受教育程度。在分级管理的早期阶段,努力增强患者的保健意识,使患者深入了解自身情况,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然后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病情的进展;最后,规范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帮助患者延长生存周期。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争取家属的支持与配合;通过人文关怀、家庭交流和教育,为患者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持,让患者内心感到温暖,减轻他们的身心负担,促进他们配合社区治疗。

(4)分组管理:76名患者被分为几个组,每组配备一名心理学家。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干预活动,每次1小时。通过团体干预,引导患者保持身心健康,自觉养成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引导患者科学合理地运动和饮食,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鼓励患者相互监督和鼓励。

(5)目标管理: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护理目标,加强薄弱环节;如果患者依从性差或不愿意合作,目标是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并干预其不良行为;如果患者心理状态不佳,以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及时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以积极的能量态度影响患者,鼓励患者投诉,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如果患者不愿意锻炼,鼓励家人更多地关心患者并陪患者锻炼,或成立锻炼小组相互督促。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ADL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ADL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 ADL 评分比较

组别

观察例数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

76

62.30±5.50

84.20±5.90

对照组

76

62.60±5.70

70.70±5.50

t 值


0.330

14.591

P 值


0.742

0.000


2.2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

76

25.60±3.30

36.50±3.20

对照组

76

25.70±3.40

30.50±3.70

t值


0.184

10.693

P值

0.854

0.000


3讨论

慢性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暴饮暴食等诸多因素有关。患者的身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尤其是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死亡率也在上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都非常复杂。持续时间长,患者难以康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终身的。这就要求患者配合检查,坚持定期用药,按时检查,否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慢性病的社区治疗通常侧重于药物。同时,患者还需要坚持长期治疗并接受定期检查,以避免更多并发症,危及患者的安全和健康。由于社区中大多数患者不了解慢性病,容易导致过度的心理焦虑和抑郁;为了追求康复的效果,一些患者甚至运动过多,饮食过多,影响了药物治疗的效果;随着身体功能的减弱,老年患者的视听功能和语言表达功能逐渐丧失,容易出现药物剂量增减、用药不当等不良事件,影响患者的治疗安全。

结论

综上所述,全面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杨心悦,沈琦,谢芳芳,等.381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自主性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9,26(3):46-50.

[2]武敏,袁庆婷,龙良琴.个性化护理管理模式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9,38(12):1614-1616.

[3]张清蕊,刘华,崔伟锋.个体化心理护理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高血压患者疗效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0,26(5):156-159.

[4]俞琼,姚文鸣,鲍洁琼.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现状及社会支持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31(3):399-400.

[5]张建梅,王晓莉,赵智慧.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9,23(4):113-116.

[6]杜明君,职海霞,何益群.正念训练联合情志干预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20,47(20):91-94.

[7]张蒙,张雪梅,李颂兵.老年慢性病病人自我感受负担与照顾者负担及其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9,31(20):2481-2484.

[8]张兰,杜婉怡,余坷坪.心理护理在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分析[J].贵州医药,2019,41(5):555-556.

[9]张涵,郭继志,王瑞梅,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0(7):659-662.

[10]李梦阳,赵岳,宋颖,等.老年慢病患者对抑郁、焦虑情绪认知与识别的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4(4):72-73,76.

[11]喻萍,崔海松,董晨杰,等.共同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及其照顾者抑郁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7):1161-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