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的多角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31
/ 3


导演阐述的多角度分析

导演:栾旭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要:一部影视作品的拍摄中,导演组就是创作的核心,而总导演更是导演组的创作核心,是核心中的核心。资方在投资前会对导演的个人能力、以往作品、对本片的理解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而导演阐述就是导演与资方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导演阐述中会从多角度说明导演对影片的理解,也会融入导演的个人风格和新的创作想法。也是打动资方最重要的必备要件。作为导演要学会分析剧本写好导演阐述,作为其他创作者要学会看懂导演阐述,领会导演创作意图。

关键词:导演阐述;影视作品

  1. 引 言

导演必须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在专业方面,导演要了解各部门专业知识并指导各部门创作,例如:前期指导剧本创作,后期指导剪辑创作。拍摄中期指导摄影组、美术组、服化组、道具组、灯光组、录音组等等,如果对各部门专业知识不了解,很难完成创作。更重要的是,导演要对社会生活有体验阅历,要学会随时观察生活,对生活有感悟和自己的见解。具备以上两点才能写好一篇导演阐述,做一名合格的导演。

二、具体从应从哪些方面分析剧本写好导演阐述

(一)、影视作品的时代背景与类型片分类

时代背景是一部影视作品的大环境,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就电视剧而言,《甄嬛传》归类年代戏,《情深深雨蒙蒙》归类民国戏,《奋斗》归类现代戏。时代背景对影视作品大的方向定位很重要。而且确定特定时代对服装道具有着指导作用,清朝用的瓷器就不能出现在明代戏中。受总导演委托,我在影片《梦回甲午》的导演阐述中对时代背景的描述中写到:“本片是一部以甲午中日战争时代背景为依托,以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载体,以中国梦,强军梦为主体思想并具有浓重主旋律气息的军事题材正能量类型片。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很多人定会像我一样心中莫名燃起团团爱国圣火,依稀记得多年前的那部堪称中国电影史经典不朽之作《甲午风云》,李默然老师饰演的爱国将领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带领全船官兵抱着不畏列强必死的决心驾驶致远号撞向落荒而逃的吉野号,管带邓世昌那双望着敌船凶狠的眼神和铁骨铮铮的面容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激起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热忱。”同时,类型片的分类也有助于风格定位,据说好莱坞会精细分到一百多种类型。比如金庸前辈的著作《天龙八部》等归类武侠剧,影片《京城81号》归类惊悚类型,影片《流浪地球》归类科幻题材,影片《集结号》归类战争题材。

(二)、关于剧本的二度创作

剧本创作是一剧之本,一个好故事是影视作品成功的先决条件。当剧本完成创作进入筹备阶段就会把剧本交到导演的手里。导演创作中需要弄清楚两点,一是:自己所要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二是:自己讲述这个故事所用的方式。前者可尽量依托原剧本,保留剧本中的故事精髓,不断完善细节,使电影故事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完美。至于后者,就是形式感的东西,只有人物立起才能加强影片叙事的质感。人物关系处理是情感递进的纽带,是作品的故事核心,情感发展的爆点,所以要下大工夫去描述。例如:影片《百鸟朝凤》师父对待两个徒弟的情感处理上,既表现了师徒情分的珍惜与不舍,又能表现师父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在创作中,导演将重点挖掘人物行为的细节,在情景合理的基础上,增加矛盾,雕琢冲突,并提升碰撞力度以此达到最佳叙事点题之效果。故事线副线的表达可以适当的张扬些,可适当在形式感上加强,这样就能和主线上的情感冲突拉开距离。精剪一些剧本中为叙事而叙事的不必要情节,只要不是紧扣作品叙事线的琐事累赘都可以从简,留下笔墨去深入重点描绘人物,要永远把表现人物放在第一位置。把导演对声音叙事的理解写进剧本,在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当中,视觉与听觉同样重要,声音叙事运用的好会为作品大大加分。

(三)、影视作品的风格定位与艺术特色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创作风格,比如:侯孝贤导演擅长长镜头的拍摄,北野武导演喜欢省略段落过程直接表现结尾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金基德导演经常去透过故事表象去表现人性。把一部相对平铺直叙的情感故事拍出新意。除了剧本故事层面之外,在拍摄手法上,坚持创新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摈弃传统刻意煽情的拍摄手法和技巧。讲求精致,按照一个优秀影视作品的标准去做。导演要具备严谨的创作态度、扎实的创作技法、活跃的创作思维的。既朴素含蓄又深刻有力、既注重典型化的概括体现同时又带有鲜明的心理现实主义色彩;导演在创作中结构要谨严洗练,善于通过细致、周到、丰富而又简洁的具象化描写传达复杂多变、多层次的深刻的心理内容,等等。让观众能感受到那种“看不见导演的导演”、导演通过内心真实的故事来‘说话’。导演主要是在对大量的蕴涵着矛盾冲突的日常生活细节的展现中凸现性格,并且想方设法延展性格的内涵与涵盖力,并借此传达主题。技巧手段以及导演语汇的运用的核心依据是塑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生活,因而使得影片具有浓厚的文艺深度与时代色彩。在场面调度、镜头组接、声音及人物表演元素的运用等方面合谐统一,相得益彰,要很好地揭示戏的内在冲突与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给人物性格的塑造添上了极为精彩的一笔。体现在拍摄中的导演创作手法简洁平实,又十分地流畅自然,运用“看不见的技巧”。

(四)、在摄影和镜头设计方面

构图、蒙太奇等作为影视艺术的艺术语言,不仅其自身具有较高的审美的价值,而且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艺术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在摄影整体色调统一上,如马丁·斯科塞斯作品《出租车司机》中整体的黄色调,如张艺谋作品《红高粱》中整体的红色调,都是有着特殊的含义。导演对全片总体拍摄手法和屏幕呈现中,应有所设计和整体构思。视觉是逐步递进的,随着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发展,环境和服装的色彩开始逐渐变化,丰富,视听语言开始有微妙的变化,技法增多,时间发展通过视听的层级形成发展和变化。前后的视听风格要有变化,虽不易察觉,却赫然在场。在总体基调明确下,为了雕琢局部情节的表现力度,也要在大的统一基调下,找到丰富的细节变化。长镜头的运用要惜墨如金,不用则以,要用就要有惊世之功等等。在光线上,表现一定的意境和整体色调风格,充分参与到故事中,成为一个不会说话的“角色”。在影像造型方面,调动多种造型手段诸如光线、影调、构图等进行进一步的集中再创作,着力特定的环境气氛,有力地传达出每一场、每一段戏的内在情绪和心理氛围,借以烘托人物性格和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镜头的核心始终在于表现人物,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延展。摄影风格是含蓄内敛还是优美而又不失张扬,都应在视觉上荡漾着抒情诗般的韵律。

(五)、在美术设计方面

电影美术设计离不开色彩的应用,色彩能够让电影中的情节更为生动,让电影艺术更具视觉语言性,其已经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意境和调子很重要。衡量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首先看它的意境和调子是否符合作品基本要求。通常我们可以用“厚”与“薄”来对照。“厚”就象电影,“薄”就象电视。意境更多地由调子来达成。所谓调子,其实就是一种“纯化”,让影像和氛围保持一种单纯性,从而赋于一种情感色彩。美术师就是把握这种意境和基调的总工程师,好的场景会让观众置身其中、穿越年代。美术师对人物活动场景的设计想法与导演对于镜头语言要熟练运用,会让人眼前一亮。摄影师通过对光线、影调、构图及环境气氛的严格把握与有机体现,将积极推动剧情,对延展人物性格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通过电脑绘图或者手绘场景图片可以更直观的呈现场景,有助于美术设计工作与各部门的沟通,也会更有说服力。

(六)整体节奏和后期剪辑

节奏是一部影视作品的脉搏。跳得快还是跳得慢,决定着这部电影有活力还是死气沉沉。快不是强烈,慢也不是强烈。应根据作品风格确定最适合的节奏风格。后期剪辑是影视作品制作的最后一关,可以对影片节奏整体调控。所以,后期剪辑就会显得相当重要。数字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了画面和声音的搭配,使视听语言代替了影视的内涵,数字影像后期设计是一种技术,只有把数字技术与影片的情节融合起来,才能反映主题思想,精彩的情节和内容才能得以打动观众,这样才能获得成功[3]

(七)音乐和气氛

音乐是调节观众内心节奏与影视作品本身节奏保持平衡的重要手段。音乐影响观众的力量,不亚于画面的力量。音乐创作要全面考虑情节推进、表演、节奏等诸多因素,将它们有机统一到导演的创作意图中。我们把音乐看作是影视作品的“粘合剂”,把作品中的各种元素粘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产生某种预定的气氛。比如:在音乐音效与听觉造型方面要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自然音响和无声源音乐的有机运用上要颇具匠心为作品增色。很多情绪戏中,音乐一定要稳,要为画面服务,要起到烘托画面的义务。影视作品是靠场景和景别讲故事的,所以在转场的关键点是最佳进音乐时机,还有如果在同一场中,由小景别叙事正反打冲突结束后,画面跳的一个非常大的景别,意图就是缓冲节奏渲染气氛,在这样好的画面抒情基础上,需要进音乐的变化层次来提升情绪。比如:强烈的暗示性音乐,有强化叙事的功能。强化性音乐,带有幻想性,伴随最重要的道具出场,伴随着历史场景的还原。类似这样的技巧性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创作者应力争用好每一种音乐元素。

(八)人物个性表演和协调

影视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提炼与塑造,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归结为表演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自于现实生活,但是又绝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某某真实人物。人和“人”既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又有所区别。影视作品创作的核心永远是围绕“人”、围绕“人”的性格的塑造、围绕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探察与展示这些最为基本的问题而展开的。影视作品不关怀人,不探察人的精神生活、意识变迁,特别是如果不能艺术化地做到这一点,那影视作品也只有没落的下场——那种纯粹的传播媒介意义上的视听语言手段对于影视作品的艺术化创造来讲,又能具有多大的能动的精神意义呢? 因此,换言之,不论到何年何月,艺术作品都要贡献典型性格,影视艺术作品都要在银幕上确立带有强烈典型色彩的人物形象——这始终是电影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首要前提与核心目的。写性格、塑造人物。关键还是要抓取富于表现力的人物外部动作诸如人物的言行举止特征来加以表现。表现得真实、准确而又恰倒好处,往往给人印象深刻,鞭辟入里。在演员选择和表演上实力与形像,一个都不能少。表演的重要性无需多说,关键是如何协调好所请的明星和一般演员之间的相互搭配,让演员尽早进入状态。

结语

导演工作绝不是一时之功,需要多年的积累和感悟才能拍出大众喜欢的影视作品。一篇有深度的导演阐述不仅能反映出一个导演的创作功力,更能让其他创作者看到导演对影视作品的创作态度和想法。导演作为影视创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对作品的阐述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曹健.现实主义题材的人性忖量—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J].艺术研究,2019(03):84-85.

[2]班宁秋.电影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语言分析。南方农机,2018(049)006:246

[3]尤丽茹.浅析影视作品后期剪辑的应用.信息记录材料,2017(05):P.108—109.





2

作者简介:栾旭(1990—),男,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者电影创作研究。独立导演作品《主播公寓》《密室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