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27
/ 2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

陈 光

通辽市医院检验科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探讨质量控制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微生物培养标本500份,计算不合格标本构成比,分析引起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科学的质控措施。结果:不合格标本占比11.20%,共计56份,其中痰液标本占比最高为19.54%,其次为尿液标本标本16.08%,以下依次为粪便标本9.68%、分泌物标本7.46%、血液标本2.86%,无菌液体占比0.00%。结论: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与标本采集不规范及标本污染有直接关系,故需开展质量控制,加强管理,对检验人员实施标准化培训,强化科室与临床间联系,有助于提高微生物检验准确率,提升检验质量。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不合格原因;质量控制对策

医学检验属于一门综合性、前沿学科,将临床医学和实验室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对于判断病情具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为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微生物本身体积较小且不容易培养,标本质量和操作规范等步骤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无法保障获得准确检验结果。为此,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及总结,制定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从而确切提升各个环节规范度,提高检验标本收集效率和质量。本次研究对本院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主要诱发原因,同时制定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准确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微生物培养标本500份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3例、女性177例,年龄15-78岁,平均数值(48.21±3.48)岁;主要涉及到尿液标本143份、粪便标本93份、痰液标本87份、分泌物标本67份、血液标本70份、无菌液体40份。

1.2方法

以国家卫生部关于微生物检验标本合格要求相关规定为依据,对500例微生物标本进行严格规范地检查和记录,主要检查内容有:采集标本的时间、标本的外观形态、检验结果、复查结果等,对其中不符合条件的标本进行分析,主要是探究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观察指标

准确计算微生物标本的不合格率;分析导致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1.4统计学分析措施

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表示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类型

不合格标本占比11.20%,共计56份,其中痰液标本占比最高为19.54%,其次为尿液标本标本16.08%,以下依次为粪便标本9.68%、分泌物标本7.46%、血液标本2.86%,无菌液体占比0.00%。详见表1:

1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类型[n/%]

标本

尿液

粪便

痰液

分泌物

血液

无菌

合计

例数

143

93

87

67

70

40

500

不合格率

23(16.08)

9(9.68)

17(19.54)

5(7.46)

2(2.86)

0(0.00)

56(11.20)

3讨论

3.1不合格样本分布特征及分析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痰液标本是最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标本类型。这与痰液标本的采集特点有关,痰液标本的质量受到受检者排痰情况的影响,有些受检者无痰液或痰液极其稀薄,此类样本进行微生物培养的检验的价值较低,并不能有效识别。其次是痰液自咽喉部排出,在采集样本时痰液中会混入大量的唾液,并且有些受检者无法识别唾液和痰液,以唾液为痰液样本采集。这些都是导致痰液样本不合格的重要原因。

尿液样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与样本自身特点有关,尿液是人体排泄物,尿液样本留取方式又较特殊,并且出于对患者的尊重和隐私考虑尿液样本多为受检者的自主采集,那么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尿液并非随时都有,采集时间不固定,而不同时间段人体代谢情况不同,尿液成分也会有所改变。②采集前患者未保持外阴清洁,尿液占有外阴分泌物,从而影响标本成分。③尿液采集时检验科工作人员处于休息时间,尿液样本送检不及时也会影响到标本质量。

血液标本的合格率相对较稳定,一方面是血液标本在临床检验中较为常用,是常规检验科目,关于采血、保存、送检的一系列程序较为成熟,因此血液标本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则是血液标本采集一般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或检验科工作人员亲自采集,专业性较强。

  3.2导致样本不合格的相关因素

  根据标本类型差异,不同标本采集由受检者或医护人员(检验科工作人员)负责,因此在专业性上有所差异,其中很多样本均为受检者自主采集,受检者缺乏专业知识,采集时很难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从而导致样本采集时被污染或质量不合格。

  送检时间一直是影响临床检验准确性、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标本采集后需在1h内送检,有些标本需要在特殊低温箱内保存后送检。但在实际的临床中,有些时候标本送检并不及时,这与检验科工作时间和标本采集时间的冲突有关。标本迟送必然会导致标本中成分改变,从而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采集时间不合理指的是未在特定时间采集特定标本,如血液样本一般采集晨间远端静脉血,尿液样本、粪便样本一般为晨尿或晨粪等。而微生物标本采集时间有严格的要求,如血培养必须在抗生素应用之前,发热病人采集标本应在发热前后1h内采集,未在特定时间采集特定标本会对标本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3.3正确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①检验科室人员进行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对各个环节工作进行细化,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合理运用,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及个人综合素养,强化服务意识;采取多种途径强化人员标本采集质量控制意识,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收集标本的预防措施(每个标本收集的数量,选择正确的容器,处理特殊的标本,如抗凝,等等),每个样品测试的意义,测试时间,生产手册演示的内容,以便检查人员查看。特别是对初入职场的实习生或新人,要加强培训教育。②明确岗位及责任人,做到奖罚分明;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标本采集、运输和处理环节,确保样本符合检验要求;③采取标本前,做好标本收集宣讲,要求详细告知检查者详细注意事项,例如采集时间、采集部位、具体采集量、采集前注意事项和采集禁忌等,可以利用视频或是图片使患者明确了解,检查前询问是否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务必要确保患者符合检验条件,同时严格根据检验要求提供合格样本;④加强对样本信息进行核对,送检人进行初期检查,例如判断样本量,是否被污染等,存在异常及时进行处理;确认无误后及时送检,保证送检流程规范准确。

综上所述,定期对收集微生物检验样本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明确对样本质量存在影响的因素及造成不合格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整改和完善措施,持续提升样本收集质量,能够降低不合格样本发生率,显著提升临床检验准确性,意义重大,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肖霞.医院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特别健康,2020(16).

[2]马瑞红.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医药论坛杂志,2020(12).

[3]董玉芬.公共卫生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与解决措施研究[J].健康必读,2020(21).

[4]常亚平.临床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相关因素及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