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2

"乡村振兴 "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李萍

广西鸿运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530000

摘要: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如何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恢复改善乡村生态基底,塑造地区特色文化,搭建产业平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激发乡村社区活力,成为了各地政府与村民的关注焦点,这正是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本文以江西婺源乡村旅游为例,探索研究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希望能给我国的乡村建设人员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引言:在现行体系下,各地区国土规划编制尚未覆盖到具体乡镇村庄,乡村旅游规划既要对上位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填充,也要结合地方实际,对各类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对乡村的旅游规划,需做到战略前瞻,技术落地,江西婺源,在这一方面,递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了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也是推动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计划。该战略的实施需要以村民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思想,将农业放在最高的工作位置上加以转型、更新、发展,以推动城乡的共同进步。乡村旅游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推手,其主要内容是以乡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风俗文化为根本,以绿色生态为基本原则,将服务业、旅游业、商业等元素与乡村休闲旅游进行有机结合,强调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这种旅游模式的特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为人们提供以“农家乐”形式为基调的新型旅游模式,成为了乡村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的策略

(一)规划先行,农旅融合促振兴

作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基础雄厚,旅游市场趋于成熟。但对非核心景区的村庄带动作用有限,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为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婺源县以‘村’兴旅,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全域旅游重要基础,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乡村振兴“婺源模式”。

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现了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相互促进。成功探索出了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的“四种模式”,即:整村搬迁、多业态融合的“篁岭模式”,民宿聚集的“延村模式”,乡村治理的“汪口模式”,休闲度假的“李坑模式”。

积极与周边旅游区和旅游产品良性互补,形成“名山、名水、名镇、名村”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拥有14个历史文化名村、28个中国传统村落。走进婺源,仿佛走进了“徽派建筑大观园”,处处透出浓郁的徽风古韵,婺源因此获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落实“放管服”,鼓励社会资本加入乡村建设,并搭建准入机制及平台

针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景多面广、政府缺乏财力开发的现状,该县确立了放手民营的方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从2007年开始,组建集团,增强婺源乡村旅游的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力,避免了粗放式经营带来的景区点小弱散、特色不明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推动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目前,婺源拥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3个,巩固了4A级旅游景区数量全国县级第一的地位,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数量位居全省县级第一。

(三)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018-2019年期间,该县就投资3亿元,精心打造了30个高品质示范村点和800多个秀美乡村建设点;投资16.48亿元,实施“四好农村路”县道升级改造项目,实现全县三级以上县道比例达90%,建成“半小时通达圈”。2019年,该县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公厕84座、改建40座,完成农户“改厕”7200座,获评“江西省最干净县”。

(四)积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婺源县精选油菜花及茶产业,以“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为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平台,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现有12万亩油菜花海,2019年赏花高峰期接待游客达520.6万人次、综合收入42.7亿元。茶园面积达19.7万亩,婺源绿茶品牌价值达23.45亿元,婺源有机绿茶连续20余年占据出口欧盟市场“半壁江山”,茶产业实现系列年产值逾37亿元。

(五)科学布局空间结构

乡村景观具有多种类型,空间结构的功能布局相对复杂。早期旅游开发建设,容易使当地各项指标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把握婺源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特征,根据原有土地功能开发最适宜的旅游形式,营造出合适的功能空间与场所。乡村主要功能有生产生活的观光体验、休闲娱乐、度假等,以这些特征为中心展开规划设计,可采用多中心组团布局模式,围绕多个景点进行资源开发,使旅游项目更具综合性和趣味性。文化特色是彰显乡村旅游特色的要义,为此,可把中心广场设置为人文景点,挖掘物质文化的潜在内涵,使乡村风貌的分区引导机制得到完善。再联合不同景点中存在差异的内容,构成婺源乡村旅游的重点项目。在规划布局工作中,应合理分析空间结构,尊重乡村肌理,以形成富有婺源传统特色的,且功能齐全的村落风光。

(六)坚守生态红线

不遗余力护好青山,率先在全国创建193个自然保护小区,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案》,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工程,全面落实“林长制”,森林质量持续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64%,森林旅游面积达96700公顷,获评“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七)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通过创新开展“微家训”工作,挖掘传承优秀家风家训文化,涵养了淳朴民风,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高奖“长安杯”。同时,开展朱子文化“六进”工程,加快村史馆建设等,让每一堂朱子课、每一个村史馆、每一栋古建筑都成为“活教材”。

结语:婺源的乡村规划,以生态基础为画板,以产业经济搭建上层建筑,点缀美丽多样的乡村聚落,完善交通体系实现串联,以乡风文明延续地方文脉,从山水到人文,从建筑到景观,层层覆盖,分级落实,以此可窥见未来更加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乡村旅游规划,不单单只是一张蓝图,更是乡村生活的书写。

参考文献:

[1]赵莹雪.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粤北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清远市黎埠镇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4):38-41.

[2]刘凯红.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