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同频共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2


让 信息技术 与科学课堂同频共振

沈桂珠

福建省长泰县第三实验小学 3639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教师的教学模式也相应地在适应改变。信息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自然学科,若能够让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能够让科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课堂;教与学

信息技术为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查阅各种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还形象化地营造教学环境、多元化地设计交互情景,使科学课程的形式灵活多样[2]。信息技术还为科学教学提供探究的平台,更好地吸引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和学习;还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为其提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通过创设,让学生处于模拟情境中,从而达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的效率。

  1. 延伸拓展课堂内容,激发兴趣与求知欲

科学课堂上的知识是有趣而又丰富的,但很多时候一堂课40分钟根本无法将所有内容解释清楚,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获取的知识途径很有限,若要全面发展,拓宽视野,就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各方面的深入拓展延伸,这时除了教师讲授外,还可多借助信息技术,为科学知识的多方建构添砖加瓦。

在教授“动物的特殊本领”时,有学生对课本上提到的枯叶蝶非常感兴趣。而枯叶蝶(图1)在日常生活中很罕见,刚开始我只是在口头上进行讲解,发现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于是我就为学生找来了枯叶蝶的图片,同时也找来了可表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其他典型例子,如竹节虫和变色龙的图片(图2、图3)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一来不仅形象具体,还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全班同学都兴趣浓厚。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生物的特点,并和他们一起进行比较与分析,解释了“拟态”这一抽象概念,但这时的抽象概念已不再复杂和难以理解。虽然这一内容不是本课的重点,但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延伸拓展了课堂内容,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而且在这堂课下课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纷纷围着我想了解更多关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于是,我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搜索引擎上小学科学网等知识网站自己搜索信息资料。然后分小组将进行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制作成科普手抄报在班级展示,收获远远超出了课本预期,我想这堂课还算是成功的,而这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6281f8494af00_html_ec15db0e7c36d132.jpg6281f8494af00_html_129a18ecc86b38a9.jpg6281f8494af00_html_b240b34fed8cdc47.jpg

图1 图2 图3

二、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事半功倍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难懂,若只依靠教师讲解,课堂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就缺乏兴趣。这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科学中“地球与宇宙”领域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掌握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进行观察探究却受到空间、地域、直观性的限制无法进行,因此教学这些内容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3]。此时若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让一些无法直接看到的复杂现象变得简单容易。

在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教学中,如果仅仅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不仅教师很难讲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制作Flash,并结合PowerPoint来演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在课堂的开始,我先演示了一段日食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然后再引导与组织学生讨论,待讲到原理时用动画来展示。在动画中,月球绕地球运动,同时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当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直线上时,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掩时就发生了日食。这样一来,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就变得直观可现,而且生动形象,将抽象复杂的空间想象变成可视的具体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就简单多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条理,又清楚美观,课堂非常流畅。

同样的道理,如“昼夜与四季”、“浩瀚的宇宙”等“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内容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帮助教学,整个过程形象直观,易理解。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将复杂难懂的天文地理现象搬到课堂上,利用虚拟情境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上课也轻松,一举两得。

  1. 丰富科学探究,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途径。“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已经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共识[4]。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在科学课堂中应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一堂课仅40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高效率的探究呢?此时就可借信息技术来助教师的一臂之力。如在教授“电路的研究”时,探究性实验多,注意点也多,因此在实验前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中的注意点,再将注意点呈现在课件上,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时刻注意,这样一来就节省了重复讲注意点的时间。在这节课中,学生连接的电路图出现了多种情况,因此我利用希沃软件,将学生连接的电路当场拍照传到电脑端进行讲解,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有效避免错误的电路连接,提高课堂效率。在实验中,只有一种连接方法能让灯泡亮起来吗?显然不是。因此我又借助信息技术,演示了其他几种创新电路,在讲解创新电路时又帮助学生认识其他一些电路元件,鼓励学生继续探究,自己动手动脑连接创新电路。这样一堂课下来,探究活动非常丰满。也在这样循序渐进的探究中,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在“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时,由于探究周期较长,且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难度较大。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每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汇总,然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用计算机软件制成曲线图,再配以相应的照片,制作成“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在图表上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从数据分析中得出植物生长的规律。在此次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科学知识,还学会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1. 结语

信息技术将科学课程的各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封闭、僵化的课程结构走向开放。新的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也使得科学课程的综合特性得到更好的体现[5]。但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完全替代实践活动和合作探究交流。它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合理有效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滥用。尤其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6]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蔡铁权,姜旭英.科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9.

[3]汝丹燕,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百度文库

[4]蔡铁权,姜旭英.科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3.

[5]张红霞.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6

[6]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字数:2787 (含参考文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