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空间与图形类作业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2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优化作业设计 ---空间与图形类作业设计

蓝奇娇

上林县大丰镇中心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500

【摘要】随着当下教育“双减”新政策的提出,教育界对学生作业以及校外培训的负担提出了相关方案,并且明确了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各个阶段的学生完成作业时间的分级规定,学校及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教育界新政策,对学生作业的布置量进行适量的减重,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后,利用剩余的事件培养自身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本文将对“双减”背景之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进行相关讨论,并以空间与图形类作业为例,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字】“双减”背景;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空间与图形

【正文】作业是检验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教师会根据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漏洞与思维弱项,并对其做出弥补,从而有效帮助学生顺利接受知识,查漏补缺。教师要有效结合课内外的学习活动,并且以现阶段学习内容的简易程度作为参考,布置少量而精练的作业,避免大量、简单且重复性高的作业占用学生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使作业达到其真正的效用,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捕捉到自身的学习漏洞,有助于后续的学习发展。

  1. 当下小学数学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1.1效果单一,缺乏知识拓展性

在当下,大部分数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是认为大量且重复性高的作业内容,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课上知识的记忆,并且使学生形成机械性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快速的得到问题的答案。这就导致在小学时期,数学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效果单一,几乎都是在巩固课上学习的数学知识,而缺乏能够有效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效果,在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尤其旺盛的阶段,功能单一的练习任务让学生不能真正的将自身的学习与探索能力表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身发展受到阻碍。

1.2课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枯燥乏味,缺乏创新性

由于教师对课后作业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认为课后作业就是单纯的题目练习或者定义背诵,学生完成作业也仅仅是需要适量思考与手写就可以,不需要多余的活动。在班级中,教师所布置的作业类型与内容都是统一的,对于班级中不同成绩阶段的学生,根本没有差异性与层次性可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只是完成较为基础的题目练习,没有使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作用,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后续的学习进步。

  1. 小学数学优化设计的具体策略

2.1合理安排作业完成时间

相较于其他理论型、公式型的题目,空间图形类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在学生思维方面,数字计算等所占部分较少,对于空间图形的想象思考较多,所以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情况,把握好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有相关研究证明,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完成作业所用时间越长,作业完成的效果就越好,但是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反而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学生会因为作业内容多,感觉压力大,从而产生反感情绪。而对于空间图形类的题目,由于对学生空间想象力与专注力有一定要求,又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思考,所以教师要把握好作业布置量,避免造成学生因为过度练习而产生思维疲劳,不利于后期的相关学习。

2.2作业内容全面且有一定差异性

由于班级内的学生对于空间图形方面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要考虑周全,照顾到班级中各个成绩阶段的学生,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空间图形类题目预习、复习与整理错题等方面需要花费的时间,并以此为参考,预估作业完成时间。在作业内容上,教师可以设置基础练习部分与能力提高部分,将基础题目设置为必做,而提高型题目则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时间选做,这样既保证了时间的合理性,也满足了作业内容的差异性。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章节学习中,学生初次接触到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只是停留在轴对称、平移等简单的水平,所以教师在课后作业内容的布置上,除了基础题目之外可以适当添加图形旋转类的题目当作能力提升部分,满足部分学生在此类知识方面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制作素材来解决简单的图形运动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3作业内容精炼,难易适中

多数类型的题目都是在原有经典题型的基础上加以转换得到的,所以教师要学会选择经典题型与针对不同学习能力弱项的代表性题目,尽量做到作业内容的精炼,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够掌握知识的基本应用技巧。一些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较差,教师可以根据此类弱项,选择布置一些知识归纳性的题目,有效帮助学生将脑海中的知识整理好,并且有利于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网络。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习中,涉及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与体积等的计算,而班级内部分学生对于实际应用类的题目总是做错,此时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选择几道实际应用类的经典题型,例如院后设篱笆,购买鱼缸玻璃等实际应用类的问题,在做题过程中,仔细考虑数据的计算问题,从而达到有效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

2.4加入开放性题目,创新作业形式

处在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塑造空间,所以教师要明确这一特性,并且在日常的作业布置中适量增加开放性题目的数量,日复一日标准化答案类型题目的练习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同时考虑到数学知识不可避免的枯燥乏味性,开放性题目的设置可以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有效降低学习的无聊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性与探索欲望。

在作业形式方面,教师不能够只是拘泥于手写的作业形式,对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知识,更需要的是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的有效结合,在完成题目的同时,得到思维方面的提高。

2.5由“个体”到“集体”,强调作业合作性

在新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之后,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上,对思维的灵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小学数学的学习阶段,教师需要适当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任务,并且提倡组成小组完成任务,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解决所遇到的难题,让学生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还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了解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的复习中,学生已经对常见的图形面积计算有了清楚的认知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教师可以在课上布置作业,并划分小组,让学生计算出学校的占地面积,并利用所学的几何图形绘制出简单的平面图。通过组内成员的沟通,合理分工,有条不紊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最后的平面图绘制上,同样可以选择开放式的答案,根据组内成员的不同建议,绘制多个提交方案,让学生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结束语】言而总之,完成作业应该是作为学生查漏补缺的一个学习环节,而不是让学生形成机械性思考与答题习惯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好详细的计划,认真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接收新知识,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积极接收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布置相应的任务,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弥补学习漏洞,全面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难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1]刘权华.“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应有的作业观[J].教学与管理,2021(31):64-66.

[2]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08):29-34.

[3]覃 月情.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实性实践与探索[J]. 教育新探索,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