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张治天

沽源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 张家口 076550

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高速期,是各项能力养成的基础期。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特殊时期,充分抓住学生此时的学习高吸收率及学习好奇心,将他们的朗读能力又快又好地培养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

1.1朗读内容单调,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也逐渐意识到阅读对提升语文能力的影响,开始重视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但是根据现实的情况来看,讲堂上教师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在方式上也比较单一,没有适当地进行创新。从朗读的内容上看,教师往往会选择课内教材文章让学生进行部分的朗读训练,朗读对象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另外,为了保证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在挑选学生朗读的时候并不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忽视了对全体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充分、细致地对课堂上地每位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种种原因,导致学生长时间在枯燥乏味的氛围中学习,逐渐磨灭对朗读的兴趣。

1.2小学语文朗读方法单一

小学语文的教学,朗读方法单一,这一直是影响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包括技法指导、方法指导,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时,通常是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或常规阅读,这种方式下虽然看似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主动性,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予学生朗读指导,因此学生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不是很高,甚至有的学生连朗读基本的抑扬顿挫都不能掌握,如何断字、如何停顿都不会,朗读缺乏情感融入,因此在朗读过程中很多内容都比较匮乏,听上去也很无趣,“干干巴巴”,一点意思都没有。

1.3缺乏朗读学习时间

很少有教师会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做朗读练习。在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是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或者课后复习作业,课堂中的实时朗读时间得不到保证。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也没有重视朗读教学的地位,没有有效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影响了小学生朗读学习意识的建立。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1注重拼音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汉语拼音的学习是学生识字的基础,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朗读。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想要提高朗读能力,需要让学生接受汉语拼音的训练,其中较为困难的部分是声母技巧,关系到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另外在韵母教学的部分,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分属于一个相对困难的知识点,还有些同学对于声母和韵母的差别并不明确。汉语拼音就是识字的重要工具,因此其地位举足轻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格外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强化学生的拼音训练,掌握字与词的正确发音,这是提升学生朗读水平的关键一步。

2.2激发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兴趣便是最好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努力践行这一个基本原则,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着学生正确的认识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性。教师需要以精彩的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朗读欲望,适当的采取激励机制,强化学生在朗读时的感情投入,对他们给予表扬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多种朗读活动的组织,通过适当的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的朗读意识逐渐提升,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有关的音频和视频,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新奇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2.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灵活朗读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优化朗读教学的重要手段。用多元化的朗读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朗读学习的乐趣,还能激发起小学生的朗读学习积极情感。教师要关注多种朗读活动的开发,利用小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小学生自愿融入到朗读学习活动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朗读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表演朗读法实施教学,表演朗读法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文章故事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情境中提升个人朗读能力。像在讲解《小儿垂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朗读。第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朗读《雪地里的小画家》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停顿、语调高低的运用,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一边读一边联想与想象,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饱含深情,实现带有感情地朗读,初步建立带有感情地朗读,为后续的朗读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扶。朗读技巧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技巧的选择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优化,在朗读技巧方面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由浅入深地进行技巧讲解,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意识和能力。

2.4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应留足时间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过程中留足时间,是朗读的先决条件。朗读既需要公共朗读时间,也需要个人朗读时间,既要为群体留足时间,也要为个人表演留足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分析,为学生朗读留足时间,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充分进行朗读,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秋天的雨》课程教学中,教学的自读要求就是大声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朗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充分给予时间。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通读训练,在课堂开始前的十分钟让学生进行通读,这十分钟分为前五分钟自由朗读,后五分钟通过播放朗读视频的方式带领学生朗读,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处理过程中学会跟读,建立朗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群体自由朗读以后,教师应积极做好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朗读,不需要举手,也不需要点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站起来直接进行朗读,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朗读充分留足余地,同时应给予学生自由朗读表现的时间,一般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根据教师课程时间的安排,也可以提供15~20分钟朗读时间,总之朗读时间必须要充足。

2.5及时进行课堂朗读评价

在朗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评价是不可或缺的。课程标准中说:“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要力求对学生起到点拨提高的作用,同时还要激励学生,保持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的信心。评价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形式,在学生朗读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评价,他那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认为应该怎样读等。有时,当学生读完后也会对自己的朗读有一定的想法,教师不妨也让学生自己自评一下,这样不仅对他自己有提高,也会让其他同学有所收获。评价和指导是相辅相成的,肯定学生的优点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适当指出学生的不足,可以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朗读训练的流程设计,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通过合理的规划每一个环节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感受到朗读的快乐和重要意义,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树立正确的朗读意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朗读技能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J].暴贺君.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9)

[2]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J].孙先秋.小学生(中旬刊).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