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浅析

周健

乌鲁木齐市污染控制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与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重污染天气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环保话题。因此,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对于持续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打好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分重要。

关键词:重污染天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管控。

随着环境问题与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重污染天气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环保话题。尤其,在北方的冬季,重污染天气形成雾霾给居民生活、出行都带来了不便。

一、重污染天气的成因与来源

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AQI大于200,即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五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AQI共分六级,其中,0~50为优,51~100为良,101~150为轻度污染,151~200为中度污染,201~300为重度污染,>300为严重污染。空气质量监测的污染物,通常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和PM2.5等6个种类。

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与来源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污染排放,即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内因,在污染排放中有四大主要来源,这四大来源占比要达到90%以上。分别是工业、燃煤、机动车和扬尘。二是气象条件,即静稳、小风、高湿以及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外因。不同年度间气象条件的影响幅度在10%左右,也就是说,同样的污染排放,气象条件有的可能拉高10%,有的可能拉低10%,个别城市可能还会达到15%。三是区域传输,一般来说,城市间区域传输相互的影响程度平均是20%-30%,重污染天气发生时,影响程度还会提高15%-20%,即可能高达到35%到50%,个别情况下也可能会到60%-70%。因此,达到重污染天气的整个地区及周边区域都需要实施联防联控,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管控。

二、重污染管控成效与不足

现以某市2021年污染物数据为例,进行分析。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空气中6项污染物进行评价。全年全市6项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年均浓度达标,由下表可以看出,PM10、PM2.5已成为影响该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2021年6项主要污染物达标情况统计表

主要污染物

SO2

NO2

PM10

PM2.5

CO

O38小时 滑动

(μg/m3)

(μg/m3)

(μg/m3)

(μg/m3)

(mg/m3)

(μg/m3)

2021年

7

38

74

40

0.8

86

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60

40

70

35

4

160


历年的综合数据分析表明,该市大气自净能力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冬季大气边界层通风量仅1000-2000m2/s,夏季通风量达到15000-20000 m2/s,冬季大气自净能力仅为夏季的十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要做好全年度重污染天气的有效应对,就要进一步改善采暖季环境空气质量。而根据冬季污染物排放的特点,对其管控的重点也应从全市重点工业源、燃煤源、扬尘点源、柴油货车等方面加强各项防、控、治等措施的落实,才能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从而遏制轻中度污染天气向重污染天气发展。

但从2021年底至2022年初的重污染天气期间采取各项应急减排措施发现,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本次重污染持续天数较长,导致一些行业和个别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无法确保各项应急减排措施的彻底落实。二是在冬季供暖期间,有特殊时期需要保障电力需求,会导致各大电厂无法全面达到规定的应急减排限产要求。三是根据区域属地管理的特殊性,部分区域需要区域协作,共同加强管控和治理的,未能及时沟通协作。应持续加强本市区域内及周边地区的协作,切实保证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参照重点区域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要求的落实。

三、从成因分析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

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如何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更为重要。

首先,从污染物排放这个内因出发,针对排放性企业,尤其重点企业,仍是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的重中之重。在污染排放性重污染天气期间,应该采取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避免重污染天气工业应急响应“一刀切”的情况,做好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分级管控工作。具体应该分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严格审核企业初次评定等级。按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 规范明确39个行业绩效分级标准, 将企业绩效评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 (个别行业分三个等级)。全市企业按指南上的标准初步评定等级,并在初步评级结果基础上,依据生态环境部指导意见修订细化全市工业源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清单。二是重点企业应请专家在企业运行现场进行再次审核评定。现场审核组应深入企业现场核实污染治理现场,从各个实际生产环节审查企业真实运行状况,对标指南再次确认,现场反馈企业评级存在的问题,完善防控措施。三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利用初步评级结果修编的工业企业应急减排措施清单在应急响应期间发挥重要作用。既让污染防治水平高、评级靠前的企业享受到“红利”,也让持续提标改造的企业看到希望,从而推动行业治理水平整体升级。四是从环保谈发展,引导企业主动配合。通过严防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充分发挥绩效分级给企业带来的生态资源差异,使企业从源头上认识到绿色生态环境会助推企业发展。从而使企业发挥主观责任意识,自觉提升污染治理条件、改善管理模式、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同时,应加大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重污染天气预警各项应急减排措施要求的宣教和培训,监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坚决杜绝一放松就反弹情况发生。

其次,针对不利于扩散而容易造成重污染的天气条件时,气象部门应该提前发出不利天气状况预警,再由市级组织相关部门会商如何应对该天气情况下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做好即将形成重污染天气的预处理,可以有效避免重污染天气的形成或是持续。可见,加强与气象部门深度合作,及时研判污染物传输对空气质量影响,全力做好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在充分总结本次预警工作的基础上,落实协调好各个部门联动作用。

最后,针对区域传输因素加重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尤其地形结构导致的本市周边城市群之间区域传输相互的影响程度较大,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的各城市在出现污染时段的规律上一致性和相关性十分突出。应加强区域会商联动,提高预报预警能力。上级部门协调周边区域进行会商,保障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不增加本市发电负荷,从而有效保障本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需立项专门研究城市群的重污染天的成因机理、污染过程,通过上级组织的有效联动及会商,实现培养专业人才,提升预报预警的精准性,为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以及有效落实应急减排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四、多方发力综合提升空气质量

就整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和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方面来综合分析,还可从以下几方面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防止重污染天气的频发和持续。一是加强风能、氢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装备建设布局及配套电网建设,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以公共领域用车为抓手,新增或更新的城市公交、城市物流配送、轻型邮政快递、出租车、公务用车、轻型环卫车辆等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私家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还可实施使用电锅炉集中供暖和分户电采暖等试点工作。二是做好“网格化”工作机制的落实。“网格化”工作机制既要在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监测方面实现快速的发现局部的空气质量的变化并做好因地制宜的管控工作,又要相关管理部门切实做好重点网格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生态环境监管网格的作用,将减排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片区管委会(乡镇、街道)、社区(村),落细落实重点网格监管工作。三是加强监测平台建设。按统一要求规范各部门之间数据采集和访问过程及技术,实现市、区两级的数据交换集成和共享工作的统一,可推动生态环境环境业务管理协同联动,促进形成生态环境管理一盘棋。

结束语

除此之外,进一步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宣传引导,倡导公众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持续推动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周健(1984-),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大学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大气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