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王文韬

合肥市科学院路幼儿园 230088,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采取有效解决方法,使幼儿能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 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外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学因素。

它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前提。目前一些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这就间接解释了为什么男孩的攻击性行为会比女孩多。而一些科学家认为攻击性是人类天性中的一种本能,由此可以间接说明儿童天生就具有攻击性行为。国外研究者认为,气质在儿童的攻击性倾向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另一个解释儿童为何具有攻击性的说法是,他们通过观察别人现出的攻击行为进行模仿,从而习得了这种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与大众传媒的影响。

家庭在儿童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国外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我国王益文等的研究也发现,对男孩而言,母亲的情感支持行为减轻了男孩的社交退缩、违纪和攻击性行为:对女孩而言,母亲过分严厉的惩罚、发脾气、打孩子等极端不支持行为会导致女孩不安好动、攻击性强、固执粗暴等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研究者班杜拉就已经反复验证了儿童通过暴力电视电影能够学会新的攻击方式的观点。

3.社会认知因素

首先,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有关。道德水平越高,儿童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思考问题。其次,与儿童的人格特点有关。研究表明,儿童较强的攻击倾向与某种人格结构的稳定性紧密相连。欺负者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自信,与社会相悖的价值观,因此形成了特定的情绪特点和攻击性行为模式;而受欺负者通常也具有自尊较低、缺乏自信、内向退缩、过敏性、情绪性等人格特点,因而常沦于被攻击、欺负的地位,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其消极人格的发展。再次,与儿童的社交技能水平有关。国内研究者通过研究也发现,经常采用问题解决策略来处理人际冲突的儿童较少卷入欺负行为问题。拥有一定的社交技能对儿童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具有显著的作用。最后,与个体固有经验因素有关。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遭受身体虐待和攻击性行为发展之间存在着逻辑性关系,即身体遭虐待的经历教会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部分是通过观察和经历生活中的攻击行为而模仿习得的。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应对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及时疏导幼儿不良情绪。

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相处融洽,是能给予幼儿温暖的地方。家庭是幼儿的启蒙地,只有给幼儿一个和谐、快乐的生活环境,幼儿才能得到良好的启蒙。父母要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而不是每天让幼儿在一个充满暴力与冲突的环境中成长。这样父母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彻底抑制其攻击性行为。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得到发展的前提,也是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及滋长的前提。

当幼儿有了不良情绪后,家长应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比如为幼儿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的拼插玩具。幼儿在进行这样的活动时,能够逐渐地安静下来。而此时,家长还可以与幼儿进行语言上的交流,给幼儿创设一种轻 松的交流环境,同时也能够给幼儿示范一种正确的交流方式。也可以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并尽量将室内活动安排在室外进行,以此来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二)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一件事的发生总归有原因,对原因的正确理解是随后做出适宜反应的前提。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即训练他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原因的理解。从观察中发现,不管是攻击性幼儿还是非攻击性幼儿,当他们认为同伴是故意做出不友好行为时,他们更倾向于报复;当认为不是故意时,则报复很少。也就是说,对交往对象行为原因的认知决定着随后的行为,因此对儿童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认知智能训练采取小组训练和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小组训练是指将幼儿分成若千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幼儿之间进行语言之间的交流。而个别训练法则是对个别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技巧训练,提高交往能力。许多不擅长与人相处的幼儿都缺乏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谈话技巧,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同样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其他幼儿。因此,教师应先教给幼儿基本的谈话技巧,帮助幼儿得到社交的门票,从而被他人所接受。

(三)鼓励幼儿与人合作与人亲善,从正面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幼儿都有十分强烈的表现欲,有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本意就在于满足自己强烈的表现欲。通过角色游戏,幼儿模仿正面的角色形象支配,不仅表现了自己,而且还可以从所扮角色的亲善、合作行为中得到启示,了解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教师要对角色游戏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幼儿认识攻击性行为特别是主动攻击性行为的错误所在及不良后果,用成人对亲善行为的良好评价来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意念。

一般来说,攻击性行为的结果可使幼儿在某方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这直接构成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强化。一些家长对待幼儿间冲突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强化因素。有些家长对自己受到攻击的孩子不是给予必要的抚慰和客观的开导,而是对幼儿进行一味的责骂;而自己的孩子如果在斗殴中占了便宜,便暗自得意,这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形成了- -种间接强化。所以,在事后要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对亲善行为进行一定的鼓励,以减弱攻击性行为与奖励之间的联结,加强亲善行为与奖励之间的联结,从而有效地抑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要想更好地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努力,教师要积极取得与家长的配合,加强家园联系,以便从根本上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