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意识形态特色话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意识形态特色话语研究

彭丽 高楠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现实存在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和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受意识形态权力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中国意识形态特色话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国家意识形态治理之中,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展现中国意识形态特色话语“内核”,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治理效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特色话语


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和特色话语,创设话语语境综合叙事方式,把握传播规律,消解话语独白,阐述中国特色、传播中国声音、拓展国际话语空间,具象化展现中国意识形态特色话语“内核”,实现话语受众的情感认同和习惯内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一、意识形态特色话语基本情况

1.学校意识形态话语建设阵地情况

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重要使命。课堂教育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是学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教材、进课堂;宣传教育上利用学校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以及学校橱窗、宣传栏、户外广告等手段的立体化、多维度平台随处可见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活动载体上有辩论、演讲、座谈、征文、学术沙龙、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主题活动等丰富多彩核心价值观的活动。

2.社会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合力情况

社会上的礼节礼仪教育、党史国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庆典和纪念活动,形式庄严、内涵丰富的各类教育活动给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感。家庭在家风、家教、教训的养成和传承中也有价值观念蕴意,如: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家校合作、社会联动机制。

3.青年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主力情况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价值观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遵循。从救亡图存的青年一代到建设国家的青年一代,再到强国富民的青年一代(北斗团队,嫦娥团队,神州团队等),尤其青年学生在网络时代的自我意识能力有所增强,对国家认识也不断深化,对红色传统教育、红色基因文化不断理解和认同。如:在疫情和舆论的“硬仗”面前一些青年的医护人员、军人、专家、志愿者等能担当社会责任,表达出了“爱国、敬业”精神。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现实困境

1.学校课程思政、单位主题教育认识不透、形式主义现象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理解不系统(碎片化、形式化),价值导向认识不透彻(主导价值的认同、集体利益的共鸣),践行主体责任边界模糊(共同体协调机制不明、单向度执行的“低级红”),有损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话语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述性的概览只是简单对内容的解构,单向的信息输送,话语的阐释力不深厚。社会转型中,部分青年在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影响中冷淡宏大叙事,钟情真小实事;厌烦枯燥说教,沉迷新闻纪事、热衷“虚拟世界”。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叙事能力问题

网络信息化中,人们批评诟骂之声,追捧笑谈之语,生活中的病态价值观等话语形态时有发生,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在语言上的整体性和规范性表达,在“当下现实”语境下发挥话语意义的空间有待探索。宏大的词汇和单向度输入式的宣传教育形式,话语叙事的理论化、文本化、抽象化,导致话语主体-客体“人”的空场,加之技术理性和意识形态权力双重影响,忽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3.实践基地数量质量不匹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性社会实践基地,如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和革命历史纪念馆,观看和倾听革命阶段的历史故事,开展“续家谱、写家史、传家训”活动等较多,宣传性实践基地,如深入基层、社区、农村、民族地区,在把握社会主义,组织宣讲团等也较多,但是研究型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调研实践活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开展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实践活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开展以服务社会相结合、以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型实践基建设和开展利于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辨别主流和支流。

4.话语等级化差异

国内国际不同程度的出现话语主客体位置和资本的差异,这种不对等则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意义的危机。比如:西方国家的强大技术和资金优势所掌握的信息网络思想霸权,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舆论传播立体化、多样化的传播挑战。

三、建构意识形态特色话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路径

1.话语共情-核心话语理论深刻,核心价值诉求统一

(1)树立整体性的思维逻辑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度的理论话语框架和有温度的大众话语叙事形式。一是话语理论研究能力层面,不是简单语言符号的堆砌,要关联现实,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提升个人认知能力,夯实中国核心话语理论研究水平,保证话语的学术性、说理性。二是思维逻辑训练层面,不是简单事实的堆砌,要辩证意识,采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提升话语判断能力,话语理论是“道”的逻辑,思维判断是“术”的逻辑,保证话语的现实性、革命性。同时,宏大叙事转换成大众话语,让学术话语使核心价值观更有学理性,处理好抽象性和具体性、规范性和逻辑性、理论性和生活性的关系,推动理论话语与大众话语、文本话语与实践话语、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互动,让大众话语使核心价值观更有亲民性,与国际话语体系接轨让中国意识形态特色话语更有公信力、回应力。

(2)创设话语实践语境,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实现话语在实践中生成的价值。把握话语设置时空,选择素材多样,比如结合中原文化底蕴,以科学、全面、辩证、发展的历史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议题主旨,统筹各种资料,借用历史背景和时代现实故事实现“重回式理解”的实践话语。话语结构简洁严谨,掷地有声,故事共情,老话新说,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赋予时代内涵;把握话语价值和人民生存的共振规律,杜绝“曲高和寡”,平等亲和态度转换大众话、生活话、实践话。

2.话语共责-政府、社会、家庭、高校“共同体”话语意识平衡利益主体,维护话语秩序

(1)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诉求平衡的话语优势,彰显话语秩序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面向全民抓落实,着力抓好党员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价值引领性,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空间,延展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范围。

以政府为主体,制定体现人民性的价值指向的政策,以国家经济实力、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旨趣激励民心,实现“操纵式”他塑——“对话式”他塑,形成更合理、更全面的行为规范体系,将核心价值观与法律法规、制度等建设紧密相连,形成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整合意识形态话语。善于借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总结推广的先进经验加强督促检查。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阵地,以及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话语发散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要着眼现实问题,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中的核心价值问题。话语主体关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义共识、话语意义共享要达成,明确落实培育和践行的责任边界和创新举措,超越去中心化、唯政治化的话语载体,秉承实践化、大众化的话语思维,营造理论层面和价值需要的话语语境,把握差异化主体间的关系,区别对待不同主体的群体性差异、需求结构差异,话语理解程度差异,使阐释与传播的话语内容与话语角色相适应,重点突出。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推动话语体系有效互动。

3.话语直观-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

(1)政府在政策上加大统筹力度,精细化灵活施政,创新运用新技术和新思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治理,激发重点文化品牌建设项目效应,创造性的产出具有民族特色、引领主流价值、满足民意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体现意识形态话语的“符号”表达。

(2)文化行业党建工作带动文化事业发展,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要注入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保障人才质量不断层,探索智能、互动的“自然沉浸式”文化服务体系,比如各种文化演出、文化活动、文化信息推广、文化产品展陈等践行着核心价值观内涵,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表达着中国意识形态特色话语。文学、艺术、影视、建筑等作品都不同程度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形势下,学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人民的文化自觉,通过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经典语录、名言警句解读、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等话语训练手段铸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阐释与传播体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从历史渊源、时空格局、现实回应创设话语文本;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意识形式存在现状,注重中西文化类型上的差异,注重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完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制度安排,用法治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区分和应对好文化时代差异和文化类型差异,避免单一的文化附庸或者文化趋同。

4.话语监测-新技术搭建话语传播平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效能监测,信息流是关键性资源,影响不同阶段的决策判断和化解危机的有效性。如 区域链“去中心化”“可追踪”“共享共识”特性。区块链作为信息保真、痕迹追踪的技术手段,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话语生产质量、话语运行轨迹与合法提取,控制外泄风险到最低限度,在不同环节追踪危机话语信息痕迹,是可信度高技术平台;同时可建立政府、社会、家庭、高校等多方联动的信息共享,形成彼此监视。区块链在话语态势感知、危情统计、结果报告、干预措施管理上更有优势,能够帮助危情处置主体理性追责,提升个人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区块链慈善捐款孵化项目建设,能够重塑公正、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块链为文化作品在网络上的数据写入和传播提供不可篡改的技术平台,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可信度。

(2)强化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带动网络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扶持力度,创建具有保护、防御和反击功能的智能系统,提升主流意识形态“防火墙”和全民转播“把关人”的技术保障,以网络核心技术助力意识形态话语建设。打造理论素养和技术应用兼具的管理队伍,提升应用大数据工具筛选、抵御负面意识形态话语的能力,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范围。

坚持落实党管媒体原则,政务信息公开的程度和状态要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以适应网民和市场需求加大对新媒体开发和使用力度,增加新媒体开发的投入,破除“资本入侵”带来的话语操纵,让新媒体更好为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服务。

四、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独特优势,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既超越传统价值观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制衡,又平衡资本价值观对公平正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以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意识形态特色话语是其建设的使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共情、话语共责、话语直观、话语引领、话语监测加快意识形态话语完成“感性——知性——理性——习性”阶段性发展过程,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形成共享式话语模式,形成地位平等、价值一致的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任志锋,郑永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04):20-24.

[2]张九海.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史与当代审读[J].学术界,2005 (03) : 93-99.

[3]姚大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J].河北学刊,1994 (04) : 28-32.

作者简介:彭丽(198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楠(2001—),女,河南郑州人,本科。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2021年度调研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色及其话语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KL-2021-116